![]()
![]()
研究生畢業後,我和舍友老張一起合租了一套兩居室,一起和房東討價還價籤合同,一起去買餐具買小物件佈置房子。
週末我倆會一起買菜做飯,她幫忙擇菜洗碗,我負責切菜炒菜。
她準備教師面試的時候,我就是她試講的學生,聽她講課給她提意見。
她結婚包喜糖的時候我倆坐在沙發上,折了一晚上的紙盒。她結婚之後,我倆從合租變成了各自獨居,但住的不遠,相差一公里左右。
週末沒事兒的時候,我還是會去她家沙發上躺著聊天,趕上她不忙的時候一起逛街、吃飯。
![]()
![]()
![]()
當初和我們住在一起的另一個舍友選擇了留在我們學校讀博,可我們的關係卻從畢業前,天天晚上聊天閒扯,變成了畢業後隔三差五在宿舍群裡聊上幾句。
再到後來,忘了誰說了一句話,大家都沒回復,宿舍群就此沉寂,再也沒有人發過訊息。
即便讀博的舍友也在北京,我們卻已經一年沒見面了,除了偶爾朋友圈互動,甚至連聊天對話方塊都沒有開啟過。
那天我和老張吃飯,聊起了已經許久沒和那位舍友聯絡了,老張說:“越不聯絡,越不知道如何聯絡,該從哪件事開始聊,彼此錯過的片段已經太多了。”
我想了想覺得的確如此,人生很多走散的朋友不都是這樣嗎,做了不一樣的工作,去了不同的城市,交了新的朋友,共同話題越來越少,想要分享的慾望也與日俱減。
於是慢慢地,你不說,我不問,逐漸把交情還給歲月,任憑時間無情地吹遠兩個本來相熟的人。
讀了高中,和初中的朋友聯絡變少;讀了大學,和高中的朋友漸行漸遠;
大學畢業分道揚鑣,即便過去幾年對對方的習慣一清二楚,也會在幾年後參加她婚禮的時候叫不上她老公的名字。
好像這就是友情的法則,成年人一旦接受了這個既定的規律,就會沿襲下去。
我沒什麼理由拒絕,準備了禮物準備赴約,但心裡也沒什麼期待。
心裡忍不住嘀咕:“如果是同事叫我一起去吃火鍋,我肯定更開心吧,能一起八卦某個同事的暗戀物件,能討論最近都在追的綜藝。”
見面的時候我們聊最近的近況,聊回家的車票買了幾號的,老王十分熟練地讓餐廳服務員檢查點的餐裡不要放我不喜歡吃的菜,魚在我和老王逛街的時候,二話不說拿起我倆的東西坐在旁邊等待。
她們最清楚我喜歡的男生是什麼型別,見過我最醜的樣子,她們把我的喜好刻在了自己的習慣裡,也把“一起過生日”當作成年人友情之間的浪漫。
那種見面之後的熟悉和輕鬆是我在這座城市許久未曾感受過的,也是後來很多新朋友不能給我的。
我突然明白,那些因為忙、因為距離遠變得不再天天見、天天聯絡的朋友並不會就此別過,你們可能會錯過對方的當下,但你們有過去,也有未來。
而真的消失於人海中的那些人,逐漸遠離的原因也不是時間和距離,而是在你們相遇的那個階段,本來就沒有累積深厚的感情。
而真正的老朋友們就像一杯泡了許久的茶,放在那裡,並不像酒精讓人上癮,也不像咖啡讓人惦記,但隨時拿起,你都能喝下去。
那天飯吃到最後,老王抬頭看著我說:“你就隨便出去玩兒吧,想怎麼撒歡兒都行,但累了記得回來。”
來源: 共青團中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