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產圈有個段子,說的是未來年輕人的房子根本不需要廚房,也不必談什麼採光。
因為年輕人大清早天不亮就摸黑出去上班了,晚上下班回到家,天已經黑了,基本都是吃工作餐、外賣、快餐(越來越像新加坡,新加坡人基本不在家裡自己做飯,因為時間和經濟成本太高),也無需擔心啥採光不採光,就算採光也享受不到。
這其實也能反映出一個趨勢,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特別是在一二線大城市,房子作為一個居住的地方,更大的作用其實就是晚上睡一覺,如果還有一點其他的功能,那就是專屬於自己的私密空間吧。
一些傳統房型的格局設計,包括客廳、餐區、廚房等,越來越不重要,使用頻次也不高,所以也出現了去客廳化、小廳大室等裝修潮流。
在這個趨勢下,同等面積的房產,只要面積不是太過於狹窄,其實四房是明顯優於三房的,因為它的居住(主要是睡眠和私密空間)功能是更強的。
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四房都優於三房,因為必須要考慮的是戶型面積閾值,比如,如果是一個標準的70~89㎡的三居室戶型面積,那麼做三房的空間自由度和寬敞程度,就要比四房居住起來舒適得多。
所以,關鍵還是要結合具體面積來看:
1、戶型建面低於100平以下的,三房優於四房
為什麼我們認為這個閾值是100㎡?
因為多數的高層住宅,都是有公攤比例的,按照只要處於14%~24%都屬於合理範圍以內的說法,那麼建面100平的戶型,實得面積大概是在76~86㎡這個範圍內。
76~86㎡的使用面積,其實設計三房已經算是比較極限的操作了,如果再設計四房出來,要麼就是壓縮臥室的面積,要麼就是將其他的廳室(如客廳、餐廳、陽臺等)改造成另一間臥室。
當然這樣的改造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居住起來相對比較壓抑,而且還可能會出現無窗的臥室。
所以,建面100㎡以下的房產,3房的設計是比較常見的市場行情,見過有的專案甚至出現2房設計的都不為怪,因為除去公攤,實得使用面積並沒有那麼多。
2、戶型建面大於100平的,四房優於三房
建面大於100㎡以上的房源,就算刨開公攤, 也還有至少86~90㎡以上或者更大的使用面積,這樣的一個面積段,是足夠設計四房的,而且甚至不用犧牲客餐廳的使用功能。
其實,實際使用面積只要超過100平方米,越往上面積越大,所帶來的空間感方面的體驗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就好像大平層一樣,假設是280平的使用空間,設計4個房間或者5個房間,甚至6個房間,對於空間感的影響都不大,可以按需設計。
所以,在100平左右的閾值以上的話,設計4房是可以完全不用擔心影響其他廳室的,臥室可以根據實際面積來適當地擴大或者縮小,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
3、同等面積下,比房間數更重要的,是空間的自主改造性
其實不管三房也好,四房也罷,只要是同等面積條件下,房企開發商賺購房人的錢,都是有一定比例的,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不要覺得四房好像是佔了便宜,其實情況未必。
當購買了房子到了裝修入住這一步的時候,很多人就會感受到,其實三房四房都不如自己能改造的房更好,這裡主要就是指的室內的承重牆、承重柱的分佈。
如果靜區沒有明顯阻隔空間劃分的承重結構,那麼業主是可以隨心所欲設計房間大小、新建或者拆除牆體的,三房也可以變四房,四房也可以變三房,這樣的空間自主改造性是很大的,完全可以根據需要來自主設計。
就算是未來不自住了,用來改造成為出租房,沒有阻礙空間劃分承重結構的房型,也會有較大的可操作空間,這就告訴我們很多購房人,在買房的時候,就要考慮好後續的裝修思路和可能的功能用途,而不能被眼前的三房或者四房的障眼法矇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