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法德
我的故鄉地處淄川東部山區,在魯中山區北緣,那裡流傳著一種過中秋節家家戶戶吃全羊的習俗。
家鄉的地貌屬構造侵蝕低山區。山的比高一般在300-400米之間,山勢呈南北走向,山頂渾圓,年均氣溫13度左右,年均降水量750毫米。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氣候環境,山上的青草特別茂盛,尤其是一種叫“白渣綿”的山草非常適宜餵養黑山羊。加上黑山羊飲用淄河水系的水,清醇甘甜,含有豐富的礦物質。溯水源,探草木,風物造化,因此黑山羊的肉質就成了最好的食材。
很早以前,當地人“族聚”的時候,都有吃羊的習慣。每逢祭祀,遠在外地的族人都要回家上墳祭祖,本家人宰上幾隻山羊,架上一口鐵鍋,年長者負責燒火,等羊肉煮熟後,大家圍成一圈席地而坐,黑碗斟酒,白碗盛肉,一人一口輪著轉碗,酒過三巡,精神煥發,停下筷碗,划拳行令,吆五喝六,好不熱鬧,場面熱烈方彰顯家族的團結和興旺。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的改善,黑旺全羊也越來越多地擺上了城裡人的宴席,農家人的餐桌,城裡好友的聚會也找全羊館過癮。好多城裡人開車跑三四十里山路去撮一頓全羊肉,以飽口福,尤其是近幾年黑旺全羊名聲大振,黑旺人走出了大山,到外地開全羊館,生意非常紅火。
黑旺全羊性溫熱,常吃可以清腸健胃,有胃寒病的人吃全羊可祛胃疾。嬰兒消化不良吃點羊肝可助消化。當地還有嬰兒斷母乳吃五穀前也要吃點羊肝“涮腸”的習慣。吃全羊也是分季節的。“荊花開把羊宰,雪花飄鍋不燒”。漫山遍野的荊花開了,羊吃胖了,人們可以放心地吃羊肉了,冬天來了,雪花飄時羊肉鍋就不再燒了。這時候的羊開始瘦了肉不香了。農曆八月十五前後是全羊最好吃的時候,家家戶戶歡度中秋,全羊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味大餐,只有吃了全羊,中秋才算圓滿。
父母健在的時侯,過中秋節我家也吃全羊。那時父親退休後回到老家,養了十幾只黑山羊,到了中秋節從欄裡拖出一隻又肥又大的竭羊,找別人給宰了,剝下羊皮,然後開膛破肚,大卸八塊,再翻羊腸,用鹽搓羊肚,最後下鍋,添柴燒火就是孩子們的事了。榆葉枝,刺槐幹,果木棒,不急不慢三個多小時就大功告成了。
在黑旺一帶,很多人家都有養羊的習慣,家家戶戶也都會煮全羊。煮羊肉的方法也像山裡人的性格簡單實在。用一沖天鐵鍋,蹲在用三塊石頭壘成的闊羅(諧音)一種簡易灶上。加的清水要漫過羊肉,然後加少許當地產的花椒和食鹽。用木柴文火“咕嘟”三個小時羊肉就煮好了。特別是在出鍋前加上幾塊魚段,“魚“”羊”為鮮。然後“破刀”(把骨頭剔出來,把肉切小),“回鍋”(把羊肉再放回鍋裡稍微煮幾分鐘)。然後願喝羊湯的拿一大瓷碗,撇去湯上面的油花,舀上羊湯,放上點香菜沫,加點醋,來上一碗,那個爽就甭提了,真是從頭爽到腳後跟。再撈上一盆全羊骨頭,圍鍋灶一圈,一人一塊啃得賊淨流光,這時才正式吃全羊。全羊就是羊身上的五臟六腑一應俱全,特別是羊肚,是每個人的最愛,黑旺全羊肥而不膩,香而不羶,每每想起,垂涎欲滴。
物是人非,月亮還是圓的,可是父母雙親已升入天堂。過中秋吃全羊的場景是不可能再現了。但每到中秋佳節常常縈繞於懷的就是父母都在的時侯一家人熱熱鬧鬧過中秋的場面。每當此時,我會站在窗前,跳望著故鄉的方向,望著那一輪冉冉升起的,皎潔的月亮,任憑淚水從眼角流淌一一流淌。
(圖片源自網路)
《當代散文》由山東省散文學會主辦,散文雙月刊,主要發表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作品,歡迎山東籍散文作家申請加入山東省散文學會。山東省散文學會常年舉辦各種散文活動,為作家提供圖書出版服務,歡迎聯絡。
壹點號當代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