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不是專門寫小ck,而是寫高品質包包和鞋子品牌,小ck是最後的落點;
站在3、4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或商業街,周圍掃一眼,總能看到幾個揹著LV包包的女人在閒逛,這是什麼原因呢?
站在1、2線城市的購物中心或CBD,周圍看一天,你也很難看到1個揹著上海灘包包的女人,當然啦,背端木良錦、ABR、王大龍等品牌包包的女人,你也看不到,這是什麼原因呢?
不知道ABR和王大龍是什麼品牌沒關係,這兩個是我編的,換成你的品牌logo就行,在消費者眼裡,你的品牌沒有群體共識,叫ABR、王大龍、LBV、COBY沒什麼分別;
LV的運動鞋,1萬元/雙也有大把人買,可一旦摳掉鞋面的LV,換成你的品牌logo,1千元都不一定好賣,這是為啥?鞋的品質和款式都是一樣的呀!
這是品牌顧客群體共識的力量,也可以叫品牌力。
一、顧客群體共識(品牌力)
群體共識的力量有多大?這要看品牌凝聚了某個群體多少顧客的共識,群體體量越大,在這個群體中的能量就越大,舉幾個例子;
1、羊絨衫——時裝從業者的羊絨品牌共識是Loro Piana諾悠翩雅,中國老太太的羊絨品牌共識卻是鄂爾多斯,兩個品牌在各自群體中都有較強的共識;
2、豪華車——中國車主的豪華車共識是賓士、寶馬或奧迪,對大眾的共識是經濟適用型,大眾推出的豪華車輝騰沒有群體共識,配置再好也賣不出去;
3、包包——BV包是有一定行業地位的,但在中國,LV的共識群體要比BV多得多,你能看到滿大街LV,卻很少看到BV,這就是LV的群體共識;
LV在中國凝聚群體共識,花了至少十幾年,這十幾年,LV透過店面、廣告、媒體、顧客、明星等各種方式告訴我們,LV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
LV販賣的東西當中,包包和鞋子只是個載體,核心是附加在包包和鞋上的那個logo凝聚的群體共識;作為LV的供應商,你能賣的,僅僅只有那個載體——包包和鞋子
二、新群體共識(新品牌)
LV幾十年時間凝聚了部分群體共識,供應商出身的新品牌沒法比,那麼換條賽道,去凝聚2000元鞋子客人的群體共識行嗎?價格是LV的5分之1呢;
想法很好,早就人這麼做了,奢侈品牌5分之1的價格,這個層級有個專屬名詞——輕奢品牌,如MK
拿圖中銷量第一的MK老爹鞋來說,MK標價2500元,成交價1350元,你的品牌XXX也標價2500元,你打算幾折賣?MK賣出1000多雙,你覺得XXX能賣出多少雙?
輕奢品牌可不是隻有一個MK,況且還有大量品牌不叫輕奢,凝聚的也是輕奢層級的群體共識,例如ECCO愛步,ECCO的抽樣資料顯示,其成交價“頭部”正是2000元(1999);
輕奢層級的品牌已經非常多了,MK和ECCO所面臨的競爭異常激烈,加上外部疫情影響,社交需求大幅降低,社交品牌的日子普遍不好過;
拿MK來說,不知是清庫存還是沖銷售?品牌降級正在進行,鞋子成交價“頭部”已經到了千元左右;
MK也花了十幾年時間凝聚群體共識,在輕奢層級有一定的行業地位,尚且如此艱難,新品牌能從他們牙縫裡搶到多少肉吃?即使再熬上十年,新媳婦能熬成婆麼?能將ECCO和MK熬死麼?
那麼供應商品就沒有出頭之日?有
三、產品共識優先
作為高品質供應商品牌,強項是產品,弱項是品牌,你的品牌形成群體共識之前,品牌logo附加值是負數;
如果有100人願意花1000元買你的鞋子,貼上logo之後,還願意花1000元的人不會超過10人,因為,沒有群體共識的品牌,約等於雜牌,對於社交商品來說,雜牌是減分項;
所以,供應商品牌的策略是:先凝聚產品共識,讓一部分客人因為產品變成忠誠顧客,這批客人是後期共識轉化與品牌升級的根基。小CK就是從產品共識開始的;
CHARLES & KEITH品牌logo,讀得出+記得住的顧客沒多少,靠產品凝聚起的群體共識,讓他成為購物中心的流量擔當,租賃條件好過大部分品牌;
小ck的店鋪(場)雖說不是多麼高階,也算得上大氣和上檔次,和輕奢品牌一個級別;小ck的產品(貨)與輕奢品牌比起來也毫不遜色,價格只是輕奢的30%左右,這意味著小ck是城市社交女性的最大公約數;
作為社交品牌,小ck既可以是“高階女性”的最低配置,也可以是“中層女士”的常規搭配,還可以是“大眾女孩”的基本尊嚴;它是受眾面最廣的社交品牌,至少凝聚了3個客群的群體共識;既能開在永珍城和太古匯,也能開在萬達廣場與吾悅廣場......
四、共識轉化/品牌升級
產品形成的共識很難有記憶點,必然要將產品共識轉化為品牌共識,轉化的過程是這樣的:
1、“XX家的產品很好”——為產品而來,因為相信產品,從而相信這家店;
2、“XX家的產品很好”——為品牌而來,因為相信品牌,從而相信這個品牌logo後面的店鋪和產品;
產品共識,轉化為品牌共識(1到2),是建立在顧客重複消費基礎之上,這就需要品牌方連續提供這一品質與價格的產品;
共識轉化完成之前,品牌logo附加值是負數,要讓品牌logo附加值轉正甚至溢價,就必須進行一輪或多輪的品牌升級(小ck沒做品牌升級),以MK抽樣資料為例:
1、抬高底線——透過一輪或多輪操作,砍掉900元以下所有產品,將底線抬高到900甚至1000元之上,這會損失一點業績,過往經驗看,不超過3%;
2、頭肩右移——透過精準的競品調研與商品管控,將“頭部”拉到1500元以上,左右“雙肩”分別拉1200元與1800元附近;(注:數字不可生搬硬套)
有人會說,打折都賣不掉,你還想抬高底線,怎麼可能?
抬高底線和提價,約等於品牌升級;
低折銷售和降價,約等於品牌降級;
五、社交品牌下限:不降級
《奢侈》一書中提到,將LV做成全球奢侈品牌的天才有兩個絕招,其中之一就是“控制所有發貨”
你可能會啞然失笑,控制發貨能算什麼絕招?那不是商品經理乾的活麼?
- 品牌為什麼會降級?因為打折
- 品牌為什麼要打折?因為庫存
- 品牌為什麼有庫存?因為發多了
- 商品為什麼發多了?因為沒控制發貨
控制所有發貨就能控制庫存,控制庫存就能控制折扣,控制折扣就到確保品牌不降級,不降級是社交品牌的底限,經常降級的品牌是沒有品牌溢價的;所以你會看到一些現象:
- 腳踏車沒人要也絕不打折,強行配貨正價賣(愛馬仕:這個我熟)
- 幾乎每年都燒掉大批庫存,也不低折銷售(Burberry:在說我麼)
- 搞再多會員卡促銷活動都沒用,還是提價管用(星巴克:有這事兒?)
想要獲得品牌溢價的社交品牌,必須進行品牌升級,而升級之前卻需要控制折扣與庫存,確保品牌不降級;
折扣和庫存控制好了,沒有業績和利潤怎麼辦呢?
作為供應商新品牌,品牌logo附加值是負數,只能從產品入手,那麼奢侈品牌的30~50倍倍率跟你沒關係,輕奢品牌(MK和ECCO)的10倍倍率你也別想了,3~5倍才是你的定價區間,你的業績爆發點在這裡,小ck就在這裡;
想販賣品牌溢價?1要爆業績來創造利潤,2要控制庫存與折扣,3要保住品牌不降級,4要一輪又一輪的品牌升級,5要持續強化群體共識......1~5項要一直做好了,才有收割品牌溢價的資格;
總結:對LV等奢侈品牌的供應商所創品牌來說,奢侈級和輕奢級沒有群體共識,先從產品共識入手爆業績,再管好庫存與折扣,後面慢慢做共識轉化與品牌升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