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以及“三億人上冰雪”目標的提出,冰雪運動受到了國民前所未有的關注,大家廣泛積極地參與其中。但冰雪運動是一項高風險的體育運動,且冬季人體活動靈敏度下降,更容易發生運動損傷。如果在急性損傷出現時能夠及時科學地處理,就可以避免急性損傷轉變為慢性損傷,並減輕炎症程度,縮短恢復時間。那麼,出現急性運動損傷時應如何處理呢?大家平時的常見做法是否正確呢?別擔心,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科專家來教您——
作者介紹:楊語盈
擅長:運動損傷康復(跑步膝、踝關節扭傷等)、慢性肌骨疼痛康復(慢性腰痛、肩袖損傷、肩周炎等)、風溼免疫系統疾病康復(強直性脊柱炎)。
稽核專家:陳麗霞
北京協和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兼任中華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秘書長,北京醫學會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會第十二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罕見病聯盟血友病學組副主任委員,《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誌》編委等。
擅長:血友病、腦卒中後遺症、帕金森病、吞嚥障礙、骨質疏鬆症、下腰痛、頸椎病、骨關節系統術後等的功能評定與康復。
對廣大患友來說,應對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踝關節扭傷、肌肉挫傷、拉傷等)時,學會POLICE原則(保護、冰敷、加壓包紮、抬高、最適負荷)就可以啦!
保護(Protection, P)
正確處理:立即離開運動場地,轉移到安全的場地外檢視傷情,並就近休息,保護患肢,以免再受傷害
作用:未經處理的小傷往往會因為繼續運動而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這是因為發生韌帶或肌肉的損傷後,機體出現的炎症反應會導致滲出物增多,繼而使損傷處周圍逐漸出現腫脹和疼痛,而腫脹會抑制周圍肌肉的收縮,影響區域性的神經肌肉控制,降低運動能力,增加運動損傷風險。此外,運動過程中大腦分泌的多巴胺使機體處於興奮狀態,人體對於包括疼痛在內的感覺會變得遲鈍,使我們更容易放鬆警惕。
一定不能因為不痛或自我感覺不嚴重就忽視受傷情況,否則可能會因小失大,釀成嚴重後果。
冰敷(Ice, I)
正確處理:傷後即刻冰敷15~20分鐘,推薦使用可注入冰水混合物的冰袋。若紅、腫、熱、痛等急性炎症反應仍未消退,則繼續每隔1~2小時冰敷15~20分鐘。
作用:受傷後及時降低受傷部位的溫度可以減緩組織內部的出血,減弱炎症反應,降低受傷部位的疼痛感,而熱敷和區域性揉搓會加速血液迴圈,使區域性腫脹加重。因此,熱敷更適合於急性期過後,區域性迴圈不良、周圍肌肉緊縮或關節出現粘連的慢性期。
加壓包紮(Compression, C)
錯誤認識/做法:受傷後不進行加壓包紮、受傷後加壓過緊、加壓時將遠端肢體全部包覆在內(如腳踝扭傷後加壓包紮時將腳趾全部包裹覆蓋)。
正確處理:運用繃帶、貼布或衣物等對受傷部位進行包紮,方向為由遠端向近端(此處的近端指靠近心臟的方向)。此外,不應將肢體末端全部包入,如腳踝扭傷後加壓包紮應露出末端腳趾。
作用:受傷後即刻對腫脹部位施加適度壓迫有助於限制關節內水腫和組織出血,可以有效控制腫脹的程度和持續時間。
為避免包紮時加壓過緊影響肢體遠端血供,我們應露出遠端肢體以便後期觀察,若發現面板顏色變深發紫或感到肢體發麻,則說明包紮過緊,需要拆開重新包紮。
抬高(Elevation, E)
錯誤認識/做法:垂放肢體或抬高不足
正確處理:抬高患肢至高於心臟水平,夜晚睡覺時也應持續墊枕抬高扭傷部位。
作用:透過重力促進血液和多餘組織液迴流到心臟,減少損傷部位的血流量,以減輕區域性腫脹和瘀血。
所以,綜合上述處理方式,急性閉合性軟組織損傷的正確處理方式如下圖所示。
此外,為了儘快恢復患肢的運動能力,我們還需要儘早活動。即POLICE原則中的OL。
錯誤認識/做法:傷後完全制動休息
正確處理:透過保護、冰敷、加壓包紮和抬高的緊急處理之後,可以在無痛範圍內進行早期活動,以柔和且緩慢的關節運動、適度負重為主。
作用:損傷後長時間制動休息可能會引起肌肉力量、關節活動度和心肺耐力的快速下降。在無痛範圍內進行柔和、緩慢的關節運動有利於促進關節功能恢復和預防繼發損傷,且受傷關節的近端和遠端關節可進行維持性的鍛鍊(如膝關節損傷後,踝關節和髖關節可進行運動)。
協和醫生溫馨提示
1、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於康復也是十分重要的。
2、度過急性期後,進一步的康復鍛鍊也是迴歸到日常生活、活動中的必要部分,這時大家需要到醫院尋求康復醫師和治療師的幫助和指導。
3、希望大家在體驗冰雪運動魅力的同時,都能做到遵循原則、安全防護,科學處理急性運動損傷。
圖片/康復醫學科提供 部分來自網路
編輯/洪成偉
主編/陳明雁
監製/吳沛新
【來源:北京協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