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撰文 | 楊奔(美國西北大學)

前兩期(第一期:生產貴族紫的染料工廠裡,誕生了精神分裂症的解藥;第二期:治療帕金森:大腦深處,一顆核桃大小的謎團),我們介紹了上世紀50年代,化學染料工業的發展意外地帶來了三個新的抗精神疾病藥物,以Arvid Carlsson為代表的神經科學家對它們的研究發現抗精神疾病藥物都作用於大腦多巴胺系統,並最終發現多巴胺是種新的神經遞質;到了60年代,Oleh Hornykiewicz等人對帕金森症相關的研究發現,在病人紋狀體腦區裡多巴胺消失了,而透過其前代謝物左旋多巴(levodopa,L-DOPA)來補充多巴胺則可治療帕金森症,說明多巴胺是種重要的神經遞質;再後來70-80年代,Mahlon DeLong等人對猴子大腦活體記錄的研究,發現紋狀體的功能在於它投射的兩條通路,一條直接通路促進運動(Go),一條間接通路抑制運動(NoGo);最終在90年代,基於Go/NoGo模型、由毒品意外發展而來的新的帕金森症動物模型和人體手術,發現透過深腦刺激來抑制通路中的一個核團也能治療帕金森症。

這便是帕金森症最主要的兩個治療方法:左旋多巴和深腦刺激的由來。那麼最後的關鍵問題是70-80年代的另一個研究突破:多巴胺在紋狀體中釋放,是怎樣調控運動的?或者說,它是怎麼調控紋狀體直接和間接通路細胞活性的呢?

神經細胞的兩大特徵

20世紀初,科學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愛因斯坦在他的“奇蹟年”1905年,發表了四篇文章,討論了光電效應、布朗運動、俠義相對論和著名的質能方程(E=mc2)。另一件是次年19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對神經細胞形態的研究,該研究在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性不亞於愛因斯坦“奇蹟年”在物理學上的重要性。

19世紀上半葉,顯微鏡的發明讓我們認識到所有動植物組織都由細胞組成。但神經系統是否也是如此仍存在爭議。19世紀下半葉,西班牙神經解剖學家卡哈爾(Santiago Ramóny Cajal)用高爾基染色法,細緻地觀察和描繪了發育中及成熟的神經系統的各個部分,認為神經系統也是由獨立的神經細胞組成,只不過神經細胞除了擁有細胞體(soma)外還有軸突(axon“手”)和樹突(dendrites“腳”)從細胞體延伸出來。神經細胞之間主要是透過“手腳”相連進行交流,神經細胞的樹突“腳”接受訊號,而軸突“手”則輸出訊號。1891年,德國解剖學家Wilhelm Gottfried von Waldeyer-Harz結合卡哈爾及其他人的研究,正式提出“神經元學說”1(“neuron doctrine”,神經元即神經細胞,Waldeyer-Harz還命名了染色體chromosome)。

然而當時的主流學說則認為,神經系統是由連續的神經網路構成的,而非一個個單獨的神經細胞組成的。諷刺的是,神經網狀理論(reticular theory)最堅決的捍衛者便是發明高爾基染色法的高爾基(Camillo Golgi)。高爾基和卡哈爾共享了190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他倆誰也看不上誰,這可能是史上最尷尬的一屆頒獎典禮。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1. 190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兩位得主。左:高爾基;右:卡哈爾。(圖片來源自諾獎官網截圖)

著名神經科學家查爾斯·謝靈頓爵士(Sir 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在研究神經系統之前曾對傳染病和疫苗感興趣,並和好友結伴去西班牙和義大利做短期遊學。大概是在這次遊學中,謝靈頓接觸了卡哈爾的研究(至於謝靈頓是否有和卡哈爾見面在他不同弟子和朋友的回憶錄中有衝突)。後來1894年謝靈頓請他的導師Sir Michael Foster邀請卡哈爾來劍橋做報告。卡哈爾在訪問劍橋期間就住在謝靈頓家,兩人對神經科學有過深入的交流。根據卡哈爾的學說,神經細胞“手腳”相連之處必定有一個功能間隙。1897年,Foster在出版經典生理學教材Textbook of Physiology時叫謝靈頓寫神經系統的章節,為方便描述這一功能間隙,謝靈頓首次將神經細胞相連之處正式命名為“突觸”(synapse)2-3。

1904年謝靈頓受邀去耶魯大學(Yale)做了十場講座,兩年後,在卡哈爾獲諾獎的那一年,謝靈頓將講座內容整理出書The Integrative Ac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謝靈頓在前人的基礎上系統地研究了神經反射,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敲一下膝蓋小腿會抖一下的膝跳反射。神經訊號在神經細胞間透過突觸傳輸,有興奮的,有抑制的,最後透過肌肉輸出(運動神經細胞與肌肉纖維連線不叫突觸,叫神經肌肉接頭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這便是反射。這個過程中訊號在整個反射弧中進行單極傳遞。謝靈頓除了自己的研究外,更重要的可能是綜合前人的研究,提出這套整合(integrative)的反射弧理論。

如果將卡哈爾的學說理解為“解剖神經元學說”,研究神經細胞的形態特徵——透過“手腳”相連,那麼謝靈頓的學說可以理解為“生理神經元學說”,研究神經細胞的功能特徵——透過放電引起反射。謝靈頓的學說推動了後世對單個神經細胞生理功能的研究,舉兩個例子:1967年和1981年的諾獎頒給了研究視網膜和視覺皮層細胞如何編碼特定的視覺資訊,主要貢獻者包括下文提到的Hartline(1967年諾獎)、Kuffler(沒有獲諾獎)、Hubel和Wiesel(1981年諾獎)等人;2014年的諾獎搬給了研究“位置細胞”(place cell)和“網格細胞”(grid cell)如何編碼特定的空間位置資訊。

謝靈頓的好友阿德里安男爵一世(Lord Edgar Douglas Adrian)大概是最早做單神經纖維記錄的人,他發現神經纖維和肌肉纖維一樣,以“全或無”形式放電(其導師Keith Lucas研究肌肉收縮的“全或無”規律),即刺激達到一定閾值後才會引起神經放電或肌肉收縮,增強刺激並不能讓放電或收縮更強,閾值以下的刺激則不能引起放電或收縮。謝靈頓和阿德里安因對神經細胞功能的研究共享了193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2. 193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兩位得主。左:查爾斯爵士;右:阿德里安男爵一世。(圖片源自諾獎官網)

阿德里安的弟子Sir Alan Hodgkin在遊學美國期間學習了以槍烏賊巨大的神經纖維(即軸突“手”)為模型,研究神經細胞放電的方法(槍烏賊大軸突模型的建立使神經科學家實現細胞內記錄,之前的研究都是細胞外記錄)。而後Hodgkin和他的弟子Sir Andrew Huxley一起將電極插入到槍烏賊大軸突裡記錄電流電壓變化,將記錄的資料來推算數學公式,最終提出了經典的Hodgkin-Huxley模型,分五篇長文於1952年發表在經典的生理學期刊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4-8。

生理學期刊

經典的生理學期刊是由謝靈頓的導師、劍橋大學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Cambridge)生理系首任系主任Sir Michael Foster爵士於1878年創辦,但曾因資金問題差點停刊。後來Foster的另一位弟子、也是謝靈頓的另一位導師John Langley解決了資金問題,成為期刊持有人並接替Foster做為編輯。Langley對期刊設立了極高的標準,審稿極其苛刻,使其成為生理學領域內的頂級期刊。直到Langley去世後,生理學學會(Physiological Society)從Langley遺孀那收購了該期刊,成立了編輯團隊,由謝靈頓任主編。後來隨著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等學科的發展,經典生理學的黃金時代的逝去,到現在生理學期刊的影響因子已經不高,但仍然是一些老一輩生理學家最喜歡的期刊,並將主要成果發表於此。

簡單來說,細胞膜的雙層磷脂結構(中間疏水兩邊親水)既是個電阻(導電差)又是個電容(可儲存電荷)。細胞膜上含離子通道蛋白(當時還只是猜想),當蛋白髮生構象改變,電阻下降,電導上升,可允許特定的離子透過。帶電的離子在膜兩邊穿梭,就形成了電流,改變了細胞內的電壓(V=IR,電壓等於電流和電阻的乘積)。胞內電壓的上升下降便是神經細胞放電的本質。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3. Hodgkin-Huxley關於細胞膜的電路模型8。圖中的長方形表示一段細胞膜。

解讀Hodgkin-Huxley模型

Hodgkin和Huxley的五篇長文是電生理學必讀經典。美國西北大學著名電生理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Indira Raman曾說:

我這輩子只相信三樣東西:Hodgkin、Huxley和數學。

Indira對Hodgkin和Huxley五篇長文的解讀是筆者這輩子上過最有意思、最發人深思的課。去年因疫情隔離居家期間,Indira和她愛人、西北大學榮譽退休教授David Ferster整理了多年課件和授課經驗,寫了一本對Hodgkin-Huxley模型解讀的書,The Annotated Hodgkin and Huxley: A Reader’s Guide,將於明年年初上市,筆者強烈推薦給對電生理感興趣的讀者。

Hodgkin、Huxley和謝靈頓最有名的弟子Sir John Eccles爵士共享了1963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Eccles的故事詳見下文)。謝靈頓、阿德里安、Hodgkin、Huxley和下文會提到的Sir Henry Dale爵士都曾擔任過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早於謝靈頓200年前擔任該職位的是艾薩克·牛頓爵士。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4. 196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得主(說實話,Hodgkin很帥,不信看下圖)。(圖片源自諾獎官網)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5. 年輕的Alan Hodgkin。(圖片來源自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Greengard的求學之路

1949年,H. Keffer Hartline(後因對視覺訊號傳導的研究獲196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任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生物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邀請Hodgkin過來做報告。Hodgkin報告了尚未發表的Hodgkin-Huxley模型。臺下坐著Hartline實驗室的一個博士新生,這個新生在大學裡拿到了數學和物理雙學位,二戰期間曾在麻省理工(MIT)設計雷達,預警日本神風敢死隊的自殺性襲擊。

他本來是立志要做物理學家,但當時美國唯一給獎學金的物理專業是核物理,他不想自己將來的研究成果是讓美國在地球上再投一顆原子彈,於是他轉到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學習新興的生物物理。坐在臺下的他,跟Raman一樣深深地被Hodgkin-Huxley模型所吸引。它美到讓人敬畏,甚至可能還會有一絲絕望,覺得這輩子已經不可能有人在電生理學上做出比這更重要的工作了。這個年輕人想,我必須將電生理和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方法結合,才可能做出重大發現。

這個年輕人叫Paul Greengard。

重磅長文收藏| 千禧年諾獎得主Paul Greengard與神經訊號傳遞(一)


圖6. 年輕的Paul Greengard。(圖片來源自洛克菲勒大學新聞網)

當時,生物化學領域確實已經比較成熟。1923年,加拿大醫生Frederick Banting因證實胰島素在糖代謝中的作用,並促成糖尿病的治療而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1937年,Albert Szent-Györgyi因發現維生素C和生物化學經典的三羧酸迴圈系統中的反丁烯二酸而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同年,Hans Krebs鑑定出檸檬酸是生物氧化呼吸反應的中間產物,填補並正式提出三羧酸迴圈系統。

20世紀30-40年代是生物化學的黃金年代,科裡夫婦Carl Cori和Gerty Cori的系列研究闡明瞭糖原合成和代謝的途徑,鑑定了其中多個生化反應酶,兩人也因此獲得194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們還培養了眾多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領軍人物,包括7名諾貝爾獎獲得者,新晉諾獎得主David Julius也是Carl的徒曾孫。

分子生物學也馬上就要迎來蓬勃發展。1944年,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 Schrödinger)出版了《生命是什麼》一書,試圖從物理學的角度闡釋生命的分子原子基礎,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生物學研究;同時代另一位提出原子模型的物理學家玻爾(Niels Bohr)培養了一位對物理學感興趣的學生轉而學習生物,最終成為現代分子生物學奠基人的Max Delbrück (他又吸引了更多對物理感興趣的學生投身到生物學研究中,包括DNA雙螺旋發現者James Watson,用果蠅研究基因如何影響行為的Seymour Benzer,“網紅”饒毅老師的導師、著名華人生物學家葉公杼、詹裕農Lily & Yuh-Nung Jan夫婦。連新晉諾獎得主Ardem Patapoutian也是他的徒曾孫)。

在Hodgkin來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做報告的1949年,薛定諤和玻爾的弟子Linus Pauling (新晉諾獎得主David Julius也是他的徒曾孫)首次證明基因突變改變血紅蛋白結構引起貧血;1951年Pauling提出蛋白質alpha螺旋和beta摺疊結構,同年Frederick Sanger首次解析了胰島素結構;1953年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解析了DNA雙螺旋結構,同年,Krebs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三羧酸迴圈也被稱為Krebs迴圈。這一年,Greengard博士畢業。

畢業後,Greengard去歐洲遊學了5年,期間生了倆娃。因英國科研經費相對短缺、對英國教育系統又不熟悉(娃要上學),再加上沒有中央供暖,於是他又帶著娃回到了美國。先在NIH工作了一年,然後去了Geigy藥廠(同樣起始於染料工業,現已併入諾華製藥)做了幾年部門主管。但藥廠比較保守,想啟動創新的專案非常苦難,工作不是很順心,於是又回到學術界。在做了兩個短期的訪問學者後,終於於1968年,已經43歲的Greengard在耶魯大學成立了自己的實驗室。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所有的經歷,成功的、失敗的,塑造了獨特的你。Banting醫生30歲時突發奇想,做了個實驗,發現胰島素(今年剛好是百年紀念),兩年後成了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有人學醫中途休了一年假去做實驗,同時還娶了實驗室的一個碩士生,幾年後靠這個花一年時間邊談戀愛邊做的博士課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沒錯,我說的是Joshua Lederberg)。也有人和Greengard一樣43歲才成立實驗室,他還曾因實驗操作失誤而弄瞎了一隻眼睛,後因發現神經遞質的回收(參考下文)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人就是Julius Axelrod。)

Greengard成立實驗室時已經43歲,但這並不妨礙他做出重要發現。成立實驗室之前的這段經歷對其後期的研究至關重要。期間他師從了多位名師,包括腦切片技術發明者之一Henry McIlwain(McIlwain曾師從紫色染料發明者、化學染料工業的祖師爺Sir William Henry Perkin爵士之子小Perkin的兩位弟子Sir Robert Robnison和George Clemo。

這幾個人都是著名的有機化學家,Robinson獲1947年諾貝爾化學獎,也曾在阿德里安和Henry Dale之間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線粒體氧化呼吸鏈的研究先驅Edward Slater騎士,結合生物化學、藥理學和電生理方法研究神經遞質的先驅Wilhelm Feldberg(Feldberg曾師從Henry Dale,共同推動了神經遞質學說,詳見下文),腫瘤化療先驅老Alfred Z. Gilman(他兒子小Alfred G. Gilman, Jr因發現G蛋白而獲199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那年Greengard也被提名了,但沒獲獎),科裡Cori夫婦的三個弟子Sidney Colowick (在Cori夫婦指導下發現糖原代謝的磷酸化酶phosphorylase)、Earl Sutherland(發現糖元代謝細胞內訊號通路中的“第二信使”環腺苷酸cAMP,並由此獲197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Sidney Udenfriend(生物實驗室常用的分光光度計的發明者,在師從Cori夫婦之前曾師從過著名化學藥理學家Bernard Brodie)。所以在學術家譜上,Greengard算是既是Dale(生理學、藥理學)、Cori(生物化學)和Brodie(化學藥理學)的徒孫又是小Perkin(有機化學)的徒曾孫。如果把科學界比作金庸的江湖,Greengard就是集各家之所長之郭靖。

未完待續……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12-13

相關文章

“新型啃老”火了起來,父母很難察覺,還以為孩子很孝順

“新型啃老”火了起來,父母很難察覺,還以為孩子很孝順
在讀大學的時候,大學生往往是一腔熱血,想在畢業後好好發展,透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屬於自己的幸福人生. 可畢業後卻發現,現在就業問題十分嚴峻,有些同學不得不面臨"畢業即失業"的窘狀,還 ...

教育也有“馬太效應”,父母做到這4點,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生

教育也有“馬太效應”,父母做到這4點,把孩子培養成優秀生
導讀:開學了."神獸"終於歸籠,很多家長抑制不住的欣喜,近來全國的家長几乎動作一致,曬開學,曬學校,曬愉悅的心情,不過相信更多家長還是希望新學期學習進步有所成長.中小學生家長的心情 ...

父母的哭窮教育,讓孩子更懂事,卻“後患無窮”
教育孩子提倡節約勤儉,是美德,很多父母想讓孩子體會生活的不易,珍惜擁有,這本身沒問題.如果把向孩子哭窮當成一種正常狀態,甚至認為是挫折教育,認為是讓孩子吃苦.是鍛鍊意志,會適得其反. 最終收到的效果也 ...

比起離異,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的反而危害更大

比起離異,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的反而危害更大
父母們可能不知道,比起不完整的家庭,"爛芯蘋果"家庭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危害 我今天看到一個話題叫"爛芯蘋果婚姻",它導致了"爛芯蘋果家庭". ...

六歲前父母“認真養“和”敷衍養”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六歲前父母“認真養“和”敷衍養”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國慶期間,和摯友聊起育兒的話題,感觸頗深. 她們家有兩個孩子,老大剛上小學二年級,老二還在襁褓中.每天的生活都是雞飛狗跳,全身心照顧老二,就沒空關注老大,只恨不能分身. 偶爾騰出空陪老大寫作業,還被氣 ...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太“懂事”

有遠見的父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太“懂事”
文 / 泡芙 <請回答1988>裡有這樣一句臺詞:"懂事的孩子只是不撒嬌罷了,只是適應了做懂事的孩子,適應了別人把他當成大人的眼神,懂事的孩子,也只是孩子而已." 懂事 ...

媽媽送兒子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父母的惡趣,有多傷孩子?

媽媽送兒子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父母的惡趣,有多傷孩子?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作者|風禾 近日,在微博上有個#媽媽送兒子的生日蛋糕插滿課本#的話題,衝上熱搜,被網友熱議. 影片中,河北保定男孩,過生日時,收到媽媽送來的驚喜蛋糕. 蛋糕上面裝飾著各科的 ...

孩子會感激犧牲型父母嗎?有些教育,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孩子會感激犧牲型父母嗎?有些教育,從一開始,方向就錯了
作者:主創團·素寧 自我感動式的犧牲和付出 會將愛漸變成"裹挾" 日劇<母親>(Mother)中的道木仁美,在丈夫出車禍去世後,變成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女兒,絲毫不曾 ...

父母日常行為影響著孩子們的一生

父母日常行為影響著孩子們的一生
今天放學,我去接我家小孩,他問了我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抽菸呢?我也要抽菸"?我停頓了,腦袋裡沒有回答這個問題的準備,我該怎麼回答他呢? 我沒有回答他,只是牽著他的手回家了,坐下之後 ...

全紅嬋:一個獲得父母之愛集體之愛的孩子,有幸生在今日之中國

全紅嬋:一個獲得父母之愛集體之愛的孩子,有幸生在今日之中國
有時,生長在一個窮苦家庭,可以讓一個孩子變得自立自強,比別的孩子更吃苦,當然,窮困很多時候,也會讓一個孩子失去好多機會,但是,一旦機會降臨她身上,她比別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就,也更能獲得成功.因為條件艱 ...

“雙減”後,很多父母仍舊迷茫,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廣闊的世界?

“雙減”後,很多父母仍舊迷茫,怎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廣闊的世界?
好不容易開學了,很多家長還沒有從"神獸"歸籠的喜悅中笑醒,就被"雙減"弄迷茫了,孩子作業少了,考試減了,輔導班停了,都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作為家長卻不知道 ...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養不出幸福的孩子
父母和孩子之間,其實沒有那麼多代溝. 錯誤的溝通方式,才是讓孩子封鎖心門的原因. 希望看完這篇後,你們都能找到開啟孩子心門的那把鑰匙. 作者丨葡萄媽 前幾天,表嫂找我哭訴,說: "我實在受不 ...

父母離婚,被當成“皮球”的孩子

父母離婚,被當成“皮球”的孩子
當夫妻決定離婚,一些孩子成了棄子.父母雙雙躲開撫養他們的義務,他們只能跟著祖輩生活,有些人更是隻能自力更生.父母的不聞不問和嫌棄,成了他們一路走來無法驅散的陰霾. 朱蕭 32歲 男 吉林省吉林市 童年 ...

這對父母連桔子都不願意讓給孩子吃,孩子傷心地哭了

這對父母連桔子都不願意讓給孩子吃,孩子傷心地哭了
有一家三口都非常喜歡吃桔子,而媽媽買桔子有一個特點,不是按斤買,而是以3的倍數來買的,如12個,15個. 大家習慣晚飯後看電視時,全家人吃桔子.每次吃桔子都是兒子分,一人一個. 有一次,桔子只剩下最後 ...

12年“復仇”之約:看「中國空間站」怎麼影響一代孩子

12年“復仇”之約:看「中國空間站」怎麼影響一代孩子
先說個案例:很多年前接待的一位客戶,孩子淘神不愛學習,甚至連學校也不願意去.父母萬般無奈下把孩子送到了一個國外私立學校"關禁閉"(特別費錢的那種). 孩子去了之後還是照常逃學,直到 ...

父母應該在飯局上維護孩子嗎?

父母應該在飯局上維護孩子嗎?
孩子是父母心理的投射,他們在公開場合對孩子貶損,恰恰是自己在別的場合被上位這以同樣方式貶損的代償行為 , 這是一種悲傷而荒誕的選擇,無力的父母最終指向了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沒有羞恥心和自尊心說說就過去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德國基爾大學研究揭示表觀遺傳修飾影響小麥致病真菌的自發突變率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德國基爾大學研究揭示表觀遺傳修飾影響小麥致病真菌的自發突變率
突變是遺傳變異的來源和進化的基礎.全基因組突變率似乎受到選擇的影響,並且可能具有適應性(eLife |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揭示獨特的染色質圖譜定義了植物病原真菌的適應性基因組區域!Trends in G ...

是不是北京戶口,悄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是不是北京戶口,悄悄影響著孩子的一生
京戶和非京戶的差距不是高考難度不同,而是習慣養成和成功機遇 後臺的私信裡,有讀者問我,"一定要去北京嗎?一定要有北京戶口嗎?"當然不一定.你可以不去北京,你可以沒有北京戶口,只要你 ...

“雙減之後”,時間花在哪?讓孩子閱讀有趣的童書吧

“雙減之後”,時間花在哪?讓孩子閱讀有趣的童書吧
文|彌小木 梁曉聲母親小時候給他讀書的場景,一直到長大後,都深深地刻在梁曉聲的腦海中.松居直寫過一本<幸福的種子>,父母給孩子讀書時,留下的就是幸福的感覺.也是因為如此,當了母親之後,一直 ...

兒童房燈光設計有講究,別讓孩子來為你的無知買單

兒童房燈光設計有講究,別讓孩子來為你的無知買單
兒童房是孩子待得時間最久的地方,很多父母都害怕自家孩子在兒童房裡,玩遊戲或看書太久會近視,但很少人知道;其實房間裡的"光環境"不好,會讓孩子的眼睛一直處於疲勞狀態,這比玩遊戲對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