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交換孩子6天后,我才發現自己曾經有多殘忍

這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薩姐

01

國慶七天樂,老母親的第一天就“秒成渣”。

10月1日早晨7點不到,便被兒子土匪般的敲門聲吵醒,提醒我快點起床,說好了帶他出去玩兒。

不料,被他催著起床,他卻磨蹭上了。

起床了半個小時,牙沒刷,臉沒洗,衣服沒換,穿著睡衣,躺在沙發上,對著電視機裡的奧特曼傻笑。

好不容易,催了又催,帶著小主人下了樓,他又說,水杯忘記帶了,和我閨蜜的兒子鼕鼕約好,要分享的玩具和書,也落在換鞋凳上沒拿。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心裡的無名火,熊熊燃燒。

我一邊拉著他回家拿東西,一邊一秒不停的數落他:

“你說說,你整天到底能幹什麼,除了添亂找麻煩,作業不寫,東西不收,沒有一件事不要人操心的。

你看看人家鼕鼕,幹什麼像什麼,學什麼是什麼,一點兒都不要媽媽操心,真想換個兒子。”

起初兒子只是像霜打的茄子一般,並沒有反駁我什麼,不料,我剛說完“想換兒子”,他便瞪著我說:“換就換。”

正在氣頭上的我,聽了兒子不知悔改地反駁,拿起手機,就給閨蜜打電話,提議“換兒子”。

達成協議後,我還有些得意,閨蜜的兒子鼕鼕成績好、習慣好,養起來肯定不讓人操心,卑微老母親也可以正經放幾天假。

至於氣人的兒子,我深知閨蜜“內卷”已久,也是時候讓這小子見識一下“人家的媽媽”有多嚴厲,才知道自己的媽媽有多溫柔。

02

人家的孩子靠規則,我的兒子靠“吼”

10月2日,閨蜜的兒子鼕鼕正式成為“我兒子”。

我想象中的學霸,應該是“一好通百好”,每天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寫作業的路上,什麼事都不需要人操心。

殊不知,同一個世界,同一種“熊孩子”。

鼕鼕來到我家後,對兒子的書、玩具、卡牌、樂高等等的興趣,遠遠超出了學習。

眼看著一上午過去了,一下午也差不多過去了,他還沒有去寫作業的跡象,我試著暗示過他幾次,他只是說“知道了”。

看著鼕鼕和我兒子完全無異的模樣,我有些著急,萬一住幾天,把人家孩子的習慣帶壞了,罪過可就大了。

我悄悄給閨蜜發信息,要不要管管鼕鼕,提醒他寫作業。

閨蜜卻像兒子不是她的一樣,只讓我隨他去。

差不多晚上7點左右 ,我們吃過晚飯,鼕鼕才回到房間,拿起作業寫了起來。

不到一小時,鼕鼕便拿出寫完的作業,讓我檢查。

看著人家兒子的作業,再想想我兒子的作業,老母親真是有苦說不出。

在同一所學校,一樣的教學理念,人家的孩子寫出來的作業,有條有理,字跡清晰,答案標準,老母親只需要籤個字便OK了。

接著,鼕鼕又開始讀英語、記單詞。

等他完成作業後,我的好奇心也按捺不住了,問他怎麼這麼自律,說寫作業就寫作業呢?

小傢伙不以為然,像個小大人似的表示,作業是自己的事,計劃好了什麼時候寫,就寫什麼時候寫,這是我和媽媽約定好的規則,她不管我什麼時候寫,我保證按時把作業寫完。

交換孩子的第一天,鼕鼕的話,便像一盆涼水澆到了我頭上。

原來,不是自己的兒子不好,而是別人的媽媽有智慧。

看著鼕鼕開心自在地玩著,眼前浮現起與兒子的日常。

但凡和他在一起,我便跟在他後面耳提面命的提醒著、警告著、威脅著:

“你怎麼還在玩”、“怎麼還不去寫作業”、“作業寫完了嗎”、“你再不寫作業,今天的電視就別想看了”......

慢慢地,兒子的回答,從“知道了”變成了“不看就不看”,我和他彷彿一南一北的兩頭牛,我堅持管教,他堅持對抗。

看過了太多“超限交應”的驚醒,也認同“管得越緊,漏得越快”的教育理念,但是,打心底裡卻始終不相信兒子,他能夠自己管好自己。

看到鼕鼕的自我管理,才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懷疑,有多麼殘忍。

03

人家的孩子把媽當朋友,

我的兒子把媽當“敵人”

有了第一天的相處經驗,沒有了“和孩子之間的學習壓力”,我整個人也放鬆下來,嘗試著去相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事,也給自己一個好好放鬆的機會。

有一天,帶著鼕鼕一起刷“甜劇”。

這樣的情形,在我和兒子之間是很少發生的,一來,擔心給他做了壞榜樣,整天刷一些沒營養的劇;二來,不想讓孩子過早地接觸成年人的感情之事。

然而,看到劇中情侶的親熱戲時,我還是彷彿本能一般,讓鼕鼕去幫我倒杯水,沒想到,鼕鼕一邊幫我倒水,一邊對我說:“阿姨,沒關係的,男生和女生互相喜歡,親嘴是很正常的事。”

接下來,像個大人一樣,與人討論起劇情來,居然頭頭是道。

心想,這哪裡是“兒子”,分明是妥妥地“小閨蜜”。

還有一次,我在廚房剝大蒜,鼕鼕看見了便告訴我:

“阿姨,你可以把大蒜泡在水裡,這樣剝起來又快又好。”

我問他這些“奇奇怪怪的知識”是從哪裡得來的,他又告訴我,是無意中從抖音裡看來的,然後,自己試驗了幾次,是真的有效。

兒子也曾對短影片著迷,也曾與我分享過“奇怪的小知識”,我卻一味責怪他,整天不誤正業,看些歪門邪道的東西,有時候,兒子想幫忙,我也是高高在上的挑剔他做得不好,還讓我去收拾爛攤子。

在第四天的晚上,我幫冬冬關了燈,準備回房睡覺時,鼕鼕卻拉著我的手說:“阿姨,我有點想媽媽,您今天能哄我睡嗎?”

彼時,我心想半大小子,居然還這樣依賴媽媽,怕不是被寵壞了。

不過,想到人家孩子離開親媽,也是人之常情。

隨後,我便坐在鼕鼕的床邊,拉著他的手,陪他聊天。

他告訴我,平常晚上媽媽基本都會這樣與他聊天,不問作業,不談學習,媽媽會講工作上遇到的事,有時候,遇到了難事,媽媽還會請他出主意,他也會講與小夥伴之間的事,就像朋友一樣,說說笑笑。

聽著鼕鼕的話,也想起了兒子,去閨蜜家裡住了幾天,一個電話也沒打給我。

想必,與閨蜜相處得很不錯,再看看人家的兒子,已經開始想媽媽了。

那一晚,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

想起曾經的自己,也是活得輕鬆愜意,成為媽媽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就變得緊張嚴厲起來,生怕有什麼失誤,耽誤了孩子的成長,便對兒子處處管教,不敢有一絲懈怠。

殊不知,過多的管教,卻將兒子越推越遠。

04

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卻忘記了孩子的背後,站著一個智慧的媽媽。

和閨蜜的兒子相處幾天下來,我感覺,他不像一個“兒子”,更像一個朋友。

我與他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對比我和兒子相處時,我每天彷彿裝著放大鏡一般,尋找兒子身上的各種“毛病”,兒子對我,則像對“敵人”一般,時而“打游擊”,時而“正面剛”。

想起曾讀過蔣勳老師的一句話:

“很多父母與教師真的忽略了一件事,他們所教育的物件不是一個物品,是一個人。”

在我身上,正應了那句話:讀了那麼多教育書籍,卻始終教不好一個孩子。

並不是書籍無用,而是為人父母,總是被“父母”的身份禁錮,似乎父母與孩子之間,只能是“長”和“幼”的關係,與孩子相處,只能是“教”與“被教”。

其實,人與人之間,無論是什麼關係,年齡差距多少,尊重都是建立關係的基礎。

過多地壓迫,只會讓人感受到窒息,令人想要反抗和逃離。

相信每個父母都知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與鼕鼕相處之後,我才真正明白,此“老師”,非彼“老師”。

父母為“師”,更應該是孩子行為上的老師,而不是“道理上的老師”,用尊重與平等,和孩子一起建立成長的規則。

父母為“師”,更應該是促進孩子內在驅動的力量,不是用自己的強,去壓制孩子的成長,而是懂得用智慧的“弱”,去推動孩子的成長。

記得有這樣一句話,這世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父母。

希望我的經歷,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示。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多多反思。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10-07

相關文章

45歲阿姨哭訴:給3個單身老人當住家保姆後,才發現他們別有所圖

45歲阿姨哭訴:給3個單身老人當住家保姆後,才發現他們別有所圖
前言 現如今,養老問題成為了我們大家越來越關心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現在我們國家的老人越來越多,因此老人晚年的生活應該如何度過成為了我們大家所聚焦的問題. 對於現在的很多老人來說,更多的還是將養老希望寄 ...

撿到一個小怪獸,脫掉6斤“外套”後,才發現它原本可以那麼美

撿到一個小怪獸,脫掉6斤“外套”後,才發現它原本可以那麼美
你平時見到的西施犬,大概是這個樣子的,非常可愛甜美的小公主形象,說一句汪界西施也不為過! 但當救助組織發現11歲的西施犬Simon時,它當時的摸樣,甚至看起來都不像是一隻狗狗... 更像是一個小怪物. ...

49歲保姆自述:給2個單身老人當保姆後,才發現他們都是有企圖的

49歲保姆自述:給2個單身老人當保姆後,才發現他們都是有企圖的
關於做保姆,也是有很多門道的,雖然不是說所有得單身僱主都是另有所圖的,但是還是有不少的,而一位49歲的保姆就遇到了這種情況,一起來看看她的經歷吧! 49歲的郝女士說: 我今年49歲了,做保姆已經有五個 ...

年少時不懂這3首詩詞,長大後才發現:它們寫盡人生滋味

年少時不懂這3首詩詞,長大後才發現:它們寫盡人生滋味
文章作者:琢磨君 人生有很多道理,年少時,我們不懂得,非要到了一定年齡,才能慢慢領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自己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而且每個人成熟的季節也不同. 年少時,我們都會背誦這3首詩詞,但是 ...

男嬰出生後哭鬧不止,媽媽沒放在心上,直到半歲才發現已釀下悲劇

男嬰出生後哭鬧不止,媽媽沒放在心上,直到半歲才發現已釀下悲劇
​ "孩子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早就應該來檢查,怎麼這麼粗心大意?哎,錯過了最佳時機.心痛呀!"已經一年半了,可第一次帶兒子到醫院檢查時醫生的那番話語仍然像一把尖刀狠狠地紮在鍾花蘭的 ...

大學畢業後才發現,省外就讀和省內就讀差別大,幸虧當初沒選錯

大學畢業後才發現,省外就讀和省內就讀差別大,幸虧當初沒選錯
上大學不僅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更能鍛鍊學生的自理能力. 在我國,很多學生上大學之前都沒有過住校經驗,大部分學生大學前的人生都是在父母的細心照顧下度過,自己根本不用為生活操一點心,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即使成年 ...

長大後,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范進這個人真不簡單

長大後,再看《范進中舉》,才發現范進這個人真不簡單
中學有篇課文叫<范進中舉>,是從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節選的一段.讀書的時候,覺得范進既無能又可憐的窩囊廢,只不過後來碰到好運氣才僥倖中舉罷了. 他從二十歲開始應考,參加考試二 ...

中年發福不是新陳代謝的鍋!研究發現60歲後新陳代謝才開始變慢
許多人都把中年發福歸咎於新陳代謝變慢,然而新研究發現,中年人的新陳代謝速度和年輕人無異,60歲後新陳代謝才開始減速.也許,中年發福只是吃得太多,動得太少. [Photo/Pexels] Middle- ...

高考後才發現,做普通班雞頭和重點班鳳尾的差距,你選對了嗎?

高考後才發現,做普通班雞頭和重點班鳳尾的差距,你選對了嗎?
文/ 中考是學生時代第一場重要的考試,學生會在這場考試中進行分流,一半學生可以考上高中,另外一半學生只能進入到技校. 在中考結束後,其實最糾結的學生就是成績中等的,到底是去重點班當鳳尾,還是去普通班當 ...

畢業後才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差距不是一般大,真是無奈又現實

畢業後才發現,文科生和理科生差距不是一般大,真是無奈又現實
教育不是一成不變的,以往學生們在傳統高考模式下,在高二便要面臨著分文理班,而究竟是選擇文科還是理科,也成為了學生和家長糾結的難題. 在很多家長的心中,文史類更加適合女生報考,而理工類則更適合男生報考, ...

這5件家電勸你不要買,使用後才發現是“智商稅”,花錢當冤大頭

這5件家電勸你不要買,使用後才發現是“智商稅”,花錢當冤大頭
2021年網友評出的"理想很豐滿,現實超骨感"的5種雞肋小家電,我家竟然佔了4個,來看看你家中了幾個? 我們常說"科技改變生活",尤其是對於一直處在高壓下忙碌的 ...

870萬畢業生100萬人專業是財經,畢業後才發現“熱門專業都是坑”

870萬畢業生100萬人專業是財經,畢業後才發現“熱門專業都是坑”
10年前,潮姐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最熱門的專業毫無懸念是:財經. 那時候,成績好的同學都不約而同報了財經類的專業:財務管理,會計,工商管理,金融學,經濟學-- 彷彿學了跟"錢"沾邊的 ...

來自太陽方向的小行星接近地球,我們一天後才發現

來自太陽方向的小行星接近地球,我們一天後才發現
你們還記得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小行星撞擊事件嗎?2013年2月15日,一顆直徑17米的小行星撞入了大氣層,在車里雅賓斯克上空20公里的高度發生了爆炸,釋放了大約50萬噸TNT的能量,大約相當於30多顆廣 ...

“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二十年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頂嘴”與“不頂嘴”的孩子,二十年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孩子愛頂嘴背後,並不只有"不聽話". 父母要擦亮眼睛看清他的優點,並學會與這樣的孩子智慧相處. 作者 | 夏天 前幾天,閨蜜跟我抱怨: 我真不知道我最近怎麼得罪我家那小子了,處處跟 ...

越來越多人喜歡極簡裝修,看她家,才發現檔次在舒適面前不值一提

越來越多人喜歡極簡裝修,看她家,才發現檔次在舒適面前不值一提
裝修案例看多了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極簡裝修.當然,這裡的極簡,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種,家徒四壁窮裝風,什麼造型都不做,而是一種表現手法,如同老子提倡的"大道至簡",以及文學藝 ...

重溫經典《梅花烙》,才發現除了劇情,俊男美女才是亮點

重溫經典《梅花烙》,才發現除了劇情,俊男美女才是亮點
八九十年代,瓊瑤的<梅花三弄>成了多少人心中的童年回憶,其中最為經典當屬<梅花烙>.這部劇是"三弄"中的第一弄,講的是一位從小被拋棄的"格格&qu ...

看了69年前的育兒宣傳海報,才發現當今的家庭教育是有多麼失敗

看了69年前的育兒宣傳海報,才發現當今的家庭教育是有多麼失敗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三字經>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是白紙一張,他會變成什麼 ...

民間故事:臨終前,算命先生要葬在石井,二十年後兒子才明白玄機

民間故事:臨終前,算命先生要葬在石井,二十年後兒子才明白玄機
出自<三言兩拍>.古時候有個算命先生王半仙,人人都說他神機妙算,四里八鄉找他來算八字.看風水的人絡繹不絕.奇怪的是,王半仙收的錢不少,卻始終住在一個破舊的房屋裡,妻子去世後也未再續娶,自己 ...

看《天外飛仙》才發現:人與仙相戀,對於父母、家族就是場大災難

看《天外飛仙》才發現:人與仙相戀,對於父母、家族就是場大災難
不知不覺,<天外飛仙>已走過16個年頭. 還記得小時候看這部劇時,會不時被逗得前仰後合,也會被感動的哭天抹淚-- 而如今再看,才發現已是物是人非.原來,這本就不是一部甜寵劇,處處透出的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