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曾國藩告誡兒子紀澤:這兩點,是寫文章的捷徑

曾紀澤是曾國藩的次子,清代著名外交家,學貫中西。

這和曾國藩的教子之道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在《諭紀澤·分類手抄辭藻》書信中提到,兒子紀澤“爾去年鄉試之文,太無辭藻,幾乎不能敷衍成篇。”

也就是說兒子的文章辭藻匱乏,用詞單調。

於是他便指出兩個可操作性的方法:一個是讀書摘抄筆記,另一個是知識分類整理。

一、讀書摘抄筆記

曾國藩給出的第一個方法就是:“爾作時文,宜先講辭藻;欲求辭藻富麗,不可不分類摘抄體面話頭。”

這裡說的體面話頭指的就是辭藻。

孔子說過:“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意思就是寫文章應該講究些藝術,讓它更生動活潑,作用更大。

寫出的文章或者說出的話,如果沒有文采條理,就不能流傳很遠。

曾國藩深諳辭藻的重要。他舉了袁枚、趙翼等著名文人的例子,他們都有這種摘抄本。

“近世文人,如袁簡齋、趙甌北、吳穀人,皆有手抄詞藻小本。此眾人所共知者。”

這個方法對於我們並不陌生。

高中期間,老師就曾經要求有摘抄本,遇到好詞好句就記錄下來,和這個方法一致。

很多作家,也有隨身攜帶筆記本記錄靈感、摘抄精美詞句的好習慣。

我在寫作課上,老師也曾強調過這個方法。除此之外,摘抄本還要經常溫習,慢慢消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樣才能更好地為我所用,寫文章就會不由自主的流露出來。

所有的東西,只有記在腦子裡,才是自己的,才能夠運用自如。

作為自媒體的寫作者,這個可操作性的方法值得我們照做並且堅持。

二、知識分類整理

曾國藩提出的第二個方法就是:“昌黎之記事提要、纂言鉤元(玄),亦系分類手抄小冊也。”

“昌黎之記事提要、纂言鉤元(玄)”,就是唐代韓愈的《進學解》裡提到的“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意思是說,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

曾國藩舉了軍隊中的例子來加以說明。

如果手下計程車兵和武器數量很多,那麼就需要把士兵分為各個兵種,把武器分為各個門類,然後組合成一級一級的機構來進行管理。

只有這樣做,才能使軍隊更有效率,在打仗時才能更好地發揮,否則就會亂不成軍。

治學也是同樣的道理。

腦子裡的知識多了,就要分類整理,這樣才能條理清晰。

曾國藩還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詳盡地說明了哪些書適合摘抄,他說:“爾曾看過《說文》《經義述聞》,二書中可抄者多。此外如江慎修之《類腋》及《子史精華》《淵鑑類函》,則可抄者尤多矣,爾試為之。此科名之要道,亦即學問之捷徑也。”

他要求兒子“爾此次覆信,將所分之類開列目錄,附稟寄來”。

有要求必有檢查,曾國藩不僅要求兒子按自己說的兩個方法去執行,還要兒子下次回信的時候把執行的結果陳列上來。

曾國藩的拳拳愛子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三、寫作素材積累

寫作中,我們經常會說有人文筆好,語言好,其實學會積累素材就可以有效提升文筆。

平時,我們要多收集精彩的金句、名言,甚至是一些詞語、成語,並且對這些素材進行分類,多摘抄多消化,這樣就可以靈活運用,有效提升文筆,為文章增色。

希望我們每一個熱愛文字的自媒體寫作者,都能踐行這個好習慣,並堅持下去,終有一天,我們會看到成效。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10-08

相關文章

曾國藩結婚當天,新娘子突然悔婚,媒人過意不去:娶我女兒吧

曾國藩結婚當天,新娘子突然悔婚,媒人過意不去:娶我女兒吧
極致的喜歡,更像是自己與另一個自己隔世重逢. 願為對方毫無道理地盛開,會為對方無可救藥地投入. 這時候,若只說是脾氣.情趣和品性相投或相通,那不過是淺喜:最深的喜歡,就是愛,就是生命內裡的粘附和吸引, ...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曾國藩強大內心的方法之一:慎獨
何為慎獨?<大學>和<中庸>都詳細解釋了. <大學>中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誠實,就是說不 ...

1910年,17歲的毛澤東出去求學,母親含淚說:我的兒子要幹大事的

1910年,17歲的毛澤東出去求學,母親含淚說:我的兒子要幹大事的
1936年,在陝北的毛澤東在接受美國記者斯諾採訪時,曾說到了自己的母親,他說: "我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願意接濟別人.她可憐窮人,他們在荒年前來討飯的時候,她常常給他們 ...

新鳳霞逝世十年後,兒子吳歡回憶稱:周總理也曾誇我媽漂亮

新鳳霞逝世十年後,兒子吳歡回憶稱:周總理也曾誇我媽漂亮
圖|新鳳霞<劉巧兒>劇照 前言 著名的評劇表演藝術家新鳳霞,曾被老舍讚譽為是"共和國美女". 新鳳霞究竟有多漂亮呢? 在她去世十年後,兒子吳歡參加一檔節目是,就曾提到過 ...

【國學文化】曾國藩:笑著吃虧的,都是聰明人

【國學文化】曾國藩:笑著吃虧的,都是聰明人
一. 學習時吃點虧,不是壞事 曾國藩小時候並不是個聰明的孩子. 有天晚上一個小毛賊偷偷摸摸進了曾國藩家裡,等待合適的時機準備行竊. 恰值曾國藩在背書,賊無奈,只好安靜的等著曾背完入睡後才方便行事. 誰 ...

思無邪!我縣舉辦“以詩經演繹雞澤之美”主題朗誦大賽

思無邪!我縣舉辦“以詩經演繹雞澤之美”主題朗誦大賽
9月20日上午,我縣舉辦"思無邪--以詩經演繹雞澤之美"主題朗誦大賽,活動分為成人組和青少年組,以<詩經>鑑賞.<詩經>經典詩篇朗誦.詩經文化解讀等形式深挖 ...

古代第一剩女:44歲才結婚,沒生出兒子,卻生出一個女皇帝

古代第一剩女:44歲才結婚,沒生出兒子,卻生出一個女皇帝
武則天是個了不起的女人,不過她的母親楊氏也了不起.因為在她身上,發生了很多女人做不到的事情.資料顯示,楊氏有以下幾大特徵: 其一,名門之後.武則天母親姓楊,與隋文帝楊堅,楊玉環一樣,都是弘農楊氏族人( ...

民間故事:地主貪兒媳貌美,推兒子下山崖,卻被一封信要了老命

民間故事:地主貪兒媳貌美,推兒子下山崖,卻被一封信要了老命
我國古代的婚嫁習俗想必大家也都清楚,那種蘊藏著各種陋習的婚嫁習俗件事就是民族文化糟粕中的糟粕.不過也沒有辦法,限於時代背景的原因,各種在我們現在看起來"毀倫亂理"的事情還是不絕於耳 ...

田紀雲妻子李英華:曾大著肚子工作一線,4個子女卻都是普通工人

田紀雲妻子李英華:曾大著肚子工作一線,4個子女卻都是普通工人
在婚姻中最理想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那一定是最懂自己的,相互依賴.相互扶持,無論什麼樣的日子都握住對方的手,不管遇上怎樣的際遇.風雨,都甘之如飴. 在動盪的革命年代,就有這麼一對,他們是夫妻,也是戰友 ...

《挺經》(二)作者:曾國藩
第三訣堅忍 12."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這是中國古人對臘梅的讚頌之詞.臘梅經常被古代才子才女用作對君子的比喻,也是很多仁人志士的最愛.之所以這樣,就是 ...

《誡子書》中的教育情懷

《誡子書》中的教育情懷
古人教子多以書信這種形式呈現,寄託為人父母者的愛子情懷.讀兩篇<誡子書>,深感古人教育子女的情懷. 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 ...

明末清初金順將軍
金順,字和甫,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名將.世居吉林,少孤貧,事繼母孝.初,從徵山東,授驍騎校,賜號圖爾格齊巴圖魯,累功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擢烏里雅蘇臺將軍,以新疆軍務幫辦之職率所部先行進軍新 ...

自律的人生,從停止“內耗”開始

自律的人生,從停止“內耗”開始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云:自勝者強! 一個人之所以成功,表面上看,是他戰勝了對手,實則是他不斷克服自身弱點,戰勝了自己. 就如曾國藩在<挺經>中所寫: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 ...

1952年,一股長“暴富”被審查,他說:錢是我堂哥毛澤東給的

1952年,一股長“暴富”被審查,他說:錢是我堂哥毛澤東給的
1952年元旦,毛澤東發出了號召:"大張旗鼓地.雷厲風行地,開展一個大規模的反對貪汙.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鬥爭,將這些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汙毒清洗乾淨!" 毛澤東把檢舉.揭發.處治 ...

部編版(五四學制)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部編版(五四學制)六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一.基礎知識積累與運用(共35分) 1.給下面詞語中的加點的字注音.(4分) 瘦削 苔蘚 機械 一縷青煙 笨拙 抽噎 咆哮 卓有成效 2.根據給出的拼音 ...

閻又文寫信“痛罵”毛主席,主席下令在延安全文傳閱:奇文共欣賞

閻又文寫信“痛罵”毛主席,主席下令在延安全文傳閱:奇文共欣賞
圖丨閻又文舊照 前言 1997年,一部名為<第二條戰線>的電視劇讓大家認識了反面人物閻又文,閻又文並非文學作品中的虛構人物,在解放前他是傅作義的秘書,同時也是隱蔽在傅作義身邊的中共黨員.在 ...

毛主席晚年囑咐兩個女兒,多回韶山看望兩位叔叔:我很想念他們

毛主席晚年囑咐兩個女兒,多回韶山看望兩位叔叔:我很想念他們
前言 70年代初期,毛主席已是老態龍鍾.重病在身的狀態了.這個時候,他仍然掛念著韶山老家的親人們.當李敏和李訥來探望他時,主席語重心長地囑咐兩個女兒:"我快不行了,有件事只好請你們做了.家鄉 ...

《傅雷家書》| 百封家書,道破教育的真相

《傅雷家書》| 百封家書,道破教育的真相
<傅雷家書>最早出版於1981年,近40年來一直暢銷不衰.這本書摘編了傅雷的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7000多字.白紙黑字間,傅雷以慈父和摯友的身份,和兒子促膝談心,家常話語間,包含 ...

家風悠遠|家訓見於細微
一座院落,歷經數百年滄桑卻古韻猶存:一個家族,代代聚族而居卻根繁葉茂,長盛不衰.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的王家大院之靜升王氏家族,之所以能史歷經久,與其代代堅守著家族的家訓格言密不可分. "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