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不小心嚥下去的口香糖,會黏住腸子嗎?

誰年輕的時候沒有嚼過幾粒口香糖?

更何況它好吃還好玩。

可是,我們從小到大吃口香糖時身邊大人總喜歡說這句話:“吃口香糖千萬別吞下去!腸子會被黏住的”。

這句話導致很多小可愛在誤服口香糖後,嚇得哇哇大哭,鬧著要去醫院把口香糖取出來。

那麼,童年迷思來了——口香糖真的會把腸道黏住嗎?

口香糖能黏住腸道嗎?

在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咀嚼天然樹脂,用樹脂來清理口腔中的異物,確保口腔衛生。在中國也有很多先人咀嚼“天然口香糖”的例子,如丁香等。現在市面上的口香糖的主要成分是糖漿、糖、調味品、膠基和軟化劑。

而被咀嚼後的口香糖所剩的就是膠基,即由天然橡膠、酯類、蠟、脂肪等構成的一種無營養、不消化、不溶於水的固體。

膠基無法像其他食物一樣被分解,與此同時,胃腸壁每天分泌大量消化液和少量粘液,腸黏膜表面太過光滑,絲毫沒給口香糖製造任何停留在上面的機會。口香糖被誤吞後,經過各種消化酶和胃酸的共同作用,除了口香糖中的部分微粒被吸收以外,大多數會隨大便自動排出。

人體的消化道功能是有限的,只能自動消化“糧食”等可以被消化的食物,而口香糖是不會被消化的,混在大便裡很容易辨認。人們只需要在誤吞後2-3天內及時觀察排便情況即可。

因此,認為口香糖是會黏在腸子上是不正確的。

嚼口香糖還有好處

口香糖不僅不會黏住腸道,還有許許多多的益處,人們可以放心咀嚼。據臺灣《康健》雜誌撰文報道,每天咀嚼口香糖可以健腦並有效防止老年痴呆。人類大腦中會積累“β-澱粉樣蛋白”,此類蛋白是以牙周病菌為根源生成的,它會作為原因之一,造成老痴發病及惡化。

要想預防此類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用血流將蛋白沖走,“咀嚼”的動作恰是促進腦部血液迴圈的利器,但我們一日三餐的咀嚼次數並不能達到迴圈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嚼口香糖”就是促進腦部血液迴圈的最優辦法。

有很多運動員和老年人透過嚼口香糖的方式刺激自己的腦部血液流通,使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並透過這種方法鍛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能力。經證實,此方法確使個人的反應能力、判斷力和記憶力大幅提升。

日本早稻田大學專家研究發現,未咀嚼口香糖的人在行走時的平均心率低於咀嚼口香糖的人,說明口香糖的咀嚼鍛鍊了其心臟功能,使心臟節率和運動節率同步。

除此之外,坐飛機的時候嚼口香糖可以有效緩解乘坐的不適感,咀嚼口香糖的動作可以減少耳痛和耳鳴。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要想透過咀嚼口香糖的方式促進血液迴圈的話,要控制時間不宜過長,選擇在三餐之間,一次5分鐘左右,一日三次,且要選擇含糖及含酸量低的品種。

如若咀嚼時間過長,容易對顳下頜關節造成傷害,並且會導致蛀牙或面部一側咬肌過大的問題,也就是“左右臉不對稱”。

除此之外,雖然口香糖不會黏住腸道,但是依舊不建議太小的孩子吃口香糖,由於嬰幼兒的消化道窄小,如果家長疏於看管,吞服數量較多,會有消化道堵塞的風險,稍有不慎將口香糖嗆進氣管還會有生命危險。

分類: 親子
時間: 2021-10-25

相關文章

Qing聽丨“我是從哪裡來的?”面對孩子的疑問你該怎麼答?這裡有答案

Qing聽丨“我是從哪裡來的?”面對孩子的疑問你該怎麼答?這裡有答案
"我是從哪裡來的?"很多孩子都會問爸爸媽媽這個問題,面對孩子對生命的好奇,父母往往就開始編故事,比如"你是充話費送的""你是從醫院裡抱來的" ...

培養孩子主動吃飯,家長要先學會如何說話

培養孩子主動吃飯,家長要先學會如何說話
孩子在前面跑,家長左手端碗:右手拿勺在後面追,短短20個字是不是特別有畫面感?我相信這是絕大多數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我家孩子1歲了:我現在也正經歷孩子不願意吃飯的階段. 我的教育觀是:想要孩子養成良好 ...

為討美國歡心,澳洲公開毀約,如今回過味主動承認錯誤

為討美國歡心,澳洲公開毀約,如今回過味主動承認錯誤
一個國家為了討好美國能做到什麼程度?澳大利亞就給了我們答案.2015年,我國山東楓橋集團花費5.06億澳元與澳大利亞當地政府簽署了99年達爾文港的租賃期,白紙黑字的合同澳大利亞政府一開始居然想撕毀,但 ...

睡覺睡成脊柱側彎?家長注意!快幫孩子糾正這些錯誤睡姿
許多人以為累了一天 回到家往床上一躺 怎麼舒服就怎麼睡 你可能沒想到 長期以不正確的睡姿入睡 可能對脊柱.頸椎帶來不可預料的影響! 前段時間 一則關於側臥的訊息登上熱搜 引起了眾多網友紛紛討論 簡單的 ...

如何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如何讓孩子"愉快的"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是一個高難度的問題,大部分家長都是批評或者暴跳如雷,甚至打一頓.那究竟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 大家可能聽過陶行知的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比較典型, ...

如何提高孩子主動聆聽的能力

如何提高孩子主動聆聽的能力
什麼是主動聆聽? 主動聆聽意味著專注於說話者,並主動分析和理解說話者所要傳達的資訊. 積極的聆聽會表現出言語和非言語的跡象,言語上表現為理解.記憶和提問,非言語跡象則表現為微笑.點頭和有意識地避免干擾 ...

批評是叫孩子“抬頭”,而不是“低頭”
這篇文章的標題很有畫面感.我們容易腦補到:教室門外或者老師辦公室裡,老師在"教育"孩子,對面孩子的頭越垂越低,一聲不吭. 批評是教育的一種手段.作為手段,就有正確和不正確之分,恰當 ...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應該讓孩子怎麼辦?

面對校園霸凌,我們應該讓孩子怎麼辦?
近幾年以來,網路上不時曝出校園霸凌.校園暴力等等五花八門的事件,不禁讓人感到意外萬分,本是青春成長的年紀,有的孩子卻成為了校園暴力的侵害者,有的成為了校園暴力的受害者,尤其是對於被傷害的孩子們來說,這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天下沒有不懂事的孩子,如果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得有道理,比說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01 家長越喜歡講道理 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 ...

李玫瑾:養兒三忌,養女五忌,知道孩子的成長要點,才能少走彎路

李玫瑾:養兒三忌,養女五忌,知道孩子的成長要點,才能少走彎路
有一種父母叫做"玻璃心"父母.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些父母不斷強調自己的參與感,尤其是一些新手媽媽,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往往會狠不下心,用一句"孩子還小" ...

“出門玩”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有出息?聽科學家怎麼說

“出門玩”和“宅在家”的孩子,長大後誰有出息?聽科學家怎麼說
朋友參加家長會,老師跟她說:"你家孩子各方面都不錯,就是性格太內向了.希望家長能多引導引導,下學期開朗活潑一些." 朋友知道老師是好意,她也時常擔心孩子內斂的性格,在集體中不受歡迎 ...

寫作業拖拉?四步法讓孩子自主寫作業,實現真正的“100分”作業

寫作業拖拉?四步法讓孩子自主寫作業,實現真正的“100分”作業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很多父母控制不住洪荒之力,分分鐘想要撕作業抽娃的節奏. 可謂是:前一秒親媽,後一秒後媽. 很多孩子平時寫作業喜歡拖拉,一會兒拿著鉛筆玩,一會 ...

犯錯後,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犯錯後,孩子更喜歡,你這樣批評他
總有家長抱怨,孩子犯錯之後,自己的批評根本不管用,孩子不僅不知悔改,而且還有越來越叛逆的傾向. 新聞上還有一些孩子因為批評,選擇離家出走或傷害自己,大人們常常以為這是挫折教育出了問題,其實,父母的批評 ...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

再好的教育,也比不上孩子的內力覺醒
寫這篇文章源自於我最近和一位年輕媽媽的對話,這位媽媽來自四川的一個小城市,她無比愛她的女兒,她帶著12歲的女兒來北京向我學英語,在北京呆了半個月.學英語之餘她與我的所有對話幾乎都是詢問女兒教育的,能看 ...

教育,要讓孩子的心明亮起來|我愛寫隨筆

教育,要讓孩子的心明亮起來|我愛寫隨筆
"我既然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我就要把我的青春.我的熱情.我的全部精力都獻給它,這樣,我才會問心無悔."這是一位從教23年老師的教育誓言.他有怎樣的教育故事和教育感悟?一起來看. 從 ...

寶寶入園就可以高枕無憂?這些小技巧,讓孩子在幼兒園更快樂

寶寶入園就可以高枕無憂?這些小技巧,讓孩子在幼兒園更快樂
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眨眼間,幼兒園開學已經3周左右的時間了. 剛入園的小豆包們,多數已經適應或者不得不適應了幼兒園的節奏,明白了自己每天早上必須要去幼兒園,就像每天下午爸爸媽媽一定會接自己回家一樣. 有 ...

讓孩子從小能“扛住事”
您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孩子平時很乖,可常因為小事不如意而發脾氣:孩子學習一直很努力,卻因為一次考試失利就自暴自棄:孩子遇到困難總是找各種藉口不去克服:和朋友產生矛盾也總說是別人的錯.這些情況 ...

對孩子一定要少表揚多鼓勵

對孩子一定要少表揚多鼓勵
我在家長教育課程中,會指出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常常用的四種錯誤方法:"總要求","總表揚","總批評","總講道理",這 ...

撒謊不是好事,但會說謊的孩子可能更聰明,家長不要再如臨大敵了

撒謊不是好事,但會說謊的孩子可能更聰明,家長不要再如臨大敵了
多倫多大學教授李康曾對兒童撒謊做了多年的研究,研究結果表示:大部分小朋友從兩歲開始就學會說謊話,這個時候大概有30%的小朋友會說謊:三歲的時候,大概有50%的小朋友會說話:等到孩子四歲,說謊的比率就更 ...

廢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方式:不停抱怨

廢掉一個孩子的最快方式:不停抱怨
劉文獻說:"抱怨是往鞋子裡倒水,越抱怨自己越難受." 的確如此,抱怨猶如毒藥,在不知不覺中會摧毀人的意志,消減其對生活的熱情. 愛抱怨的父母,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把這種消極思維傳遞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