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兩年來,對全球經濟都有著深刻的影響,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富豪,當然也包括“商人”李嘉誠。
雖然李嘉誠是一位頗富爭議的商業大亨,但他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靠的不僅僅是經商的頭腦和外界環境創造的機遇,更是他“超人”般的投資理念。
最近,傳出“商人”李嘉誠又“跑”了,這次套現的不是中國內地,而是歐洲的投資和撤資。
01
從買買買到賣賣賣,回籠資金千億
從2000年開始,李嘉誠就開始在中國內地不同程度地拋售名下資產,不管是房地產還是金融投資業務,就連物業公司也成了變賣的物件。
當時大家都以為這個首富賺夠了錢要跑路,畢竟李嘉誠在香港跟外國人接觸得多,尤其對英國非常向往,所以大家一致認為他要去英國發展了。
事實的確如此,幾乎就是在從內地套現4000億以後,李嘉誠就開始在歐洲,尤其是英國國內大幅投資,購置了海量資產。
根據統計,截止到2019年,李嘉誠拿下了英國將近40%的天然氣市場,25%的電力供應份額,甚至連淡水資源的供應,都有四分之一的份額在李嘉誠手裡。
按照英國2020年公佈的財政收入資料來看,李嘉誠在當地的資產企業,為英國貢獻了35%的GDP總值。為此,李嘉誠還受到了英國的嘉獎。
當時英國官方非常看重李嘉誠,甚至英國女王親自為其頒發了獎章,而李嘉誠在整個歐洲的投資,讓其在2020年大賺了1470億元。
由於李嘉誠把控了英國多數重要能源的供應,不少人聲稱李嘉誠“買下了半個英國”,然而誰也沒想到,對英國,對歐洲如此重要的一箇中國商人,卻開始不斷拋售海外資產。
在2020年,歐洲通訊技術裝置的訂單被李嘉誠拿下,但是同年李嘉誠卻又將其轉賣給當地其他企業,將近1.6萬個通訊裝置塔總價值高達718億。
而在2021年的11月份,李嘉誠更是將倫敦大樓賣給了韓國企業,套現了105億元。
2021年12月14日,李嘉誠更是將旗下125架飛機,以及兩個往返於中歐的航空公司,賣給了美國的凱雷集團,套現了332億元。
1年多的時間內,李嘉誠家族多次拋售海外業務,涉及能源、通訊、房地產、飛機租賃等板塊,涉及的交易金額達到千億港元。這讓不少人,尤其是英國人感到不安,他們認為李嘉誠賺夠了英國人的錢,又要跑路了。
如果說賣掉辦公大樓,賣掉酒吧也沒什麼大的影響,但是李嘉誠開始持續出售英國資產的動作,不免讓人起了疑心:難道李嘉誠又要跑?
為了讓上市公司長江和記的財務報表好看一些,規模最大的“通訊塔”業務便被端上了“貨架”。涉及此次交易的通訊基礎設施站點為2.9萬個,分佈在歐洲的6個國家,涉及的金額高達10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17億),買家據悉是來自西班牙的一家大型通訊商。
由於這筆交易規模過於巨大,對英國以及歐洲現有的通訊基礎設施市場格局會產生影響,因此觸發了英國競爭和市場管理局(CMA)的調查。
CMA的調查報告接受意見反饋的截至日期為2022年1月7日,CMA做出並公佈最終決定的時間是2022年3月7日。
這一連串的操作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玄機:一向比較穩健的李嘉誠,開始部分產業套現離場,到底是落袋為安,保證現金流,還是對海外投資不看好,為避免虧損,開始套現撤離轉向國內呢?
02
不斷加碼國內市場,內地收入佔四成
在拋售海外業務的同時,實際上,李嘉誠的確這兩年又回到了中國大陸投資。
2019年5月,長實集團附屬公司ARA亞騰資產以2億元入股成都晶融匯專案,獲得該專案50%股權;同年12月,李嘉誠斥資24.2億元收購上海浦東三林印象城地塊;2020年2月,長實集團以102.8億港元的高價拿下香港九龍東啟德區的住宅用地;當年8月,長實集團又以7.16億港元中標元朗流業街與湧業交接的地塊。
另一方面,李嘉誠家族開始增加與國內企業的合作,尤其是新能源板塊。2020年1月,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基建集團有限公司釋出公告稱,將和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吉電股份組建合營公司,長江基建方面出資10億元,與吉電股份共同開展電力能源合作計劃。
2021年10月5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打理的電訊盈科入股新能源汽車品牌威馬汽車,據威馬汽車官方資料,公司新獲得的約5億美元的融資中,超過3億美元的D1輪融資,由電訊盈科和信德集團領投。
此外,2021年以來,李嘉誠家族不斷增持長實集團的股份,次數多達百餘次。其中,截至12月24日,李嘉誠的持股數量由年初的13.26億股增加到16.91億股;其長子李澤鉅的持股數量由13.29億股上漲為16.89億股。據機構公開資訊,僅12月份,李嘉誠曾先後9次增持長實集團股份,最近的一次增持動作發生在12月20日。與此同時,李嘉誠家族還對長實集團連續實施大量的回購。
近兩年來,李嘉誠家族在國內的動作愈發頻繁,無論產業投資還是回購公司股票,不難看出是對國內市場投資回報的認可。
從長實集團釋出2021年度中期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集團實現營業收入242.64億港元,歸母淨利潤為83.55億港元,較上一年同期分別減少17%、增加31.37%。其中,內地收入約147.26億港元,佔比近42.91%,同比增長27.09%。
從半年報資料上就可以直觀的發現,內地業務對於長實集團業績的重要性,這似乎也進一步說明李嘉誠重回內地的可能。
但面對全球性的疫情,中國控制得力,經濟情況明顯優於西歐各國,他此舉到底還是為了利益,為了資本滾滾向前?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從他之前的發言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曾經李嘉誠表示,“企業要時刻有憂患意識,對於一個賺錢的行業要保持理性,堅決不能賺最後一個銅板”。
換句話說,李嘉誠認為一個行業最賺錢的時候,也是由盛轉衰的時候,自己能夠從中獲利已經很滿足了,不需要持續靠著這一個行業賺錢。
畢竟一旦該行業出現沒落,如果沒能提前預知和準備,遭受的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所以正是李嘉誠從一個商人角度,以求穩的策略,才是讓他開始抽身離場海外投資轉向國內投資的根本原因所在,跟其他沒有什麼關係。
03
“流水的”富豪,“鐵打的”李嘉誠
或許有人不喜歡,也看不慣,但不可否認,這個“商人”李嘉誠有自己的生存發展之道。
在最新的百富榜上,現年94歲的李嘉誠上榜身家2150億元,為中國第八大富豪。且不說昔日“亞洲首富”、“香港首富”,相比於中國內地“首富年年有,歲歲人不同”的情況,李嘉誠能成為財富榜的“長青樹”,本身就是奇蹟。
近年來,“李嘉誠跑了”是很多人關注的,但較少人會關注“李嘉誠跑了”其背後的邏輯,他為什麼“跑”?有什麼獨到的見解?作為全球華人矚目的企業家,李嘉誠“買買買”和“賣賣賣”都不是隨性而為的,其每一次操作都有其必然道理及邏輯,即便現在,李嘉誠的每次發言及其集團投資方向,對市場仍具代表性。
雖然我們沒資格評說李嘉誠的是與非,但他保持財富“長青”的投資之道,還是值得借鑑和參考的,尤其是在現今的後疫情時代。
第一,李嘉誠的投資佈局非常均衡,既有穩定的地產、通訊、能源等等行業,又有高科技的資產,而且分佈在全球50多個國家。李嘉誠這樣的佈局,除非發生全球性的大災難,不然他的生意真的很難倒閉。比如說他控制的那些港口,即使是幾十年之後全世界依然是需要用到他的港口,幾乎是很難被替代的。
第二,善於處置風險才是上乘之功。投資,本來就有風險,但善於處置風險才是“真功夫”。比如赫斯基能源,曾是李嘉誠的“提款機”,但當其股價暴跌且風險不可預測時,李嘉誠就果斷放手“賣賣賣”,沒有任何留戀。同樣,李嘉誠投資的英國酒吧,受疫情衝擊不堪重荷,李嘉誠也是果斷認賠止損,從不拖泥帶水。
第三,不得不欽佩李嘉誠的超前眼光。從舊經濟成長起來的他,在八九十歲高齡時,仍持續關注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機會,而且總能快人一步。向李嘉誠學習,不妨先將他的“精細耕作,耐心為本”八個字領悟透徹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