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的學習是需要很長的技術積累,不能著急。首先要建立好良好的動作框架,如果框架動作沒有建立好就盲目比賽很容易把動作打變形,因為框架決定了上升高度,如果框架是錯的,後面上升的空間就非常小。
一定要把正反手的框架都建立好,否則如果任何一項存在技術上的漏洞,那麼後面的實戰就會留下遺憾。因為現在的乒乓球技術講究的是正反手均衡,所以不能出現正反手有明顯弱點的情況。
那麼,基本功練到什麼程度才能打比賽呢?我的答案是掌握好進攻技術、控制技術和防守技術之後。
- 進攻技術:正反手攻球,正反手拉球
- 控制技術:正反手搓球
- 防守技術:正反手防守
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打比賽才是有意義的。
有了基本功需要考慮的是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如果這些基本功都不具備就盲目打比賽,又有何意義呢?盲目的以賽代練並不是真的高效。
俗話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練功不練武,猶如無舵船”,基本功訓練和實戰要結合起來。
從訓練到實戰會遇到很多問題,訓練中對攻練得啪啪響,到了比賽就運用不出來了。究竟為何訓練和實戰相差這麼大呢?為何存在訓練和實戰的脫節呢?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01訓練和比賽的節奏不一樣
乒乓球技術的五要素:力量、速度、弧線、旋轉、落點,我們訓練中五大要素相對穩定,實戰中五大要素需要重新組合。
舉個例子來說,正手攻球的練習,這是一個揮拍力量、乒乓球速度、弧線、旋轉、落點都比較穩定的基本功訓練,如果在下一個回合中我把球送到練者反手的位置,此時,乒乓球落點就發生變化,再在下一個回合中我把球送到主練者正手的位置,如此反覆,這樣就形成了正手兩點攻的練習,在這個練習中,乒乓球的五要素中除了落點發生變化以外,其它要素基本穩定。再譬如,推擋中轉加力推,不就是一個除揮拍力量發生變化之後,其他四要素基本穩定的過程嗎?
在練球中,保持五個要素不變,如果練熟了,就要改變五要素中的一個要素,即可衍生出無數的練習方式,再複雜一點,改變五要素中的兩個要素,也會有多種組合方式,每個組合也會有無數變化,這樣也就會有無數練習方式,逐漸改變五要素中的各個要素……到最後,五個要素全部改變,應該知道是什麼情況了吧?沒錯,五個要素全改變,就是一個實戰的過程!所以為什麼習慣練球的球友剛一接觸比賽經常感覺非常不適應,就是因為五大要素和平時的訓練都不一樣。
02訓練內容和實戰脫節
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訓練內容大多是單項練習,沒有組合訓練;二是訓練都是從後三板開始的,沒有前三板的銜接。因為在訓練中一般上旋球練習居多,不像正常比賽發接發、下旋球開始,前三板訓練太少,比賽自然不適應,根本打不到相持階段就已經丟分了。
那如何實現訓練和實戰的完美銜接呢,我有4點思考。
①訓練內容由單項轉變為組合。單項技術掌握了之後,要勤加練習技術組合和銜接,比如我之前都是重點練習正手上旋,現在訓練內容為正手拉一板下旋,然後進行不定點的擺速,進行正反手的組合銜接練習,一定要從前三板開始,然後再到後三板相持。
②深入研究和練習接發球。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連對方的球都接不住,或者接住了質量不高,被對方上手,那麼就非常的被動,還影響自己比賽中的心態,所以實戰第一步要能接好對方的球,透過我最近的實戰來看,如果不吃對方的球,控制對手的搶攻,打到相持階段我的勝率還是比較高的。如果接不好對方的球,就非常被動,進而影響自己自己的心態。
練好接發球需要理論和實戰相結合,比如搞清楚各種旋轉的特點,這樣才能更好的接球。同時,更需要大量的實戰,適應各種接發球方式。發球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套路,根據自身的特長制定發球策略,然後把套路練好,比如發球之後正反手下旋搶攻,以及搶攻之後的技術銜接,或者偷長之後的策略。在能接住對方球的前提下,如果自己的套路能夠得分,這樣就會處於優勢地位。
③確立自己的技術風格。如果能從接發球打到相持階段,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基本功的大比拼了。如果想打好相持,就要確定好自己的技術風格,快攻多還是弧圈為主,目前我的定位是快攻結合弧圈球打法,除了正反手下旋拉起來之後,其他都使用快攻技術,正手突出力量,反手突出落點和速度,反手為正手創造得分的機會。
④必須大量實戰。在實戰中學習實戰,因為大量實戰才能提升適應能力,要想成為實戰高手,必須千錘百煉,積累豐富的經驗。
⑤形成下意識。因為真實的實戰中對方來球五個元素不固定,這個時候主要靠下意識的反應,只有形成肌肉記憶進而形成下意識的擊球動作,才能在實戰中游刃有餘。
讀後感:
1.本文來自於熱心網友李龍的投稿,我反覆讀了好幾遍,一個直觀感受是源於實踐,真實、接地氣,言之有物,指出了業餘球友普遍性的“眼高手低”問題,關鍵是給出了分析和解決辦法,對業餘球友非常有啟發和借鑑意義。
2.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智慧總是有限的,非常歡迎大家的投稿,“楊磊談乒乓”是我的更是大家的,它是一個交流探討乒乓球的平臺,只要擁有對乒乓球的一份熱愛,歡迎大家在這個平臺上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
3.本文的文風,我很喜歡,簡單質樸直接。從2021年上半年開始弄“楊磊談乒乓”,至今多半年時間裡,得到了眾多網友的鼓勵與支援,很多朋友留言或交流,誇獎我說“文采不錯”。人嘛,得到肯定,難免翹尾巴,很多文章裡也無形中流露出“炫耀文字”的嫌疑。本文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警醒,文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文字是觀點的載體,言之有物才是最關鍵的。有了耳目一新、啟迪智慧的新觀點,再平凡的文字也能熠熠發光。
4.我尤其喜歡本文第一、二段的觀點,非常有共鳴。諸如“乒乓球的學習是需要很長的技術積累,不能著急”、“首先要建立好良好的動作框架,框架決定了上升高度”、“一定要把正反手的框架都建立好,否則如果任何一項存在技術上的漏洞,那麼後面的實戰就會留下遺憾”,等等,絕對經驗之談。有些事再著急,也得按規律辦事,如果非要“強行突破”“逆練經脈”,往往誤入歧途、適得其反。大家可以結合自身日常練習,思考體會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