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實際年齡,不一定能忠實地反映身體的衰老程度。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致力於尋找衰老標誌物的檢測方法。人們一度把DNA甲基化程度當成一座“衰老時鐘”,基因組裡DNA甲基化的水平總體下降,就是機體老化的一種表現。最新研究發現,眼睛和尿液也可以作為觀察衰老程序的視窗。科學家發現,視網膜年齡比實際年齡更老的人,在近幾年內過世的機率比其他人要大,這項成果最近發表在《英國眼科雜誌》上。
當一個人慢慢變老,體內器官的執行狀態也會產生變化,眼睛也不例外。來自廣東省醫學科學院、墨爾本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深度學習AI,想讓它根據眼底影象中視網膜的樣子來預測主人的年紀。
研究團隊從英國生物樣本庫裡找來19200張眼底圖。這些圖片來自11052人,年齡從40歲到69歲不等,在影象拍攝前都沒有既往病史。團隊發現,AI預測的結果和圖片主人的實際年齡十分接近,誤差不超過3.55年。這不僅代表AI訓練有效,還意味著影象裡包含的視網膜資訊,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類的實際年齡。也就是說,健康人的視網膜年齡跟實際年齡比較吻合。
科學家又收集了35913人的眼底圖,這次不再只篩選健康人,而是有無病史都入選。團隊把這些眼底圖交給AI去預測,再拿AI預測的視網膜年齡減去實際年齡,得出年齡差。結果發現,這個差值越大,圖片主人在圖片拍攝後11年裡去世的機率也越高。
具體看來,視網膜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值每擴大一年,圖片主人在11年觀察期內的死亡機率會增加2%。也就是說,視網膜年齡比實際年齡老得越多,死亡機率越高。其中,視網膜比實際年齡老3歲以上的人,被稱作“快速衰老者”。被調查的3萬多人裡,共有1871人在觀察期內過世。其中,321人(17.2%)的死因歸結於心血管疾病,1018人(54.4%)是癌症,餘下532人(28.4%)是其他原因。
科學家相信,視網膜年齡與實際年齡的差值,可以作為人體衰老的生物標誌物,也可以用來預測死亡風險。那麼,影象裡的視網膜究竟能顯示出哪些健康問題?腎臟疾病常常和眼部疾病結伴而行。已有研究表明,慢性腎病和視網膜黃斑病變有關;視網膜微血管引數異常可以用來預測慢性腎病。視網膜中的栓子(可以阻塞血管的團塊),也被證實和慢性腎病等許多疾病有關聯。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透過視網膜預測年齡甚至疾病,北京醫院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還發現,人體尿液中RNA(核糖核酸)氧化代謝產物“8-氧化鳥苷”,也是一種新的衰老標誌物。
北京醫院的科研團隊發現,人體具有非常精密的核酸氧化修復系統,會將有害的核酸氧化產物“8-氧化鳥苷”清除出細胞,進入血液迴圈和尿液,而細胞中的核酸氧化水平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如果尿液中“8-氧化鳥苷”的含量,比同齡人的標準資料有所增加,就說明這個人的衰老加速;如果比同年齡人減少,說明生物學年齡相對年輕。
國家老年醫學中心、北京醫院老年所所長蔡劍平教授說,新的衰老標誌物的發現,為我們更客觀地評估健康和衰老、評估人的生物學年齡、研究衰老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