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鈕收聽朗讀音訊
文/民生週刊
有些家庭,家人相處的時間越長,就越溫馨,這樣的家庭通常有以下這些好習慣。把這些習慣融入生活,擁有和諧有愛的家庭氛圍,就不再是難事。
每逢除夕,家家戶戶都會貼對聯、放鞭炮、給長輩們拜年,給小輩發壓歲錢等。這些都是我們在為每一個自己所重視的瞬間,選擇一個獨特的儀式。
伴隨著春晚倒計時鐘聲的敲響,我們在心底對自己說:“從這一刻起,那些舊的、壞的,統統過去了,嶄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永珍更新,新年快樂。”
儀式感,把普通的事情變得不普通,把重複的單調增趣不少,它看不見摸不著,卻始終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每一處細枝末節。
自己在家一個人吃飯時,配上好看的桌布,拿出與菜品搭配的碗碟;每天上班之前給今天要穿的衣服配一個美美的妝;每天下班路上,給自己買幾束鮮花。
再或者就是結婚紀念日互贈禮物,家人生日時為他做碗長壽麵,再配上點小驚喜。抽點時間,圍著公園跑步,發洩心中的鬱悶;在街道逛逛,聽聽人們嘮嗑;看看落日餘暉,感受時間的流逝。這些小儀式,都會讓生活變得更加浪漫。
“有儀式感的人生,才使我們切切實實有了存在感。不是為他人留下什麼印象,而是自己的心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滿熱忱地面對生活。”
儀式感,是精神上的撫慰,是自己成全於自己,是質樸中的浪漫,為生活增添些許溫柔。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能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小美好,讓自己的生活充滿儀式感,讓自己的每一刻都與眾不同。
“你的‘謝謝’最常說給誰聽?”
這個問題後面的留言回覆中有同事、朋友、陌生人,卻唯獨沒有家人。
家裡人天天見面,還能互說“謝謝”的,實屬不易。這不是生疏,恰恰是感情升溫的關鍵。
記得上一次在家,我像小時候那樣盤著腿在沙發上看電視,我媽端來一盤蘋果遞到我手裡。我看了一眼,發現每一塊都切得很小巧。
這是她保留十幾年的習慣了。自從我十歲那年為矯正牙齒戴上牙套後,啃蘋果十分不方便,她便開始把蘋果切成剛好能一口吃一個的大小。
出於習慣,我無意識地跟她說了聲“謝謝”。她愣了一下:“快吃吧你,謝什麼?”
我傻笑了一下,轉過頭,若無其事地繼續看電視,餘光卻瞟見了她臉上開心滿足的笑容。
後來我每次想到這個時刻,都會感到心酸和愧疚。
有人說,“謝謝”這個詞,是表達了一種界限感,越是親密的人,他越不想聽到你說“謝謝”,因為他已經給了你禮數不周的權力。
可當我們對陌生人用盡了客氣、禮貌,卻忘了付出了最多的他們,他們才是更需要用心禮待,用力去愛的人。
在你下班、放學回家後,感謝父母為你準備一杯晾好的白開水;在你難過時,感謝愛人在身邊低聲安慰;在你做飯時,感謝孩子暖心來幫忙。
我們不能用愛的名義,掩蓋自己忽略最愛我們的人的事實。聽見你的“謝謝”,他們就知道,自己的付出,你都能感覺到。
新的一年,多對家人表達“感謝”,感謝的溫度,足以溫暖整個家。
成年以後,誰都有難過和鬱悶的時候,但請記住,家人不是你的出氣筒。
很多家庭關係中,都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長輩努力理解年輕人的世界,卻力不從心。年輕一輩對他們缺乏耐心,常常對他們說:“說了你也不懂,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這些話也許是不經意地說出,卻讓聽者內心隱隱作痛。很多時候,對他們的傷害就是來自這種看似平常的話中。
有個“戲綵娛親”的典故講的是孩子對父母心情的關愛。
春秋後期有位思想家叫老萊子,是個非常孝順父母的人。生活上對父母照顧無微不至,為了讓父母老有所樂,還特地養了幾隻美麗善叫的鳥陪伴父母,給他們解悶。
有一次,父母看到老萊子已頭髮花白,就傷感地嘆息,覺得連兒子都這麼老了。孝順的老萊子看到父母鬱鬱寡歡,就想著法子為其解憂。一次,他送水進屋時不小心跌了一跤。他怕父母擔心,於是就躺在地上,學耍賴的小孩子又滾又哭,把二老逗得哈哈大笑。
老萊子想盡辦法,只為讓年邁的父母每天心情舒暢。
實際上,對父母和顏悅色,讓父母天天開心,這比給父母錦衣玉食的生活更可貴。
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能做的就是對家人好一點,再好一點,把所有的溫柔和寵愛,通通都給他們。家人們要的很少,無非是你的一點點耐心和掛念,你要時時放在心上。
新的一年,要更好地懂得照顧家人的情緒,在乎他們的感受。不要把家人當作出氣筒,珍惜身邊的人,孝順父母,家庭和樂。處理好看似平常的小事,就是人生幸福的真相。
都說家是港灣,是人疲憊時的棲息地,其實一個溫馨的家,還是取決於溫暖的人。
日常的生活更多是柴米油鹽,但多花點心思,家就能更有愛、更溫馨。
新的一年,願我們都能把日子過得有滋味,讓家充滿暖意。
聲樂與語言藝術老師,電臺、電視臺主持人
用心發聲,用愛傳音
文章來源:民生週刊(ID:msweekly)整理自十點讀書(ID:duhaoshu)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