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在中國大陸釣魚好手被臺灣六名選手碾壓之後,也讓中國釣魚界看到了技術的差距所在。
再回頭一看,呦呵,之前大陸上的釣魚比賽基本都像玩一樣,不正規,哪有什麼經驗總結,基本就等同於各地把當地的釣魚好手集合在一起,大家搞個團建,釣釣魚比比賽,跟現在的嘉年華一樣。
想把釣魚做成體育運動的人就開始反思,應該怎麼搞呢?於是才有了這個釣王杯,在《中國釣魚》雜誌和《體育大市場》報刊聯合組織下,26個俱樂部,78名選手,兩天四場比賽之後,山東五環垂釣俱樂部的呂世春獲得個人成績第一名。
其實他拿到第一名依然是臺釣釣技釣法的碾壓的原因。呂世春是當年最早接觸到臺釣的一批大陸釣魚人,曾在採訪中說:我們只是比其他人早接觸臺釣,我們搞的差不多明白了,別人可能才剛接觸,我們已經會了,他們可能剛弄明白。這其實就是呂世春奪冠的原因,天時上的優勢。
在呂世春的回憶中,當年沒人教怎麼弄大線,比如太空豆怎麼穿過大線,現在我們當然知道把線穿進鋼絲,一拽即可,但是就這麼簡單的事情,沒有人捅破窗戶紙,研究真的要很長時間,呂世春他們最初就是拿最細的繡花針來穿太空豆,其實最初時候傳統釣的羽毛漂也是這麼穿,於是習慣成自然,後來才知道太空豆的穿法是什麼。
縱觀釣王杯,光威釣王杯之前的釣王們,1995年第一屆釣王是呂世春,1996年第二屆釣王是林桂明,1997年第三屆釣王是李維新,1998年第四屆釣王是程寧,1999年第五屆釣王是化紹新,2000年第六屆釣王是徐清華,2001年第七屆釣王是鄧剛。
目前來看做出成績的是後四屆的釣王,前三屆釣王起碼在現在的釣友心中聲名不顯。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前幾屆的釣王出成績出了就出了,但是並沒有把釣王的榮譽轉化為產品,像化紹新本身就是在做著化氏的產品,然後參加比賽。而鄧剛是在2001年拿到冠軍之後,2002年立刻跟徐銀舟就註冊了“武漢天元”。
成為釣王杯的冠軍,也許能記載在中國釣魚的史冊裡,但是隻能是上面一個冰冷的名字,而那些真正成功的釣王無不手下有自己的產品,透過產品繼續擴大影響。像我們現在說到天元和化氏,總就想到是兩個釣王之爭,一南一北兩個強悍的釣魚品牌。這也是市場競爭帶來的產物,他們也是那批最早有市場經濟頭腦的釣魚人。而呂世春、林桂明們則還屬於沒有適應改革開放大潮的那批傳統釣魚人,腦子裡沒有那麼多彎彎繞,自然想不到做自己的產品,拿了冠軍,領了獎金回家該領工資領工資,該拿獎金拿獎金,就沒事了。
能夠想像,呂世春拿了釣王之後,最多就是回去請哥們兄弟吃頓飯,然後迴歸正常生活。化紹新呢?拿了冠軍,生怕別人不知道,有這名頭趕緊宣傳產品,擴大化氏影響力啊。這就是時代的產物,有的人成為弄潮兒,有的人就隨波逐流,手上雖然有一把好牌,但是打的稀爛。
看現在釣魚圈的網紅、大師可把這套學到了精髓,別說釣王,黑坑拿個坑冠都要敲鑼打鼓告訴粉絲,像冬瓜靜海花園釣了個皮卡,就搞出冬瓜鯉。還有山東的幾個網紅,釣不到花園皮卡,那就本地找個坑,開個賽,最後結果也是拿個皮卡,沒毛病吧,那就把釣餌命名為鬍子鯉。好不好用呢?世界上有種現象叫做存在者偏差,100個人用同一份東西,總會有一個人用的好,這個人用的好了跟周圍一說,大家就都信了,而剩下的99個人用的不好,大家也沒心情說,就被忽略掉了。
但是釣王杯的意義就在於中國國內的臺釣開始走向了競技道路,在路亞、海釣上中國的水平不咋地,但是臺釣在世界上絕對是N01,這就是釣王杯的功勞,雖然第七屆之後,變成了光威釣王杯。畢竟是一脈相承,釣友們還都認這些釣王。
第四屆釣王杯其實比較有戲劇性,這一屆的釣王是程寧。程寧最初並沒有打進正賽,而是參加落選賽,打了個第一名,進入正賽之後又打了個第一,拿到了釣王,是不是跟現在的網路小說挺像。
圖源網路侵刪 我是巨石上釣魚人,帶你看釣魚圈趣事,探討釣魚技巧,眾位看官閒暇時候加個關注,多謝了,也算對我發文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