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部十幾年前的老片《盲山》又一次登上了豆瓣熱門,原來是一則社會新聞又引發了人們對拐賣婦女事件的憤怒。
《盲山》是獨立電影導演李楊“盲”系列的第二部,前一部是《盲井》,後一部是《盲道》,三部電影分別關注了礦山民工、拐賣婦女、乞討兒童三類弱勢群體。李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促使他放棄了拍商業電影賺錢的好機會,而選擇了近似於紀錄片的現實主義體裁,用了十幾年才完成三部曲,實在是難能可貴、讓人敬佩。
這三部電影,後兩部公映過。《盲山》的結局是公安二次入村,趁著夜色將女主角接走。儘管大團圓結局缺乏力道,但我記得當時的票房不算差,評價也頗高,據報道有一位老觀眾還稱讚其是現代版的《紅樓夢》。
前兩部都是00年代拍攝,當時內地電影票房不高,影壇還沒有太浮躁,到了第三部《盲道》就不行了,不但資金困難、選角困難、後期製作困難、排片困難,就連觀眾也不買賬,在電影節上甫一亮相就被噴得體無完膚。雖然《盲道》確實稍顯遜色,但不至於淪為爛片的地步。可見影視圈的浮躁,也潛移默化的傳染給觀眾了。
如何評價電影暫且不論,盲井和盲山卻意外地總是在社會新聞中被反覆提起。真實的罪惡比影像中的更甚,人性的黑暗也讓編劇黔驢技窮。
重看《盲山》依舊震撼。雖然明知道會添堵,但我還是不吝讚美之詞。100多分鐘的人性掙扎卻並不枯燥,劇本也枝節豐富、層層遞進。虛偽的鄉村教師、猥瑣的小賣鋪老闆、同病相憐的小姐妹、善良的孩子李青山、麻木的郵遞員等等,即使很小的角色都發揮了他們的作用,讓人難忘。
讓人最揪心的是女主逃跑到客車上還被人堵截、抬走一幕,沒有英雄出現,只有一車默然的看客。有人盤問,一句“她有精神病”就搪塞過去,真是讓人如墜冰窟。這種通常在恐怖片裡才能看到的橋段,竟也頻頻在現實中發生,引人慨嘆!
唯一的缺憾就是女主角黃璐,她表現得遠沒有《盲井》裡的王寶強那樣生動自然。其實李楊導演面試了很多女演員,一些人的條件遠在黃璐之上,但只有她同意為了劇情做出一定的犧牲,所以拿到了這個角色。誰知戲拍到眼前,黃璐又不同意了,這對整部電影的藝術衝擊性產生了極大影響。李楊自述當時非常生氣,尤其是黃璐因盲山成名後,又拍了好幾部尺度很大的外國電影,也許她之後的想法改變了?
《盲山》的攝影很美,把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拍得恬靜、安逸,如果去掉劇情,簡直讓人想去那個鋪滿白色鵝卵石的小溪邊去遊覽一番。可惜環境雖美,也沒有讓人心變得高尚,這是多麼遺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