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作詠者
編輯|史作詠者
盤點2022年仍健在的六位開國將軍。戰爭時期他們為國出生入死,和平時期仍為新中國建設添磚添瓦,見證新中國的崛起和繁榮。
他們都是誰?在他們身上又發生了怎樣的光輝歲月呢?
第一位 張力雄少將
張力雄,福建上杭人,新中國開國少將。
1913年11月21日出生,他17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次年參加紅軍,先後擔任紅12軍34師100團連政委、團政委等職。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徵。
在長征開始前,張力雄曾率領800名學員在白雲山阻擊國民黨軍隊。這場戰役一共打了3天2夜,張力雄擊潰了10倍於自己的兵力,為紅軍的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三大紅軍主力會師後,他隨西路軍進入甘肅,參加了高臺血戰等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張力雄回到延安,並進入延安抗大學習。畢業後留校分別擔任抗大1大隊2隊隊長、抗大太嶽獨立大隊政委等職。
但作為一名革命軍人,張力雄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能夠重回戰場,將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中國。為此他多次申請,希望能到抗戰最前線去。
組織上考慮到他的能力和在紅軍時期的出色表現,最終決定接受他的請求,將他調往了太行軍區擔任第七軍分割槽的政治部主任,而當時第七軍分割槽的司令員,正是後來的開國中將皮定均。
至此之後,兩個組成黃金搭檔,開始長達數年的搭班生涯。不僅構建了豫北抗日革命根據地,而且還打了大大小小數十場勝仗 殲滅日偽軍無數,例如智取林縣戰役就是他們的傑作。
解放戰爭時期,張力雄擔任中原軍區第1縱隊3旅政委,二野特種兵縱隊政治部主任等職。參加了中原突圍、淮海戰役等戰役,累計負傷20餘次。
新中國成立後,張力雄前往西南,主持炮兵部隊的政治工作。兩年後進入昆明公安系統負責維穩。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後在1961年晉升為少將。
1999年被評為“全軍健康老人”。在2020年時,張力雄還曾助力武術入奧,激發全民鬥志,如今,他已經109歲了。
第二位 塗通今少將
塗通今,福建長汀人,新中國開國少將,醫學博士,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的開拓者,也是唯一健在的紅軍博士。
1914年出生,18歲參加紅軍,次年加入我黨。土地革命時期,他被派往福建軍區後方總醫院做護工。後經考試進入紅軍衛生醫院學習,1年後被調往前線工作,擔任紅九軍團醫生。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徵。
抗戰期間,塗通今被招入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進修,他的主攻方向也漸漸轉移到外科上,並擔任延安和平醫院主治醫生。
解放戰爭時期,塗通今在東北統籌醫療衛生工作,並參加了開闢東北解放區的作戰行動和遼瀋、平津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第四野戰軍暨中南軍區衛生部副部長。1951年時,前往蘇聯攻讀神經外科。學成歸來後,曾在解放軍總醫院幫助工作。
而後來到西安扎根,先後擔任第四軍醫大學副校長、校長,為我軍培養了無數醫學人才。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經過黨中央評定,他晉升為少將 。
晚年回到北京,又擔任了總後勤部衛生部副部長,軍事醫學科學院院長,副兵團職顧問等職 ,如今,老先生已經108歲了。
第三位 鄒衍少將
鄒衍,江西興國人,新中國開國少將,原瀋陽軍區副政委。
1915年11月出生,13歲時他進入農協負責傳遞情報,15歲被編入紅軍。因為年紀小無法參加戰鬥,只能在宣傳隊工作。此後,他歷經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徵。並參加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後,由鄒衍擔任政委的中央警衛師成為新中國首支“御林軍”。圓滿地完成了保衛黨中央和毛主席安全進駐北平,警衛西苑機場入城前的大閱兵,保衛第一屆政協會議,保衛和參加開國大典,護送毛主席出國訪問蘇聯等五大任務。受到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評價。
而後受命被指派建立東北地區的裝甲部隊,先後歷任瀋陽軍區裝甲兵政委、第50軍政委、瀋陽軍區政治部副主任以及瀋陽軍區副政委等職。
在1955年時還被授予了少將軍銜。1988年,退出軍隊序列,如今107歲。
第四位 楊永松少將
楊永松,廣東大埔人,新中國開國少將,原北京軍區工程兵顧問。
1919年7月出生,他從小受到二哥楊鶴松影響和環境的薰陶。12歲便參加紅軍,進入紅20軍政治部機關,從事勤雜及文書工作,並被編入紅軍101團。先後參加第三至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在1936年,還成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 ,楊永松曾先後擔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2旅5團政治處主任以及抗大校部秘書科科長。
還曾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戰役,隨後被調去中共山東分局高階黨校學習。並有幸以七大候補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中共七大會議。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他跟隨山東部隊來到東北。先後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四野戰車師政委。而四野戰車師部隊的建設,為中國人民軍隊機械化、專業化、正規化、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楊永松調任為華北軍區裝甲兵政治部主任。在1955年授銜時被授予少將軍銜。當時,他剛滿36歲,是當時最年輕的開國少將。
而後又擔任了北京軍區工程兵副政委、政委、工程兵顧問,在1981年時,光榮退休。如今已經是103歲了。
第五位 文擊少將
文擊,原名劉樹堂,河北霸縣人,新中國開國少將。
1918年出生,他19歲加入八路軍,20歲加入我黨,並在晉察冀軍區從事政治工作。而後開始與炮兵掛鉤,先後被調任為延安八路軍總部炮兵團第3營長,延安炮兵學校大隊政委,為我軍培養一大批炮兵人才。
解放戰爭時期,他跟隨跑校來到東北,在四野炮縱中一路從團級幹部坐到師級幹部。
在抗美援朝時期,他更是以志願軍炮兵司令部炮兵第1師師長,志願軍炮兵指揮所副參謀長等身份帶兵入朝。在第一次到第五次戰役中均有出色的表現。
如果說抗美援朝時期的美國,擁有世界上的王牌陸軍,那麼,美騎兵第一師就可謂是“王牌中的王牌”。在1950年的雲山之戰中,文擊率部直面這支部隊,而這次戰役是志願軍入朝後直面美軍的第一戰。
文擊依靠靈活多變的戰術,利用炮火精準、有效地打擊敵人,將這支“王牌中的王牌”和南朝鮮軍隊打得潰不成軍。
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炮兵大校。後因經過南京軍事學院炮兵系深造,以及多年為我軍炮兵建設作出的貢獻,在1964年成功晉升為炮兵少將,如今的他已經104歲了。
第六位 王扶之少將
王扶之,陝西子州人,新中國開國少將。
1923年9月出生,因當地紅色思潮活躍,受到感召的他12歲便加入紅軍,次年就成功加入我黨。土地革命時期,他擔任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測繪員,參加了直羅鎮,東征,西征,山城堡等戰役和重大戰略行動。
抗日戰爭時期,王扶之先後擔任115師344旅687團測繪股長,新四軍第3師8旅22團通訊參謀 師司令部通訊股長等職,跟隨部隊轉戰七省。先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討伐頑固派石友三,以及淮海區和鹽阜區反“掃蕩”等戰鬥。並參與了晉冀魯豫皖蘇等眾多抗日根據地的開闢。
解放戰爭時期,王扶之來到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營長。隨後跟隨四野從北打到南,橫跨13個省,征程萬餘公里,戰勝了零下40餘度的東北極寒和零上30幾度的江南酷暑。
在戰鬥中,王扶之曾多次立功受獎,更是在在姜家店迫擊,攻克錦州,平津戰役之攻克天津的戰鬥中,先後榮立大功三次。
抗美援朝時期,王扶之跟隨志願軍39軍,成為首批入戰朝參戰的戰士。先後參加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等戰役,他也因戰功卓著一路升遷至師長。並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
朝韓停火後,王扶之回國進入軍校學習。1964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之後又參加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和西沙海戰,是我軍少數和平時期還保有實戰經驗的將領。1998年,王扶之離開部隊進入幹休所,如今99歲。
結尾
以上就是如今還健在的6位新中國開國少將。
新中國的建立離不開先輩們的奮鬥,是他們結束了近代屈辱史,賦予中華民族尊嚴,讓我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比起流量明星和網紅,他們更值得我們尊重。
希望他們好好休養,陪著共和國走向下一個嶄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