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縈繞七千年
杭嘉湖平原東部,錢塘江入海口往北約30公里,有一片被稻香浸潤的地方,浙江省嘉興市聯豐村。
在這片不到8平方公里的村莊裡,種植有1500多畝金色的稻田,村裡1000多戶人家依靠著種植水稻,發展起特色農業和鄉村旅遊,把日子過得忙碌又充實。
在距離村北13公里處的馬家浜遺址,就曾發現了來自7000年前的炭化稻穀。或許從那時起,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就開始馴化茫茫野稻,在隨後的歲月逐漸把這裡變成沃野良田。
如今,雖然水稻種植已經不是聯豐村人的主要收入來源,但他們依然會在家門口種上幾畝稻子。
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人們,對農田有著深厚的感情,不種上幾畝地,心裡就不踏實。
不僅如此,在聯豐,家家戶戶都建有糧倉,無論收成如何,聯豐人都會在裡面存上糧食。
那是1934年的夏天,聯豐所在的嘉興遭遇嚴重旱災,糧食絕收,即使是有餘糧的家庭,也不得不省吃儉用,才得以度過災年。
旱災過後,聯豐人更加認識到手中有糧的重要。日後無論年景如何,聯豐村的長輩們都會督促孩子把餘糧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家裡有糧,心裡不慌,這是世代耕耘在田間的人們的經驗之談,也是聯豐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所在。
靠著傳統的水稻種植,得到溫飽滿足之後,人們開始為過上更好的生活不斷找尋新的出路。
1982年,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農村產業結構出現調整,畜牧業成為農民致富的一條道路。聯豐村也趁勢發展起生豬養殖產業。
那時候,村裡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蓋起了豬舍。靠著生豬養殖,人們的荷包逐漸鼓起來,村裡的汽車多了,家家也都蓋起了三層小樓。
由於豬的排洩物得不到處理,導致房前屋後汙水橫流,整個村子都臭氣熏天、蚊蟲遍地,人們就算洗完澡也帶著一身“豬味”。
為了恢復環境,聯豐人想了不少辦法,建了排汙管道,修了大型沼氣池,但因為養豬的體量實在太大,都收效甚微。
2013年,國家提出了推進環境質量改善和“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文明戰略,嘉興地區也開始逐步倡導生豬退養。
生豬退養,意味著要打破掙錢的“金飯碗”。要掙更多的錢,還是要好的環境?經過一番掙扎,聯豐人選擇了後者。
豬圈拆除以後,難聞的氣味逐漸散去,聯豐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這時候村莊面臨著新的問題,未來要如何發展?
為此,有關部門推出了各種技能培訓和特色農產品種植的學習課程。有了各種技能的加持,人們未來有了更多的選擇。
不少村民選擇農忙時耕種,農閒時外出做生意或者跑運輸;還有不少村民承包了土地,留在村裡從事特色種植產業。
種葡萄得上規模才能有收益。為了承包更多的土地,夫妻倆挨家挨戶向村民租種土地,好歹湊夠了60畝。
就這樣,聯豐人靠著一步一個腳印,在挫折和進取中積蓄著力量。幾年下來,從事水果種植的村民越來越多,村裡的特色農業也越做越大,僅葡萄和水蜜桃的種植面積就達到1600多畝,與水稻種植旗鼓相當。
如今的聯豐村是浙江省有名的美麗鄉村和森林村莊,不少遊客都慕名來到這裡,參觀遊玩。
村民老朱家的院子,融入了主人對生活的熱愛,院子裡種滿了各色花草和果樹,很多遊客來到村莊,都會去他家“打個卡”。
還很多人家還開了農家樂,糯米丸子、稻草肉等帶著當地農家特色的飯菜,讓人唇齒留香。
除了吃和玩,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技藝,以及古香古色的村史館,可供大家養心。
實幹與開拓,創造了聯豐今日的富足,也將為村莊帶來明天的美好生活。
今晚20:00,鎖定CCTV4,走進杭嘉湖平原聯豐村,看稻花鄉里,花開朵朵。
播出時間:2022年1月24日(週一)20: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綜合:CCTV4《記住鄉愁》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華語環球節目中心新媒體
製片人/楊修雯
來源: CC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