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8日,亞太地區種子協會第12屆年會,農民出身的李登海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並肩站在了世界種業領域的最高領獎臺上,李登海獲得了中國玉米產業重大貢獻獎。“南袁北李”由此而得名。
李登海(右)
這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北李”,初中學歷,函授大專,不是學院派出身。他從一個普通農民做起,在實踐中摸索、自學成才,成為兼任著幾所農業大學的碩士生導師的“農民育種家”。
李登海育種47年,他培育出的玉米,已有150多個透過國家和省級審定。7次創造中國夏玉米高產紀錄,2次重新整理世界高產紀錄,累計推廣種植面積達13億餘畝,創造社會經濟效益1300多億元,為我國糧食的高產穩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李登海(中)
在別人看來,李登海身為上市公司董事長,曾上過福布斯中國富豪榜,是名副其實的“億萬富翁”,他一定很有錢吧!
瞭解李登海的人都知道,他對自己有多“小氣”,自家的房子多年沒有整修,家裡連件像樣的傢俱都沒有。為了省錢,每次出差他都坐折扣最低的航班。
在李登海的身上,見不到那些國際知名的大名牌。妻子張永慧說:“登海的衣服都是我給買,一件也就百八十塊,買什麼穿什麼,從來不挑。
李登海總是說:“生活對我來說,錢多錢少都一樣,夠用就行,我還是覺得大蔥蘸醬最好吃,平常最常吃的是玉米麵粥、菜包子、玉米豆子飯。”
網路配圖
富翁李登海,走過天南海北,到過美國、非洲、歐洲、紐西蘭、澳大利亞等世界好多國家和地區,所獲得的榮譽數不勝數。
可是他依然保持著一個農民的本色和生活習慣,與之前沒有任何差別,在他身上根本找不到富翁的影子,依然是黝黑的面板、粗糙的雙手、頭戴草帽,一雙黃膠鞋上沾滿泥土。像往常一樣,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天天拱在玉米地裡。
李登海出生于山東省萊州市西由鎮後鄧村,初中畢業的李登海回到村裡,過上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當起了地道的農民。後來村裡成立了農科隊,李登海喜歡鑽研農業技術,就被選入了隊裡,由於表現突出,還當上了隊長。那時候的玉米一畝地也就產二三百斤。
後李登海被推薦到萊陽農學院進修,李登海一頭扎進了知識的海洋,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來拼命學習育種和栽培理論。學院的劉恩訓老師很偏愛這個如飢似渴、好學上進的好苗子,並對他精心栽培。
網路配圖
進修結束時,老師交給李登海20粒從美國帶回來的雜交玉米品種,李登海開始了他的研究,經過多次試驗,他從中分離出了最理想、配合力最高的株型,將玉米畝產提高了以前的2倍多,李登海欣喜若狂,他徹底明白了一個道理:中國農民靠天吃飯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依靠科技興農的時代已經來臨。
隨後,李登海先後引進了國內的100多個品種,嘗試了多次,但無論如何都無法產生新的突破。北方的玉米只能種植一季,為加快育種速度,他決定冬天到南方去,就這樣,李登海每年在北方培育一季,在海南加代選育兩季。相當於把1年的科研時間延長了3倍。
玉米產量隨著新品種的降臨而不斷飆升,一次次打破由李登海自己保持的記錄,它不斷地突破800公斤、900 公斤、1000公斤……
1989年,他利用多基因控制的致矮性提高抗倒伏能力,增大了果穗,使畝產達到了1096.29公斤,打破了夏玉米的世界紀錄。
網路配圖
2005年10月17日,歷經了16個春秋,他的超級玉米畝產達到1402.86公斤,再次重新整理了世界夏玉術高產紀錄……
收穫玉米時,李登海每天晚上都要地裡巡邏,有時還要睡在壠地裡,夜晚經常有野獸出沒,劇毒的竹葉青、銀環蛇和老鼠常在身邊穿梭,為躲避肆虐的蚊蟲,他頭上蒙一條麻袋,腳上再套一條麻袋,這樣才能扛過去。
李登海每年在兩地光為玉米套袋就得20多萬個,還要逐個觀察、記錄、選擇、分析,全憑人力手工操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艱苦的工作條件,年復一年,週而復始。
由於常年的紫外線照射,高強度的腦力、體力勞動,李登海操勞過度,嚴重體力透支,積勞成疾,患上了多種疾病。
李登海感覺強烈的天旋地轉,耳鳴,眼睛不敢睜開,不停地嘔吐,他被緊急送往醫院。經診斷:患上了美尼爾氏綜合症。熬過了最嚴重的翻天覆地的眩暈,十幾天之後症狀稍有減輕,他又強撐著回到海南。
網路配圖
田間的勞動一站就是五六個小時,這樣持續的站立,使李登海患上了嚴重的痔瘡。每次犯病,稍一活動就鑽心地疼,實在堅持不了就去做了切除手術。每次手術後得不到休息,恢復得不好,病情就會加重,就再次做手術。如此惡性迴圈,李登海光這樣的手術就做了5次。以致後來肛門幾乎喪失了收縮力,一有便感就得趕快跑廁所,稍一耽擱就會弄髒內褲。這樣的尷尬和煩惱每天都困擾著他,可他照樣忘我地在地裡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禍不單行。由於長期的勞累,痔瘡未愈,腦血栓又光顧了他,李登海再次住進了醫院。得了這樣的病,半個身體沒有知覺。躺在床上不能下地了,李登海心急如焚,他掛念著地裡的玉米,幾次三番催促妻子張永慧回去照看。
病魔根本奈何不了李登海。70 天后,李登海在走出醫院的第一天就一頭扎進了玉米地。
李登海
35個冬季,李登海像追逐太陽的候鳥,從山東到海南,培育出了一個又一個玉米新品種,一次次重新整理中國玉米高產的新紀錄,在實踐中實現了玉米有種理論的創新,實現了玉米高產栽培技術的突破。
李登海在玉米育種與栽培上獲得的成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他被破格晉升為農藝師,後由於農科隊解散,他轉為國家正式幹部,出任縣科委副主任,然而坐在辦公室的李登海如坐針氈,幾天後,他決定扔掉”鐵飯碗“,繼續自己的育種事業。他決定成立一個民營單位,自負盈虧搞科研,他自籌資金2萬元,租來塊試驗地,招聘了10多個農科隊舊部的村民,那時的試驗站傢什簡陋至極:幾條麻袋、幾個籮筐,以及鍁钁犁耙這類最原始的農具。最值錢的要數李登海視若珍寶的幾千份玉米育種材料了。
誰也沒想到,李登海就是在這極盡寒酸的試驗站裡出發,攀向了世界科學育種的最高峰,而這個實驗站日後也成為中國第一個民營農業科技企業的雛形。
網路配圖
李登海的主要干將平均學歷連高中都不到。然而就是這樣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隊伍,在與學歷高、經費足、裝備精良的一大批國有科研院所和種子公司的激烈競爭中佔了上風,成了享譽種子界的“領軍人物”。
上市後的登海種業,註冊資本已達1.76億元,總資產也超過了 "1億元人民幣,成為進入WTO以來,我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種業公司。
李登海說:“我就像一粒種子,離不開大地。我只是上市公司的一名打工者,是個為祖國和股東們打工的地地道道的‘長工'。我的快樂都在玉米地裡,這輩子都離不開玉米地。”
網路配圖
李登海獲得過很多榮譽和獎金。從1978年原西由公社獎勵的8塊錢開始,到國家科技進步等獎的 500萬,他把多年來獲得的獎金全部存入專款賬戶,並創立李登海科學基金會,以獎勵那些“對開創中國玉米有種高產道路上,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2007年,李登海捐贈給萊州市慈善總會現金20萬元,用於社會公益事業; 2008 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李登海動員職工捐款捐物,累計捐贈現金 130 萬元。當獲悉災區水稻田需要改種玉米時,李登海又透過農業部和科技部農村中心捐贈了適合當地種植的玉米良種17.7萬公斤,摺合人民幣180多萬元。為了支援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李登海投資修建了希望小學, 為周圍3個村莊的孩子上學提供了一流的學習環境……
■文/改編自“最美奮鬥者”叢書之《為了萬家燈火》(原文標題:《一位農民科學家的宣言》,作者:盧戎)
主編:李朝全 曹徵平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編輯/徐姍姍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