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靈魂發問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我們網際網路公司後臺,也就是伺服器在美國人手裡還是自己手裡?”引爆抖音平臺。
這一神級發問源起於2017年在杭州舉行的2017中國“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峰會上,騰訊集團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娃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等企業家,以及經濟學家周其仁和財經作家吳曉波同臺探討了“網際網路+”賦能經濟轉型。
當時小馬哥顧左右而言他,宗慶後卻不依不饒的再次發問“馬總,我再問你一次,伺服器到底是美國的還是中國的?”
眾所周知,騰訊掌握著巨量中國人的資料,如果伺服器在美國,那中國對於美國而言,將沒有任何秘密可言。有網友戲言“美國可以隨時關閉中國根域名伺服器,把中國打回石器時代!”
後來,科普中國官方給予了回應,即使美國關閉根伺服器域名,中國境內也有備份。並且,中國要求伺服器必須在國內,網站域名必須在工信部備案。官方發聲之後,廣大吃瓜群眾終於可以放下心了,因為伺服器在中國人自己手裡!
然而,伺服器在中國人自己手裡,我們的資料就百分百安全了嗎?
2020年以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催化各行業加速數字化轉型,資料的價值在進一步凸顯,資料的洩露也在持續高頻發生。類似中國電信超2億條使用者資訊被賣,微博5.38億使用者資料在暗網出售,B站知名UP主“黨妹”數百G影片素材被盜,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資訊,央視曝光簡歷資訊被販賣等,儲存於企業各應用埠的資料,屢屢洩露,層出不窮。
資料洩露的巨大危害顯而易見,企業面臨資產與聲譽的重大損失,公眾亦深受隱私曝光與騷擾詐騙的困擾。中國人的資料是不是已經完全暴露在太陽底下,毫無隱私可言?中國的資料安全行業似乎從未像如今一樣攀上風口浪尖。
2021年,《資料安全法》《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和《個人資訊保護法》接踵而至。其中,《資料安全法》和《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在9月1日起正式施行,《個人資訊保護法》緊隨其後,在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關鍵資訊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關乎國計民生,而《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不僅在相關領域具備指導效力,也與如今的隱私保護趨勢息息相關。在釋出頻率如此密集、影響如此廣泛的政策"轟炸"下,安全這件事也將從過去不少企業和民眾眼中的"奢侈品",轉變為"必需品"。
大資料時代的今天,企業大資料爆發式增長,資料安全顯得愈加突出。大資料給安全管理者增加的最大煩惱是無法瞭解敏感資料的分佈,而且只有掌控敏感資料的位置,才能根據資料存放形態做更有效的洩露防護措施;另外,管理層也迫切期望部署能視覺化展現資料位置和使用者訪問控制的方案,以有效評估資料風險,及時改善組織的合規性和資料保護狀態,真正提高安全效率。
私密資訊千千萬,信源密信來相伴。信源密信(信源豆豆)是北京北信源軟體股份有限公司傾力打造的跨終端、全方位、安全可信的通訊聚合平臺,以“安全連結,智慧聚合”為核心理念。微信、釘釘等基於公有云的即時通訊工具,最早是為個人通訊提供解決方案,而信源密信以靈活的私有化部署方式(伺服器私有化),提供高可用的彈性擴充套件和複雜網路的安全接入,廣泛應用於高安全需求網路、黨政網路、隱私/工作秘密網路,為政府、企事業單位、組織、網際網路使用者和物聯網應用提供即時通訊、移動辦公等核心應用。
信源密信,透過伺服器私有化,資料資訊真正為使用者私有和完全掌控,結合三端加密(伺服器端、通道和客戶端),五維防護(訪問、通訊、儲存、使用、管理)機制,實現所有資料的全生命週期加密,保護個人資訊、企業資料等無形資產和聲譽不受資料洩露的威脅,讓秘密成為秘密,讓隱私永遠是隱私。
資料似海,安全作舟。信源密信在手,無資料洩露之憂。信源密信,鑄造大資料時代的安全之盾,為中國的數字化騰飛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