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
近期美國通脹與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牽動各大新興經濟體的“神經”,俄烏衝突、中美關係給全球經濟又蒙上一層不確定性的陰影。反觀國內,人口紅利減弱、傳統增長動能下降導致經濟潛在增速持續下行。
站在這樣一個歷史交匯點,面對錯綜複雜的內外部環境,中國經濟將走向何方?
帶著這一問題,證券時報記者專訪了招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丁安華。近期,他出版了新書《見解:洞察中國經濟的變局與未來》,書中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執行的邏輯。
“丁安華是少有的能夠駕馭複雜經濟議題的學者,他的不少報告被擺在了政策制定者的桌面上,其中幾篇就收錄在這本書中。”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巴曙松如是評價。
帶著《見解》一書凝結的思想精華,丁安華在此次專訪中對美國通脹與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進行了展望,並對中國房地產調控、地方財政困境及市場投資機會等問題作出了回答。
“據我們測算,若房地產投資仍能維持小幅正增長,全年GDP增速可達5.2%。”丁安華說,“考慮到在2022這一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年份‘穩經濟’的重要性,若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銷售和投資指標未出現實質性改善,調控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鬆。”
宏觀經濟與貨幣政策展望
券商中國記者:2021年中國經濟的主要支撐力在出口,消費與投資增長均較為乏力,這一情況在2022年是否會發生變化?
丁安華:2022年,中國出口高景氣似乎難以持續,而投資和消費增長仍將較為乏力,面臨“需求收縮”的壓力。首先,隨著海外供給缺口收窄和經濟修復重心傾向服務業,外需料將回落,結構也將面臨轉變,對我國出口支撐趨弱。其次,房地產和製造業投資韌性或將減弱,雖然逆週期調節下基建投資有望在上半年明顯提升,但投資增長整體仍將承壓。最後,消費受到收入增長承壓、零星疫情和“雙減”政策的制約,大機率延續弱勢復甦。
券商中國記者:您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如何預判?
丁安華:基準情形下,預計今年中國經濟增速在5.2%左右。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之下,多重政策應對有望發力。其中,發力“適當靠前”的基建投資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除此之外,“雙碳”以及結構性貨幣政策有望對相關製造業投資形成一定拉動。
券商中國記者:中國經濟最大的增長動能和最大的“灰犀牛”分別可能來自哪裡?
丁安華:“灰犀牛”主要來自於美聯儲貨幣政策和我國的房地產市場。一方面,高通脹驅動下,美聯儲貨幣政策加速轉向,對我國貨幣政策“穩增長”產生一定掣肘。另一方面,我國部分大型房企信用風險的緩釋仍然有待觀察。
券商中國記者:您如何看待美國當前的通脹情況?美聯儲貨幣政策變化對中國會產生什麼影響?
丁安華:目前看來,新冠病毒對美國經濟活動的影響正進一步弱化,隨著宏觀刺激政策逐漸退出,美國供需缺口有望收斂,通脹壓力將相應緩和,但仍需警惕通脹預期脫錨的尾部風險。
首先,全球和美國內部的供應鏈紊亂有望逐步紓解。中美航運運費價格近期已出現回落,隨著歐美消費旺季和中國春節前運輸旺季過去,今年一季度供應鏈緊張的局面有望得到進一步緩解。其次,在高通脹壓力下,各國“脫碳”約束將邊際鬆動,化石能源供給有望上升。不過,近期俄烏局勢對全球能源供給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
由於美國就業修復動能強勁,通脹持續攀升,近期美聯儲貨幣政策加速轉向,將於3月完成縮減購債並大概率同時開啟加息,年內可能加息3-4次,之後擇機開啟縮表,史無前例地在同年完成貨幣政策正常化“三部曲”。
美聯儲貨幣政策加速收緊,將進一步壓縮我國央行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和時間視窗。經濟增長“三重壓力”之下,我國貨幣政策希望“以我為主”,但仍將面臨歐元之父蒙代爾所提出的“三元悖論”的約束。央行可能會把握一季度美聯儲尚未行動的視窗期,獨立地採取降準降息的寬鬆操作,在此背景下人民幣匯率和跨境資本流動相應將更具彈性、波動加大。
目前人民幣匯率仍處於6.35的高位,但受美債收益率快速上行影響,中美利差近一個多月已回落了70bp至80bp附近,人民幣面臨一定的貶值壓力。
房地產行業調控走向
券商中國記者:您如何看待房地產行業未來的信貸政策走向?2022年經濟“穩增長”的要求與房地產行業的調控政策將如何平衡?
丁安華:房地產行業未來的信貸政策將繼續在“房住不炒”的基調下“相機抉擇”,適當放鬆調控政策力度,以實質性緩解當前房企所面臨的流動性困局。近期釋出的《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新增了“更好滿足購房者合理住房需求”的表述。
未來政策將從激發居民住房需求潛力、緩解房企流動性壓力兩方面持續發力。目前在居民端,部分地區房貸利率和公積金貸款額度已出現鬆動;在房企端,預售資金監管、納入集中度監管的貸款類別也已出現調整。
根據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定調,面對需求、供給和預期同時趨弱的“三重壓力”,2022年經濟工作的重心將進一步傾向“穩增長”。“穩增長”的操作目標是“保持經濟執行在合理區間”,綜合考量,我們認為今年經濟增長目標可能設定為“5%以上”。
據我們測算,若房地產投資仍能維持小幅正增長,全年GDP增速可達5.2%。考慮到在2022這一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年份“穩經濟”的重要性,若當前房地產市場的銷售和投資指標未出現實質性改善,調控政策有望進一步放鬆。
券商中國記者:在房地產行業調控的背景下,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加大,您對2022年地方債風險及地方金融風險如何看?
丁安華:今年經濟下行將導致稅基收窄,土地出讓收入放緩將拖累地方財政收入,導致財政收支緊平衡加劇,地方金融風險相應將有所上升。從地方政府債務償還規模來看,2022年為2.76萬億,較去年增加0.59萬億,2023年將達到3.63萬億的峰值,整體償債壓力逐年加大。部分割槽域地方政府槓桿高企,且快速上升。
在此背景下,控制地方金融風險仍將是今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一方面,今年目標赤字率或將回歸3%的常態化積極水平,政府新增債務限額或將穩定在3.5萬億左右。另一方面,今年仍將強調財政紀律,在“穩增長”的同時兼顧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要求“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
重點關注三個方向的投資機會
券商中國記者:去年市場風格一直是板塊輪動和結構性行情,您覺得今年的市場風格是否會發生變化?有哪些投資機會?
丁安華:短期看,風格可能會更傾向於低估值穩增長板塊。穩增長板塊包括基建地產鏈和與之相關的金融板塊,這些都是偏低估值的板塊。中長期看,高景氣的成長風格將更加突出,消費其次。影響股市風格的核心因素是板塊間的相對景氣度。
回顧歷史,絕大多數年份超額收益會產生在當年景氣度高的板塊。中國經濟由高增速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是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途徑和重要任務,中長期產業政策支援的方向依然在高階製造、戰略科技、數字經濟和消費升級方向。
關於投資機會,要根據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來把握大方向,同時尋找業績和估值相匹配的行業。重點關注三個方向:
一是政策業績雙擊的方向,新基建和數字經濟領域的計算機、通訊等成長板塊;
二是低估值穩增長板塊,基建地產鏈的建築建材、家電家居、金融地產等行業;
三是高景氣賽道,持續高景氣的高階製造和戰略科技行業,如電子、電力裝置及新能源等行業。
除上述三個方向之外,食品飲料等基金重倉賽道,如果估值調整合理可長期關注;農林牧漁中受益於今年中後期豬週期好轉的子行業也可階段性關注;疫情如若好轉,機場、餐飲旅遊、休閒服務和商貿零售等可選消費行業也可能迎來估值修復機會。
責編:楊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