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拯救者情結?拯救,是人際界線不清典型的表現: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過分熱心,過分捲入;過度干涉,過度保護;以拯救者或救世主看待自己;具有過強的監護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幫助別人當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據說,在德國如果你要扶一個老年人過馬路,那麼這位老年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跑。因為你的幫助隱含著這樣的資訊:你是弱者,而我是強者。因此英語中 Can I help you? 請問你需要我的幫助嗎?這句話就包含了尊重對方的意願的意味,而只有當得到了對方的確認之後,你才能夠幫助對方。否則在西方世界裡,你就會被認為侵入了對方的邊界,而讓對方不高興和不舒服。
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國文化中,主動助人為樂是一個受人稱頌的事情。因此中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對於人際邊界的巨大認知差距,可見一斑。用一個形象地比喻來描述,中國人的人際關係就像一鍋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西方人的人際關係就像蛋炒飯,你是你,我是我。
人際關係,過度融合和你我不分,會造成依賴和綁架,帶來很多的煩惱、痛苦和內心煎熬。而過度疏離和強調邊界,會造成人情淡漠和敵意,帶來內心的孤獨感和冷漠。
所謂智慧,往往在於平衡的能力,即在兩個極點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即根據具體的情境,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而這也是健康人格的表現—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而不僵化。但拯救者情結,往往是僵化的,而不是適應情境的和靈活的,甚至具有強迫性,也就是感到自己不得不做,有一種控制不住的衝動。其實拯救者的情結包含著四層心理動力:
一、我需要是無所不能的,我可以改變另一個人。
二、他人是有缺失的,如果我不去拯救他們,他們會墮落、失敗、痛苦、變態。
三、透過幫助別人,拯救別人,逃避面對自己內心的脆弱和無能感,證明自己的價值感和力量感,防禦被拋棄感。
四、獲得優越感,補償內心的缺失感。
而拯救者真正需要做的,是把關注收回到自己的身上,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看見內心深處的脆弱感和無能感,理解它們和擁抱它們,努力滿足自己內心裡受傷的小孩的需要。解鈴還需繫鈴人,只有當雙方不再糾纏在一起,被拯救的人才能被迫獨立,學習為自己負責,正如就像心理學大師榮格所說的,每個人才能拯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