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人高超的排水妙招,讓古建內毫無積水壓力,還能享受到雨景觀幽的妙處!這是怎樣實現的呢?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古人的排水智慧吧!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故宮

  巧用結構與材料——屋頂排水

  中國古建築防水有“以排為主,以防為輔”、“多道設防,剛柔並濟”的理念,說到“排水”,古人首先是從屋頂下功夫。

  古代建築的屋頂,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兩側的坡度超過60°,而在簷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慣性衝出簷外。

  中國傳統建築的屋頂,多用大坡度的設計,靠近屋脊的坡度超過60°,而靠近房簷的坡度小於30°,利用慣性使快速流下的雨水衝出屋簷外。

  各種屋頂式樣中最有利於排水的,叫做懸山頂。所謂“懸山”,就是屋頂房簷伸出“山牆”外,顯然更容易將雨水排出。懸山頂在屋頂的式樣中,等級不高,因此多用於百姓的建築,皇室建築用的不多,不過也並非沒有,如圓明園中有幾處,供皇帝讀書作畫的碧桐書院就是一例。

  除了結構以外,屋頂的建築材料也考慮了防雨的需要,這就是瓦的應用。不過早期的瓦吸水性很強,很容易造成滲漏;後來瓦的品質得到提升,吸水率降至3%,與瓷器相當。“改進版”的瓦,輔以金屬、琉璃和錫等材料,使中國傳統的屋頂成為“防雨能手”。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圓明園藏圖

  明暗兩手都要硬——溝渠排水

  有這麼給力的屋頂,雨水基本不會滲入屋內或停留在屋頂,但從屋簷洩下的水,積在院子裡也是件麻煩事。接下來要怎麼排掉這些雨水呢?

  作為明清兩朝皇宮的故宮——紫禁城,如此寬廣的地面、眾多的建築,600多年中未受積水之苦,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故宮強大的排水能力,來自各種或明或暗的導水溝渠的有效配合。故宮的地面上有很多形狀像銅錢一樣的孔洞,被形象地稱為“錢眼”。這些“錢眼”,其實就是排水系統的進水口。

  故宮地面遍佈的“錢眼”,其實是雨水的進水口,水流從此進入排水的溝渠。

  雨水從“錢眼”進入各種明溝暗渠之後,怎樣向外匯出呢?

  遊覽古建的遊客對上圖中這個構件想必會印象深刻。它叫做螭首,“螭”是傳說中的“龍生九子”之一,可以看做一種沒有角的龍,嘴大,肚子能容納很多水。

  故宮中有很多螭首,三大殿三重臺基上就有多達1142個!它們其實是排水系統的出水口。地面和溝渠中的雨水,從這上千螭首中發洩而出,形成“千龍吐水”的壯觀景象。

  不過,無論怎麼引導和排放,雨水似乎仍然在地面上流轉,但故宮的地面卻沒有形成積水。那麼這些水最後到哪裡去了呢?

  答案是這裡!大家知道,天安門外有著名的金水河,其實準確地說,那是“外金水河”。而在午門之內,太和門前流經的則是“內金水河”,它是紫禁城的內河。故宮北門神武門地平標高46.05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44.28米,北高南低。故宮的排水系統,利用中央高、四周低、北部高、南部低的形勢,迅速將雨水彙總,排入內河,流出宮外。

  溝渠排水是古代大型建築(群)主要的排水方案,不僅紫禁城,作為皇家園林的圓明園,也是溝渠遍佈。

  不過,圓明園作為園林,與紫禁城還有些不同之處。園林中,“水”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元素,圓明園中湖泊水面眾多而廣闊,這就使雨水經過溝渠的疏導,可以更容易地排入水系,排水效率甚至能更勝一籌。如果您現在雨天光臨圓明園,不僅不會被積水打攪了興致,還別有一番韻味。乾隆皇帝在御詩中,就曾寫到:“月轉風回翠影翻,雨窗尤不厭清喧。”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不走尋常路——地下排水

  不過,哪能什麼地方都臨河臨湖呢?要是附近沒有水面,溝渠引導的雨水要往哪裡導呢?古人在面臨這種狀況時,將目光瞄準了地下,利用龐大的地下水徑流系統來排掉多餘的雨水。

  地下排水的典範,要數故宮西北的北海團城。團城已有800多年曆史,明代時重修了城牆,城牆上找不到一個出水口,地面上也沒有任何溝渠。但是不管下多大的雨,地面都不會積水,很快就滲透得一乾二淨。那麼團城是怎麼排水的呢?

  這奧秘,就藏在地上鋪設的青磚之中。

  地面鋪設的青磚,看起來並無特別之處,這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地上的部分。其實,團城的青磚造型很有講究,除了供人行走的甬路以外,大部分地方鋪設的方磚,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

  可以看到青磚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縫隙。這樣的造型對排水的幫助是顯而易見的,這些青磚本身滲水透氣性就不錯,雨水透過青磚之間的介面,就進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縫隙當中。磚縫越向下越開闊,雨水自然不容易停留在表層,而是滲入地下,透過地下水系統緩衝和滲排出去。

  不僅如此,團城的地下還另有一套排水系統。團城的地面上雖然沒有溝渠,但是分佈著一些井蓋,這是團城排雨水的進水口,卻不見出水口在何處。

  原來這玄機又在地下。井蓋的下面是一口口豎井。這些豎井不是互相孤立的,一條“C”字型的涵洞,將這些豎井串聯了起來。

  這道涵洞,高度不高,大概只能容人在其中爬行,涵洞的外圍也是鋪設青磚。這樣,雨水透過豎井進入涵洞,利用青磚良好的滲水效能與地下水系統溝通,達到排水的目的。

  古人以巧妙的結構設計和材料選用,雨水疏導排放卓有成效,甚至能做到幾百年不受積水之害,讓人不由感嘆先民的智慧。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故宮千龍吐水——龍頭排水

漲知識!原來古代建築都是這樣排水,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北京城內有大多數古建築,如故宮、天壇、正陽門、鐘鼓樓等,在建設時就考慮了排水問題,地面留有不同式樣的洩水口。無論雨下多大,雨過地皮溼卻不會有較大的積水。

  作為明清的皇宮,故宮排水溝渠自成體系,明溝暗渠一樣不少。故宮佔地72公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宮殿建築連簷接棟,現存建築980餘座,房屋8700多間,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儲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

  故宮地下有縱橫交錯的排水溝渠,分為南北向乾溝、東西向支線、涵洞、溝眼等系統。雨水透過地面的溝眼、錢眼,流淌進暗溝,依次進入東西向支線,再彙集到南北向乾溝,流入內金水河,最後匯入護城河。

  故宮內收集雨水的點很多,地面有坡度面,利於雨水流入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遇有臺階或建築物時,則從“溝眼”穿過,或直接透過“錢眼”狀的雨水石板匯入暗溝。

  在故宮內有三大殿,有三重臺基,臺基沒有暗溝,它們怎麼排水呢?原來臺基上有1142個龍頭,不僅有裝飾美化的作用,龍頭還是排水孔,臺基上的雨水透過龍頭排洩出去,形成“千龍吐水”的景觀。

  除了排水乾渠以外,故宮的地下佈滿蜘蛛網般的二級排水溝(大街兩旁的溝渠)和三級排水溝(偏街小巷內)。無論雨水再大,不會形成積水,暴雨來勢兇猛也僅僅溼地皮。

  有關資料顯示,故宮的排水系統分為明暗兩套,明排是透過鋪地做出泛水,透過各種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邊河中,暗排是透過地下排水道將水排到河裡,而這條河就是內外金水河。

來源:環保小蜜蜂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2-02-16

相關文章

最新研究揭示了鹽水是如何抑制SARS-CoV-2的複製

最新研究揭示了鹽水是如何抑制SARS-CoV-2的複製
編輯推薦:研究人員進行的涉及受感染肺細胞的測試中,使用1.1%的高滲透性氯化鈉溶液可將病毒複製降低88%.如果在臨床試驗中發現有效,該策略可能有助於開發新型預防干預和治療COVID-19的方法. 巴西 ...

光照不足為何會降低水稻產量?川農大研究揭示新原因
四川線上記者 史曉露 自古以來,四川盆地就"多雲霧.寡日照",在古文中還能找到"蜀犬吠日"的典故. 弱光脅迫對水稻柱頭花粉粒數的影響 光照不足會影響水稻產量,四 ...

兩年在《科學》雜誌連發4篇長文 復旦腫瘤醫院專家最新研究顛覆經典教科書

兩年在《科學》雜誌連發4篇長文 復旦腫瘤醫院專家最新研究顛覆經典教科書
汪禎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日前,2021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佈,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其中,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的徐彥輝以他在生命科學領域的表現,脫穎 ...

中外學者共同研究揭示凍土區地表圖案產生新機理
中新社上海10月2日電 (記者 陳靜)在北極地區斯瓦爾巴群島和火星地表,分佈著大量神秘規則石質圖案.這些圖案由大大小小.各種各樣的碎石堆積而成,有的排成一個個多邊形的空心石環,有的呈條紋狀空間分佈,令 ...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德國基爾大學研究揭示表觀遺傳修飾影響小麥致病真菌的自發突變率

Nature Communications | 德國基爾大學研究揭示表觀遺傳修飾影響小麥致病真菌的自發突變率
突變是遺傳變異的來源和進化的基礎.全基因組突變率似乎受到選擇的影響,並且可能具有適應性(eLife | 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揭示獨特的染色質圖譜定義了植物病原真菌的適應性基因組區域!Trends in G ...

研究揭示漢語閱讀障礙兒童書寫與閱讀的腦功能異常

研究揭示漢語閱讀障礙兒童書寫與閱讀的腦功能異常
閱讀是人類資訊交流與知識獲取的核心途徑,對個體生存與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約有5%-17%的兒童卻受到閱讀障礙的困擾.發展性閱讀障礙指個體的智力水平正常,且享有正常教育環境,也無明顯神經與器質性病變 ...

啟用沉默的抑癌基因,細胞核內微小RNA藥物治療前景光明!復旦大學於文強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出爐

啟用沉默的抑癌基因,細胞核內微小RNA藥物治療前景光明!復旦大學於文強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出爐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是我們生物醫學領域耳熟能詳的名詞,癌基因的高表達或獲得性突變以及抑癌基因的低表達或缺失性突變被認為是腫瘤發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抑癌基因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在腫瘤中低表達.究竟是因為高甲基化導 ...

經常喝茶,到底能防癌還是能致癌?最新研究給出答案

經常喝茶,到底能防癌還是能致癌?最新研究給出答案
生活當中可可,咖啡,茶可謂是並稱"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對於中國人來說,自古至今就特別喜歡喝茶,而且茶在生活當中擁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現實生活當中,茶葉當中的營養成分和一些藥理 ...

低鈉鹽是“送命鹽”?最新研究:吃低鈉鹽,可顯著減少死亡風險

低鈉鹽是“送命鹽”?最新研究:吃低鈉鹽,可顯著減少死亡風險
最近幾年,一則關於低鈉鹽的訊息傳遍全網,那就是"低鈉鹽是送命鹽".曾有媒體報道,"一女子在吃了一個月的低鈉鹽後險些丟命",還有人說,高鉀血癥越來越多,就是因為吃 ...

省腫瘤醫院最新研究成果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發生和患者預後生存

省腫瘤醫院最新研究成果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發生和患者預後生存
省腫瘤醫院最新研究成果 可預測非小細胞肺癌發生和患者預後生存 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 通訊員常榕)近日,由河南省腫瘤醫院牽頭的一項研究發現,人體下丘腦分泌一種神經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以下簡稱GnR ...

聚焦中國生育率問題!上海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聚焦中國生育率問題!上海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引發國際關注!
近日,上海大學亞洲人口研究中心副教授Guillaume Marois以第一作者身份(上海大學為第一單位)在PNAS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了題為"China's low fertilit ...

老了就會“糊塗”?最新研究證明:老年人在這些方面更“聰明”

老了就會“糊塗”?最新研究證明:老年人在這些方面更“聰明”
你敢相信嗎?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保持專注的能力會越來越強. 人們普遍認為,年齡的增長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然而近日,越來越多的證據對上述觀點發起了挑戰. 新的研究表明,年齡增長對注意力和執行功能的影響是 ...

研究揭示中國東部南北重力梯度帶可能成因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特任研究員鄧陽凡.徐義剛院士.副研究員陳贇,研究揭示了中國東部南北重力梯度帶的可能成因.相關研究近日發表於<構造物理學>. 重力梯度帶是全球重力異常圖中非常引人 ...

按摩的好處又添實錘!哈佛最新研究:按摩真能修復受損肌肉,讓你“痛並健康著”
本文轉載自"丁香學術"微信公眾號. 在運動和日常勞作中,我們往往不可避免會發生肌肉損傷.骨骼肌的受損會影響人體的正常運動功能,限制日常生活活動,最終降低生活質量.而按摩被用於緩解肌 ...

古代人類排洩物研究揭示了2700年前的啤酒和藍紋乳酪飲食習慣
研究人員在分析鐵器時代鹽礦中發現的儲存完好的人類排洩物時,發現了用於食物發酵的真菌.這些發現表明,大約在2700年前,礦工們就開始食用藍紋乳酪和啤酒.這項研究發表在<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報 ...

湯其群教授課題組揭示SENP2蛋白調控機體代謝穩態的分子機制

湯其群教授課題組揭示SENP2蛋白調控機體代謝穩態的分子機制
2021年9月9日,復旦大學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湯其群教授課題組在Hepatology雜誌上線上發表題為 Hepatic Small Ubiquitin-Re ...

生科學院教師揭示KNR6–AGAP–ARF1複合體調控玉米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李曼菲博士在國際期刊cells(IF=6.6)發表題為"The coordinated KNR6-AGAP-ARF1 complex modulates vegetativ ...

根結線蟲如何寄生農作物?科學家揭示關鍵分子機制

根結線蟲如何寄生農作物?科學家揭示關鍵分子機制
光明網訊(記者 宋雅娟 張蕃)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創新團隊研究發現,南方根結線蟲寄生過程分泌的凝集素類效應蛋白MiCTL1a透過與宿主過氧化氫酶互作,調控細胞內活性氧穩態,幫 ...

科學家揭示康乃馨鮮切花采後保鮮機制
10月8日記者從華中農業大學獲悉,該校園藝林學學院張帆教授團隊透過組學和分子生物學實驗發掘並鑑定到一批參與乙烯誘導康乃馨鮮切花采後衰老過程的候選基因,深入解析了部分候選基因的功能,拓展了人們對乙烯調控 ...

《自然》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人類基因組“飄洋過海”路線圖

《自然》最新研究論文揭示人類基因組“飄洋過海”路線圖
這張圖展示了不同島民製作的獨特石像(作者Zaira Zamudio López). 施普林格·自然 供圖 中新網北京9月23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