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最近,有位剛收房不久的朋友找我吐槽:
太無語了,本以為是買了正裝大house,結果收貨卻是贈品小樣大小。
朋友憤怒的原因是,收房後,面積不夠用了。
112平的三居,客廳擺個沙發,放個電視機,距離、面積侷促的很。
臥室空間除了主臥大一點,其它居室的使用面積也很低,像次臥9平米多,擺個1.8m的床基本就是沒什麼空間了。
我一問,他房子的得房率才73%。
也就是說,112平米的房子,實際使用的面積不到82平,真到了入住擺傢俱的時候,就哪哪都不夠用了。
02
———
稍微回想一下,就知道這位朋友的經歷並不是個例。
前幾年北京高層得房率能達到78%左右,而洋房高的能到90%左右。
而現在呢,我拉了一組關於得房率的資料:
比如說昌平,2020年的專案奧海明月得房率在73%-80%左右,奧森one得房率是75%左右。
當前的昌平樓市,新盤得房率卻普遍到了70%邊緣瘋狂試探。
真正是:花錢買公攤。
這還不是某個區域的現象。
得房率縮水的現象同樣發生在了朝陽區,去年朝陽區的新盤,比如朝陽壹號10-18層的小高層,得房率卻在71%左右。
還記得2018年,朝陽神盤中海望京府麼。
四居得房率:92%。
雖然望京府是洋房,朝陽壹號是小高層,但兩者差距也不應該如此之大啊。
究竟是什麼原因,才導致新房得房率逐年下降呢?
1,開發商不能偷面積了。
2,開發商利潤不允許了,低利潤時代下,開發商很難站在買房人角度,打磨產品力和拔高得房率。
3,住宅設計的規矩變多了。比如高標準住宅,因為環保材料等的使用,導致公攤面積變大;
以及住宅新規裡的一條:12層以上住宅,必須配兩部電梯增加了公攤面積等等。
03
———
不過即使是在市場得房率整體走低時,也有堅守者。
比如海淀即將入市的新盤,中海·滙德里。
我大致算了一下,滙德里125-129平四居的得房率最高,不算飄窗都能達到85%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
根據市場資料,我做了一版得房率測算,與類競品專案對比一下,來看看高得房率有多大的作用:
注:奧森春曉為高層社群,滙德里為洋房社群
得房率和套內面積資料,是我們粗算得到的均值,但已經可以看出不少資訊量:
中海·滙德里憑藉高得房率,把原本均價2萬+的差距,拉低到了1萬。
而且在使用空間上,也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奧森春曉121平VS中海·滙德里125平,使用面積上差出了近20平,都差出一個主臥的面積了。
可見高得房率,能讓花的錢,實打實的轉化為使用空間,極大的拉高性價比。
拿這兩者對比,主要是為了看看高得房率的意義,對於真正選房的意義不大,畢竟一個是海淀一個是昌平,區域價值和總價差距還是擺在那裡的。
真正做競品pk,還是得和同是洋房且同區域做對比。
大體估算,具體以開發商資料為準
滙德里整體得房率略高。
以大戶型為例,滙德里129平,算上飄窗得房率88%左右,競品147平的得房率是80.8%左右。
兩個專案套型面積相差了18平米。
但實際使用面積只差了不到6平米。
滙德里,在總價上卻省了將近150萬元,總價都夠在六環外買個小戶型了,這筆經濟賬確實是更划算。
04
———
為此,我也特地問了一下業內大佬,中海是怎麼做到的?
1,底層原因是,洋房得房率普遍較高,基本在80%左右,甚至更高。
2,在可調整的空間上,開發商拿出了更多的誠意,把面積放到了室內,而不是公攤上。
眾所周知,中海的產品,得房率一直比較高,而這次專門面向海澱人群,中海又下了更多的功夫。
我跟昌平海淀的開發商都有過溝通,他們的共識是:
得房率是海淀北購房者非常敏感的話題。
海淀北部的購房者無疑是我見過最認真的,因為他會挨個比對戶型的得房率、價效比等等數值,甚至會自己做測算。
因為月入五萬只花五千的碼農們,對消費沒有什麼太明顯的選擇標準,他們唯一的在乎就是:
買的房子值不值。
所以要打動海淀的買房人很簡單:
算筆賬。只要這筆賬,你算完了,自己都覺得值,那就夠了。
顯然,中海這筆賬是真的算過了。
05
———
當然,單算得房率這筆賬也是不夠的。
至少也得再看看產品,比如精裝,戶型本身等等。
我得到了一份關於精裝的內部訊息,跟大家說幾條嚐嚐鮮。
標配就是博洛尼或同檔次品牌的定製浴室櫃和櫥櫃配套;
摩恩或同檔次品牌的廚盆和龍頭等;
全屋智慧燈控、新風除霾系統、全屋地暖等等裝置也一應俱全。
這裝修檔次的標配,著實是很高了。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滙德里正好已經開了售樓處,據說2月底就會開放正式的樣板間了,感興趣的可以去親自體驗一下。
滙德里外立面效果圖
關於專案其它的資訊,大家可以參考我寫的這篇文章,關於中海·滙德里的六個問題
話說回來,可以看到的是,北京樓市整體得房率確實在降低。
而且根據原因分析:
得房率變低將是一個不可逆的變化。
那麼未來買房你會怎麼選?
我的建議是,高得房率的房子一定要多給注意力,畢竟它是算價效比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而且只有自己住進去才知道,居住空間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