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中國東北地區土地肥沃,物產富饒。而且它的地理區位、戰略地位重要,既毗鄰俄國遠東地區、朝鮮半島,也與日本隔海相望。
因而,一衣帶水的日本長期垂涎、覬覦此地,將其作為侵華的第一站。
20世紀上半葉,日本不斷侵駐中國東北地區,實行殖民統治,加強控制和掠奪。
而且,在軍國主義思想的鼓譟下,日本妄圖稱霸亞洲,瓜分世界版圖。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日軍將侵佔的中國東北地區,作為向世界進一步侵略擴張的重要戰略基地。
由此,日軍依託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張鼓峰事件,與蘇聯紅軍進行了第一次正面戰役。
結果,雙方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蘇軍獲勝。此次事件也將中國拖入戰局,致使我國失去了圖們江出海口,影響深重。
張鼓蜂事件過程
1938年5月,日軍動員朝鮮軍所屬部隊,到張鼓蜂一帶修築碉堡。
張鼓蜂歷來是中國的領土。沙俄在與清政府1858年簽署《璦琿條約》時,故意借條約不同文字偷偷把該地區竊取,條約俄文文字把張鼓峰劃歸沙俄。
偽“滿洲國”成立後,認為張鼓峰屬於自己的領土,就把它劃入琿春縣界。
但當時的蘇聯主張按琿春界約規定的邊境線,認為Заозёрная高地(張鼓峰)屬於自己的領土。
由此,位於中、俄、朝三國交界處附近的張鼓峰,既是個戰略要地,也成為一個有爭議的敏感地區。
看到日本控制的朝鮮軍隊到張鼓蜂修築碉堡又撤回後,蘇軍便在次月即1938年6月底,突然佔領了張鼓峰,並在山上構築工事,佈置鐵絲網。
當時,正值日軍主力籌備組織武漢會戰,日本的朝鮮軍司令官小磯國昭為了避免與蘇聯的衝突,採取不訴諸武力的方針。
而日本軍方一些人士認為,蘇軍佔據了張鼓峰,等於擁有了可以控制朝鮮和中國東北的要塞。因而蠢蠢欲動,鼓譟對蘇作戰,給予有力回擊。
在日本中央大本營,對此有著不同的意見和爭議。
狂熱的陸軍總部主張:藉機試探一下蘇聯的態度,即使犧牲一支部隊也無關緊要,此次正是向蘇聯顯示日本實力的大好時機。
而作為日本國最高統治者、日軍名義統帥的裕仁天皇,表態不夠明朗、強硬。
於是日本陸軍不斷試探、將此事件升級,最終演變為一場國際軍事衝突。
7月15日,日軍派三人化裝成朝鮮族農民,到張鼓峰附近偵察蘇方軍事設施。結果,被蘇邊防軍發現後,一人被擊斃、兩人逃回。
這成為“張鼓峰事件”的導火線。
此次事件的前期,還是有例行的外交交涉。
16日,日本向蘇聯遞交照會,以日方人員之死為由,要求蘇軍撤出張鼓峰,否則採取措施。蘇方則宣告,日軍侵犯了蘇聯領土。
同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命令駐朝鮮的日本軍集中部隊待命。朝鮮軍司令官隨即命令部隊準備出兵,控制國境線。
20日,日本駐蘇大使重光葵向蘇聯政府強烈要求其撤出張鼓峰,否則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後果由蘇方負責。而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會強硬地答覆:“任何威脅嚇不倒莫斯科”。
同時,蘇軍加強戰備,在張鼓峰及其旁邊的沙草峰構築防地,並且調集軍事力量。
雙方劍拔弩張,武力衝突一觸即發。
29日,十名蘇軍士兵到張鼓蜂旁邊構築工事。
已經集結在邊境的日本陸軍駐朝鮮的第十九師團長尾高龜藏中將,命令部隊發起進攻。
戰役由此打響。
日軍連續攻佔了張鼓峰、沙草峰。
日本中央大本營獲知戰情後,立即命令前線部隊:維持佔據現狀,只要蘇軍不進行挑戰,軍事行動不得超越目前範圍。
於是,日軍一線部隊進入守勢防禦狀態。
而蘇軍嚴陣以待,蘇聯“五大元帥”之一、遠東軍司令布柳赫爾親臨前方指揮戰鬥。
蘇軍以坦克、遠射程炮、飛機進行猛烈反擊。
由此,戰鬥進入第二階段。8月2日至6日,戰鬥最為激烈。
這5天中,對於張鼓峰和沙草蜂,雙方展開了白熱化的爭奪戰,甚至短兵相接,近身肉搏拼刺刀。
結果,戰地幾次易手,雙方展開了拉鋸戰。
同時,受日本控制的偽“滿洲國”軍隊受到指派,在張鼓峰周邊地區和蘇軍發生了小規模戰鬥。
結果,日軍陷入明顯不利境地。
首先,受到蘇軍飛機、坦克和步兵的沉重打擊,傷亡很大;
其二,鐵路、公路被蘇軍飛機轟炸,加之連日暴雨、洪水,而且通往朝鮮的大橋被蘇軍控制,蘇軍太平洋艦隊在日本海嚴密封鎖著圖們江口。這就使得運輸中斷,日軍的兵力、物資得不到補給。
由此,日軍被包圍在張鼓峰,孤立無援。
參戰的日本朝鮮軍部隊指揮官認為,與其空守陣地、遭受重大消耗損失,不如撤回朝鮮原駐地待命。
於是朝鮮軍後撤,關東軍就成了對陣蘇軍的主力。
張鼓蜂事件結局及歷史影響
在日軍陷入絕境、傷亡不斷增加的情勢下,日方繼續透過外交交涉。
於是,8月10日夜,蘇日雙方在莫斯科簽訂了張鼓峰停戰協議。
隨即,雙方軍隊停止一切軍事行動,從張鼓峰陣地各自撤退。
張鼓峰戰役,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火炮37門。 蘇軍在8月5日前,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
此次戰役,從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僅持續了十餘天,但是蘇日雙方的傷亡都很大。
自古以來,由於口徑不同,戰爭雙方的具體傷亡數字往往爭議很大。張鼓峰戰役也不例外。
蘇方則大力宣傳蘇軍在張鼓峰事件的戰果。
8月12日,莫斯科塔斯社宣佈了這樣的訊息:“蘇聯紅軍遠東第一集團軍殲滅入侵日軍8000餘人,擊落飛機24架,擊毀坦克47輛。蘇聯紅軍決心捍衛蘇維埃領土的完整。”
而美軍指揮參謀大學1981年出版的《Nomonhan: Japanese-Soviet Tactical Combat》中記載“冷戰時期”蘇聯公佈的數字為:日軍陣亡526人,近900人受傷;蘇軍陣亡236人 。
但到了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於1993年出版的《SOVIET ARMED FORCES LOSSES IN WARS,COMBAT OPERATIONS MILITARY CONFLICTS》中公佈的傷亡數字,則是蘇軍陣亡792人。
而且詭異的是,張鼓峰戰役結束不久,蘇軍指揮者布柳赫爾元帥便被逮捕,並於1938年11月被秘密處決,罪名是“打入蘇聯內部的日本間諜”。由於他在軍界及國內享有很高威望,因此未被公開指控,死亡的訊息也長期被保密。
話說回來,張鼓峰事件還具有更大層面的意義,主要有兩方面:
其一,日軍的軍國主義思想更加膨脹。
張鼓峰事件發生之前,日本高層擔心蘇聯會在外交、軍事上直接牽制日軍向中國內地進攻、擴張。
但日軍經過試探,發現並非如此,判析出:蘇方並無擴大此次戰鬥的積極意圖,並無大舉出動之意。
因而,日本方面認為:與莫斯科很快達成停戰協議,使得參戰日軍得以不致蒙受敗退之恥,保住了日本軍隊及國家的臉面。
而且,張鼓峰事件之後,日本中央大本營下令將張鼓峰方面的防衛,由朝鮮軍移交給關東軍。這意味著對積極主戰的關東軍的重用。
據這幾點,侵華主力日本關東軍得以消除後顧之憂,野心更加膨脹,隨即全力投入對華作戰。
當然,這只是日本方面的認為。
因為,僅僅為了爭奪一個海拔155.1米的小山坡,蘇軍投入重兵,擊敗了氣焰囂張的日軍,給予日本法西斯及偽“滿洲國”巨大的武力威懾。
同時,無形中也吸引了日本的注意力,牽制了日本關東軍南下,從而支援了中國抗戰事業。
其二,導致中國失去圖們江出海口,影響深重。
張鼓峰事件之後,戰敗求和的日軍撤退到圖們江西岸,放棄了一向堅持的邊界線。
蘇軍則趁機進佔全部張鼓峰,將其劃為“蘇滿(中)界山”,並將蘇聯在洋館坪一帶的控制區推進到圖們江邊,僅給中國居民留出一條狹窄“通道”。
由此,導致我國失去圖們江出海口,對此後的發展,影響深遠、重大。
而今的張鼓峰,屬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琿春市敬信鎮,位於防川村北1.5公里的中俄國界線上,海拔155.1米,中俄兩國以張鼓峰山頂為界。
其東面和北面是長池(俄羅斯稱哈桑湖)和波謝特平原,西北與沙草峰相連,西南與141.2高地相望。
其東南約2.5公里處,則是中、俄、朝三國的交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