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甄女士,35歲。兩年前患心肌炎,經常胸悶、心口痛,頭暈,易疲勞,口苦,小便黃,大便偏幹,月經尚可,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滑。
處方:栝樓皮、薤白、半夏、柴胡、黃芩、枳實、虎杖、赤芍、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生薑、紅棗等。七付。患者服完後,感覺舒服,又在原方的基礎上又服七付。二服上方有效,症狀基本消失。
心肌炎屬於心血管內科的一種常見型疾病,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的侷限性或瀰漫性炎症。中醫學認為心肌炎屬於“心悸”(包括古之怔忡)、“心痛”之範疇。“虛”是病變的根本,“毒”是發病的重要條件,“溼”、“瘀”、“痰”是病變過程中的不同病理改變。心肌炎內源於素體正氣不足,在外感受風熱邪毒或溼熱邪毒,毒邪侵心所致。
一、心肌炎的病因病機
發病的內在因素為正虛,感受外邪是外因當素體虧虛,反覆感冒,正氣耗散,氣陰內耗,在情志抑鬱或勞累過度等諸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邪幹於心而發為本病。病變部位主要在心,同時與其他四髒的功能失調有密切的關係。病因複雜,病機多變,因虛致瘀,本虛標實是本病的特點。
1、溼
溼邪困脾,清陽不升心,肺失所養,三焦氣化失職,痰濁內生,氣機阻滯,不能升舉固攝。溼熱蘊結,內外合病而見心悸不安,煩躁,周身睏倦,口中粘膩,渴不思飲,或見身熱不揚,長期低熱或手足心潮熱汗出,大便稀薄不爽,時有頭汗出,舌質紅,苔黃膩,脈數。
2、虛
飲食勞倦等原因傷及脾胃,正氣虛損心脾兩虛致榮衛之氣不能上輸心肺,衛外功能失常,外邪乘機而入。常見心悸少寐,四肢無力,氣短懶言,納呆食少,腹脹,面色無華,易發感冒,舌質淡,有齒痕,苔白或薄膩,脈細弱無力。
3、瘀
感受溼熱邪毒發為溼溫,易犯中焦脾胃,阻遏氣機,以致氣滯血瘀,瘀血痺阻心脈。常見心悸氣短,喘促胸悶或時有胸痛,舌質暗淡,或見瘀斑、瘀點,脈細澀或結代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
4、痰
痰飲阻絡,津液代謝失常,痰飲內生,阻於絡脈。常見心悸,胸悶或痛,時有嘔惡,咳嗽痰稠難咯,舌質暗,脈沉細澀或結代。
5、毒
初期病邪多在肺衛,溫熱毒邪由表或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心因血脈而與肺相通,肺之溫熱疫毒可乘之而入心,即所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可出現心悸而煩,身熱不退,咽喉腫痛或無汗身痛,肌肉動,舌質紅,苔黃而燥,脈滑數。
二、心肌炎的中醫治療
“是病總屬毒邪侵心,故先宜祛邪解毒,清其血熱,繼而辨其陰陽之傷不同,扶正為要,輔以祛邪,以固本為主,兼治其標。”益氣養陰法應貫穿治療的始終。
早期疏散達邪,清熱解毒,防止傳變。
中期清熱解毒、益氣養陰、活血散瘀等法。
後期邪氣已去,益氣養陰與益氣溫陽並用。
綜上所述,中醫視角下的心肌炎確與西醫角度心肌炎存在差異,不過大家對待心肌炎疾病的態度卻必須要一致,做好疾病預防,抓緊疾病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