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機體所必不可少的物質之一,是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也最容易被忽略。
水具有多種生理功能,成人機體水含量約佔體重的60%左右;水參與人體新陳代謝,在消化、吸收、迴圈、排洩過程中,可加速協助營養物質的運送和廢物的排洩;水參與維持正常滲透壓;水還具有調節體溫、潤滑關節等作用。
不攝入水,生命只能維持數日;攝入水而不攝入食物時,生命可維持數週,可見水對於生命的重要性。
01
脫水是機體水攝入和排出失衡的結果
水有三個來源和四個去路。
體內水的來源包括飲水約1200毫升、食物中含水約1000毫升、及來源於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謝時產生的內生水300毫升。
四個去路,主要以經腎臟排出為主,約佔60%,其次是經面板、肺和糞便。
水攝入和排出大約相等,可在體內維持一個平衡狀態,也就是正常水合狀態。水攝入過多時,可發生水中毒,但此現象較少。水攝入過少或丟失過多時,機體可能處於脫水狀態。
02
我國居民飲水不足和脫水比例較高
馬博士健康團開展的我國四城市成年人、兒童飲水調查結果顯示,調查物件飲水不足的比例高、飲水次數不足、且飲水與健康知識欠缺!
另外兩項針對青年人開展的研究均顯示,有約75%的調查物件飲水量未滿足我國居民適宜飲水量,且約25%處於脫水狀態。
脫水約為體重的1%時,血漿滲透壓升高,出現口渴感,且體能開始受到影響;
當失水量佔體重的2%~4%時,為輕度脫水,表現為口渴、尿少、尿呈深黃色、尿比重增高及工作效率降低等;
失水量佔體重的4%~8%時,為中度脫水,除上述症狀外,還可見極度口渴、面板乾燥、口舌乾裂、聲音嘶啞及全身軟弱等現象、心率加快、尿量明顯減少、面板乾燥失去彈性,眼窩下陷,常有煩躁不安;
如果失水量超過體重的8%,為重度脫水,表現為精神及神經系統異常,可見面板黏膜乾燥、高熱、煩躁、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等等;
失水達到體重的10%,會出現煩躁、全身無力、體溫升高、血壓下降、面板失去彈性,甚至危及生命;失水超過體重的20%時,會引起死亡。
科學研究顯示,脫水會降低機體的認知能力、體能,還會增加機體患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道感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風險。因此,應該在生活中注意足量飲水,維持正常水合狀態。
03
如何判斷是否脫水
口渴是判斷缺水的一個簡單的主觀感覺指標,出現口渴已經是機體出現缺水狀態的一個明顯訊號;
正常健康成年人每日排尿量的正常範圍是1000~2000毫升,如果機體出現尿少的現象有可能是飲水不足;
尿液顏色也是機體水合狀態的"訊號燈",脫水狀態下尿液顏色已經不是正常的略帶黃色透明或白色,而是呈現深黃色,尿比重、尿滲透壓也會增高;
如果飲水次數少、飲水量少,機體很有可能處於缺水狀態。
04
如何科學補水?
科學補水,不僅要關注飲水的"量",還是關注飲水的"質"和方式。
飲水的"量":成年女性每日至少喝1500毫升水,男性1700毫升。
飲水的"質":避免或少喝含糖飲料,最佳選擇是白開水,成年人也可以飲用茶水。
飲水的方式:不要等口渴了再喝水,應該主動少量多次喝水;應該在一天的時間內少量多次地喝水,建議每次喝200毫升左右;推薦的飲水時間是進餐前喝水、早晚各喝一杯水、大量運動後要注意補充水分,同時注意補充電解質。其餘時間,可把飲水時間均勻分佈。
— End —
作者 | 馬博士健康團 張娜博士
圖片 | 自攝圖網及網路
—
授權宣告 | 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轉載合作 | [email protect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