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曹洪波
老師們一篇篇寫家鄉小米的文章,讓我羨慕,心動,小米陪伴了我這麼多年,多少也會有所悟吧!
米是穀物種類的一種吃食,色澤金黃,口感醇香,健胃益脾,養精蓄銳。在武鄉落戶大概也有幾千年了,遠的不說,近的:“小米加步槍”八年全面抗戰把小鬼子趕出中國,人民安居樂業,祖國蒸蒸日上,小米可立了大功,如今縣城堪比大都市,是大家有目共睹確鑿事實吧!
武鄉是沒有圍牆抗戰勝利的博物館,這樣的譽贊背後一定深藏著無盡的苦痛,關於歷史,抗戰故事,大家比我瞭解的多,也無須多言。我只知道武鄉村村住過八路軍,家家出過子弟兵,14萬人口的小縣,有9萬人參加抗日各團體,4.1萬人參軍參戰,2.1萬人為國捐軀。冰冷的數字反映了戰爭的殘酷,與可敬可愛的武鄉人保家衛國高度熱忱。
這些難忘的歷史,悲慘的史實,我以前是無知的,也沒想過許多,只是懵懵懂懂在打量著自己的煙火。
歪打正著,跌跌撞撞,闖進了“蜀葵花開”這個大家庭,我萬分高興,無尚榮光。在拜讀,膜拜,各位老師們的佳作,瞭解到在家鄉武鄉發生過大小不一許多戰鬥,軍愛民,民擁軍,軍民團結一家親。為抗擊倭寇軍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裡有日本人在,那裡就有戰鬥,就有犧牲,老百姓都是提心吊膽,膽戰心驚,如履薄冰過日子。那有幸福快樂可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裡刨出本就不多的小米,還要支援抗敵戰士,老百姓不能讓戰士餓著肚子打仗,軍民齊心協戰,取得了艱難勝利。留下了村村住過八路軍的佳話,山山嶺嶺灑下英雄們的英魂。
不忘歷史,方得始終。
成人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武鄉。對於老百姓的生活是情有獨鍾,對於小米的來歷也略知一二。
農村的孩子們早早就知道幫大人們幹活,最早與地有關的記憶,就是隊裡分下玉米棒,家裡勞力少,又怕丟。皓月當空,繁星燦爛,月亮陪著我在地裡等家裡人來了又回,回了又來。那時候也只有三四歲吧!不諳世事,無須畏懼,聽大人們說:最後來地裡我已經在玉米堆上進入夢鄉。隔到現在那一個父母捨得,可那個年代父母也是被迫無奈,那些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糧呀!
再稍微大幾歲,就能正兒八經幫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地裡送飯,摘爺爺,父親、母親、大姐、二姐、割過谷留在地裡的綠豆,豇豆等,有時地裡會有白蘿蔔,紅蘿蔔、芥菜、苤藍、穀穗...這些都是我收穫的物件。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人們會使用土地最大利益化,不放過任何一片長莊稼的犄角旮旯。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似土地為寶貝的爺爺,不僅不讓正常的土地有空閒,地頭邊沿,除草築堰,填土平整,雖然這些生長不了大的作物,可到了秋天滿坡滿嶺掛著南瓜,西紅柿、豆角、讓家裡人高興也讓別人羨慕。
想想小的那個時侯,爺爺在家掛率打理土地,父親是整天忙碌不在家的手藝人,我們家在當時當地也進入過小康水平。可如今,難忘的紅土溝,坍塌,荒蕪、蕭條、淒涼的院落,成了我永回不去的家,可那份記憶烙印在身體裡,將永遠給我力量,向遠方馳去。
我也算是一個聽話的孩子,跟大人們上地鋤谷也有過幾次,也算是體驗過大人們圪蹴下揀苗,拔草,踟躕前行的那種艱辛,回想起烈日當空,汗流浹背,家裡人無怨無悔在呵護打理著穀苗,心裡總有萬分的感激,愧疚滋長,那時還是做的太少,沒能幫到他們什麼忙。
不爭氣的我,隨波逐流湧上了遠離家鄉,遙遙無期的打工路,按部就班到了年齡結婚生子,此時母親早已是失夫多年的老嫗,可每次回家都要給拿比爺爺,父親在世時地裡收回少的可憐的小米。金燦燦的小米,沉澱澱母愛,週而復始,從不間斷一直延續著,當母親走了,再不能回家拿米了,家鄉小米的味道好像也變淡,變遠,但始終改變不了天天喝小米粥的習慣。
抓把小米,放些豆錢錢(黃,白豆壓扁去皮)灑幾顆棗,大,中,小火熬至半小時四十分即可,醇香,可口,潤腸的稀飯撲面而來,喝一口神清氣爽,再喝口難解難分。
這麼一說,有的人可能會笑,有這麼好嗎?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萬顆小米傳萬種情。吃著家鄉米,想著家鄉事,人雖在外,心常掛家。
如今家鄉種植小米的人,都是年過半百的人,再過幾十年,若不續力,又有誰種,能不瞎想嗎?年輕人都跑在外頭,晚輩們大部分生活,學習,工作都遠離家鄉,更別說對家鄉的寶貝小米有所鍾愛,那種米中有情,情中帶米種種情愫情有獨鍾。很怕他們會忘記家鄉小米。
所以我想在外的孩子們,儘可能多參加播種,鋤草,施肥,收割活動,一定要知道小米的來歷,真是粒粒皆辛苦,顆顆浸汗水。這樣的活動多多益善,也無妨學業,到是讓他們知道農民的樸實,農民的偉大。
幸好國家有行動,有措施,有遠見,一個個美麗鄉村相繼出現,也是在把中華民族的根留住。樹沒根會死,人沒根會散,漂泊的靈魂無所依靠,無所寄託,也無處安放。
美麗的鄉村有了,再有些好的回鄉政策,好多人願意在花甲年以後選擇回鄉,發揮餘熱,頤養天年。
林蔭小道,亭臺樓閣,花前月下,鄉村地頭,一對對走過風雨,依然相伴,相守,耄耋老人一定很多。孩子們會牽掛老人常奔波於城鄉之間,到時候,鄉村何此不興,國家的大後方才堅固,人民才真正守住了根。
到那時,武鄉的小米會增加不少守護人,會讓後輩記住家鄉,不忘小米,您高見呢?歡迎斧正。
作者簡介
曹洪波,山西武鄉人,現居太原,愛好閱讀、寫作、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