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由於南北分立,朝代更迭,加以私鑄嚴重,貨幣品名甚多,輕重不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更鑄五銖錢,每千文重四斤二兩,其他錢幣禁止流通。文帝時,幣值大體穩定。隋末私鑄劣幣的清況十分嚴重,千錢只有一斤重,甚至剪鐵片、裁皮糊紙以為錢,幣值下跌,物價大漲。
武德四年(621),唐高祖李淵廢隋五銖錢,鑄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每十文重一兩,千文重六斤四兩。字為歐陽詢所書。自此以後,“錢”成為兩以下一級的重量單位。中國錢幣由此改稱通寶、元寶或重寶,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錢文也由篆書改為以楷書為主。開元通寶輕重大小比較適中,便於流通。
高宗乾封元年(666),鑄乾封泉寶,徑一寸,重二銖六分,每文當開元通寶十文。這是以年號名錢的開始,行用不到一年即廢。
高宗到玄宗開元年間,私鑄盛行,惡錢氾濫。由於錢幣數量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政府嚴禁私鑄和用好錢收買惡錢,都沒有收到效果。天寶時,政府增加鑄錢量,在絳州設三十爐,揚、潤、宣、鄂、蔚等州各十爐,益、郴等州各五爐,洋州三爐,定州一爐,全國共設九十九座鑄錢爐,每年用銅兩百萬斤,鑄錢三十二萬七千緡。
肅宗乾元元年(758),由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正在進行,國家經費不足,鑄錢使第五琦鑄乾元重寶,錢徑一寸,每緡重十斤,以一當開元通寶十;又令絳州鑄重輪乾元通寶,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與開元通寶錢並行。這種通貨貶值的辦法,雖然沒有繼續實行,但由於生產破壞,貨重錢輕,物價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