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網易雲音樂釋出了《華語樂壇趨勢報告(2022)》,以網易雲這款音樂軟體為底本,研究並總結出了華語樂壇的多項趨勢。
雖然樣本並不能代表所有音樂聽眾,但這份報告取材自國內最核心的音樂平臺之一,從創作者、音樂風格、聽眾的角度發散思考,對我們深入瞭解「華語樂壇」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我們先來看看報告中總結出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華語樂壇進入平民化時代,從少數人甄選走向無數人創造
趨勢二:叫好也叫座,新生代音樂人商業價值提升
趨勢三:流量藝人“褪色”, 老牌歌手重煥生機
趨勢四:聚光燈打向音樂深處,幕後創作者受關注
趨勢五:紅歌廣受年輕人喜歡,主旋律歌曲播放量翻番
趨勢六:說唱、電音名列前排,中國音樂加速出海
趨勢七:傳統戲曲魅力不減,秦腔、川劇增速最快
趨勢八:80後聽起寶寶巴士,00後迷上環境音
趨勢九:聽歌場景不斷拓展,“露營+音樂”成新風尚
趨勢十:樂評許願,Z世代的聽歌玄學
挑出其中大家共鳴較深的資訊,我們來聊聊這些影響著我們聽歌習慣的大趨勢。
音樂的「平民化」
全篇報告的開頭,一句話概括了華語樂壇最顯著的趨勢:平民化時代的來臨。這裡的「平民化」,囊括了音樂創作模式、音樂作品內容、音樂消費習慣三大方面。
音樂創作模式最好理解,越來越多“草根”音樂人湧入市場,音樂創作隨音樂教育的發展與音樂知識的普及,正逐步降低門檻。這必然會致使音樂作品水平的參差,但無疑是市場健康的發展趨勢。
這一模式的最大優點,是能以最真實的市場反應甄選出優質歌手。早年的許嵩、近年的陳粒、海外的戳爺Troye Sivan,都是草根出道的先鋒。
音樂消費習慣的平民化,更多源於大眾音樂審美的進步。現象級作品爆火的同時,許多寶藏音樂並沒有被冷落,大家對垂直型別(或者說小眾)音樂人的支援,支撐起了華語樂壇多元化的發展。
最直觀的體現就是各大音樂節、Livehouse的爆紅,其中不少音樂人的風格遊離在流行之外,卻依然有著一眾擁躉。
這三個方面裡,音樂作品內容的平民化,最值得我們深思。報告中的一句話一語中的,道出音樂的現實意義:許多音樂人不在城市的“一線”, 但始終在生活的“一線”。
文中舉例了蛙池的《孔雀》與劉森的《縣城》,前者將目光對準東莞廠妹的日常生活,後者則聚焦於中國無數個縣城的人情風貌。
無法否認華語樂壇的“黃金時代”已成過往,但當我們重新審視那個時代的華語樂壇,音樂更多是供我們享樂、當作生活的附屬品存在。這個時代的音樂,則更像時代的明鏡,它們著眼生活、關注社會、暢談民生,行使著描摹世間百態的人文使命。
為女性發聲,譚維維的《3811》振聾發聵;放眼社會與人性,鄧紫棋的《摩天動物園》意味深長;疫情牽動生活,更有無數為此而作的歌曲鼓舞人心……
幕後創作者受到關注
常用網易雲的朋友不難發現,前不久網易雲的歌曲詳情頁中,多了「創作者」一欄,除了演唱者、專輯名等資訊,聽眾也可以馬上了解到歌曲創作者的資訊。
同樣的功能,在QQ音樂上也有所展現:
報告中顯示,2021年網易雲音樂平臺幕後創作者數量較2020年翻番,平臺對創作者開通相應的扶持計劃後,《孤勇者》詞作者唐恬粉絲從個位數飆漲至7萬+。
在以往固有的數字音樂聽歌模式中,我們對詞曲作者及其他工作人員資訊的瞭解,一般僅限於在歌詞的開頭部分,甚至有些關注度不高的作品,歌詞中也不會提及。
幕後創作者逐漸受到關注,平臺方更將其付諸於使用者使用體驗上的煥新,這一趨勢與世界潮流不謀而合——
今年格萊美獎出爐了一項新規:獲得「年度最佳專輯」的作品除了演唱者外,參與創作的人員都將一同獲獎,包括歌手、製作人、詞曲作者、幕後工程師等。
這裡還不得不提到實體音樂與數字音樂的差別,在實體專輯中,包括演唱者與創作者在內,甚至發行團隊、宣傳團隊的人員名單等都會出現在專輯上。
這是對一張專輯中所凝結的無數心力的褒獎,也讓聽眾可以最大限度地完整收藏一份音樂作品。
中國音樂加速出海
歐美音樂、日韓音樂在國內的影響力不用多說,承載著文化傳播的作用,近年來的中國音樂也正在加速出海。
除了報告中列舉的《菸袋斜街》、《囍》等濃濃中國風的作品,費玉清經典老歌《一剪梅》的出圈可能最讓人意想不到。
得益於短影片的流行,自從一位特型演員在雪中演唱《一剪梅》的影片被放到油管上後,這首歌瘋狂地席捲了全球多國的排行榜,甚至在挪威、紐西蘭等國登上了榜首。
可能你在國外隨便採訪一個路人,他都能哼出那句“Xue Hua Piao Piao”。雖是一次玩梗性質的爆紅,但同樣也有不少國外聽眾與媒體去深入瞭解了《一剪梅》,真正地愛上這首歌。
近年來真正讓海外聽眾歎服的中文歌,還有蔡依林的《怪美的》,它不僅登上知名舞蹈遊戲《Just Dance》的歌單,油管上海外聽眾的Reaction影片更是大受關注,蔡依林真不愧國際天后。
再往前推,2018年袁婭維憑藉《說散就散》登上IFPI全球單曲銷量榜第七,達到1090萬張,打破十多年來無一華語歌曲上榜的魔咒,位居眾多國際巨星之前,對華語音樂而言意義非凡。
從未間斷的文化輸出,讓人更加期待2022年的華語音樂。
這份報告裡,哪一條讓你最有感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