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與周總理,是一對偉大的革命戰友,有著長達半個世紀的革命友誼,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堪稱人間典範。
今天,我們就通過幾個小故事,來看看兩人之間深厚感人的偉大友誼。
1961年夏天,中央在江西廬山開會,會議期間恰逢八一起義34週年,廬山人民劇院就舉行了一場慶祝晚會。
演出當晚,毛主席早早就來到劇場,一下車,就問劇院的門衛:“小同志,總理來了沒有啊?”
門衛回答:“主席,總理來了,但沒有進去,正在外邊散步。”
毛主席一聽就知道,周總理這是見他沒來,就沒有進去,在等著他。
周總理是一個非常謙虛低調的人,他雖然是八一南昌起義的第一領導人,但是在建國後,一直在刻意淡化自己在南昌起義中的作用,而是力主突出毛主席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重要作用。
這一點,在周總理參與創作的大型歌舞史詩《東方紅》中,就表現得非常充分。
這部歌舞史詩,將中國革命的若干重大歷史階段的歷史事件,都以歌舞形式進行表演,像表現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大革命時代”就有精彩的演繹,“工農兵聯合起來向前進”的歌聲,時隔幾十年後又響徹全國。
可是,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八一起義,卻沒有出現,只是以畫外音的形式一句話概括,重點突出的還是秋收起義,只有到了井岡山會師時,才出現了南昌起義部隊的形象。
很顯然,這就是周總理的良苦用心。
當然,毛主席非常重視八一起義,在各種場合都盛讚八一起義的偉大歷史意義,當有人提出要把秋收起義作為我軍建軍節時,毛主席就斥責說:“亂彈琴,一個在前,一個在後,怎麼能混為一談?”
這次參加八一起義的慶祝晚會,周總理到了之後,得知毛主席還沒有來,就沒有進去,而是在外面散步,等著毛主席。
而毛主席到了之後,得知周總理在外面散步,也不進去,而是搬過來一個小板凳,坐在門口等著周總理。
門衛不知道兩人之間的這種偉大的友誼,就勸毛主席說:“主席,山上夜風很涼,您還是到劇場裡面吧。”
毛主席笑著說:“沒有關係,總理還沒來,我等等他。”
接著,毛主席還跟門衛聊起了八一起義,問:“小同志,你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嗎?”
幾個門衛搶著回答:“知道,是八一建軍節!”
毛主席又問:“那你們知道八一起義是誰領導的嗎?”
幾個小同志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點尷尬,因為在當時的宣傳中,並沒有突出八一起義的領導人是誰,這幾個小同志自然也不知道。
毛主席哈哈大笑,說:“就是周總理啊!”
幾個小同志都很驚訝,可能他們沒有想到,一向溫文儒雅的周總理,竟然還是八一起義的領導人!
毛主席又接著說:“八一起義了不起,向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是它奠定了人民軍隊的基礎,具有深遠重要的歷史意義!”
說到這裡,毛主席望著大家,深情地說:“領導八一起義的周總理和其他同志都是革命的功臣啊,我們應該永遠牢記他們的貢獻,尊重他們,為他們的英雄事蹟自豪!”
正說著,周總理來到了劇場門口,毛主席這才站起身,和周總理攜手走進了劇場。
其實,在一年前,周總理與毛主席之間還發生過一件小事,同樣能體現兩人之間超乎尋常的深厚友誼。
那是在1960年夏天,毛主席和周總理在湖南長沙視察,在一個週末的晚上,參加了當地組織的一場舞會。
不過,在舞會進行的過程中,發生了一次意外,突然停電了!
當時,陪著毛主席跳舞的,是他的機要秘書謝靜宜,在停電的那一瞬間,謝靜宜發現周總理突然一個箭步衝了過來,站在了毛主席的身邊。
好在這次意外很快就過去了,舞廳裡很快又亮了起來,謝靜宜發現,周總理正在用自己的身體保護著毛主席!
後來,謝靜宜感慨地說:“主席跟總理的感情,就體現在這些細節裡,如果沒有深厚的感情,是做不到的。”
到了1974年,周總理已經重病纏身,不得不住進北京305醫院,進行強制治療。
當時,毛主席的身體也很不好,還患有白內障,不能看東西,就讓工作人員每天給他讀總理的病情報告,時刻關心著總理的治療情況。
毛主席每天一醒過來,第一件事就是讓人給周總理的醫療小組打電話,詢問總理的最新情況,如果總理稍稍有些好轉,毛主席就會很高興,如果稍有加重,毛主席的心情也會很沉重,有時甚至會掉眼淚,讓大家看了很心酸。
1976年1月,周總理已經病入膏肓,有一天醒過來後,用微弱的聲音問:“主席的身體怎麼樣了?”
旁邊的醫生說:“總理放心,主席沒有大的變化。”
周總理連點頭的力氣都沒有了,只是眨了眨眼,說:“只要主席健在,我就放心了。”
幾天後,1976年1月8日,周總理與世長辭,享年78歲。
當天晚上,電視上播放周總理去世的新聞,毛主席坐在沙發上,一直在看著電視,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流。
這就是兩位偉人的偉大友誼,時刻都在惦記著對方,兩人之間的深厚感情,早已超越了普通的戰友!
來源:歷史客棧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