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編輯:畢陸名
據央視新聞報道,2月20日晚間,北京冬奧會舉行閉幕式,現場精彩紛呈,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送別》的環節。
在中國古代,送行者往往會折一條柳枝送給遠行的親朋。
柳,音同“留”,有惜別和盼歸之意。
折柳也成為了獨具東方文化韻味的送別方式。
期待所有來到北京的朋友們,帶上這一條柳枝,帶走中國人民的友誼。
張藝謀太懂中國人的浪漫了!希望各國運動員帶走柳枝,記住中國人民的歡迎與情誼。
據新華社報道,折柳寄情環節,導演用“一首曲、一群人,一捧柳枝、一束光、一片綠蔭、一起向未來”六個“一”唯美表達了莊嚴的儀式,中國人的緬懷蘊含著怎樣的文化底蘊?
“我們沒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紀念和一種綠色的希望重新升起。”
“在《送別》的環節,我們也想借此機會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傳遞到全世界。”
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及閉幕式導演沙曉嵐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說。
而中國結,象徵吉祥團結。每一根絲帶都可以獨立成結,而許多根不同的絲帶也可以共同編織,編成之後,美美與共。如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諧合作的國際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建設。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北京冬奧會開閉幕式的總導演,張藝謀也透過知乎發聲。
知乎的朋友們,大家好。主火炬熄滅的瞬間,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們重現了2008年的那一幕:星星在地面匯聚,成為星光五環,伴隨著《我和你》主題曲緩緩升起。然後這朵雪花火炬再緩緩下降,兩者在空中交錯,很浪漫,好像時光倒流一樣,我自己覺得這應該是一個經典瞬間。在看到兩者交匯的一刻,我還是會感嘆,就在此地,就在鳥巢,歷史的瞬間相互交疊。彷彿只是這幾秒鐘,但一晃間十幾年已經過去了。這個瞬間代表著2008年到今天,我們走過的路。
作為親歷者,這十幾年走過來,我自己和國家都發生了許多變化。我們可以用簡約的方式呈現開閉幕式,讓全世界和我們在一起。所以我認為這次冬奧會開閉幕式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們放下了包袱,完全放鬆自己才可以浪漫。我碰到過一位工作人員,他是2008年的志願者,現在則成了志願者的領隊。他說他又來了,我說你成長了。所有人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一晃十幾年,時光的重疊中,國家和我們都不一樣了。我相信很多人看到這個瞬間之後也會有同樣的感受,這是中國人對於國家發展、對於國家越來越好的一種深切感情。兩次奧運會,我們不僅僅說“雙奧”的概念,也不僅僅滿足於我們是唯一的雙奧城市、唯一的雙奧場館。它是我們走過的路,是中國這麼多年的發展變化。中國人的家國情懷是特別濃厚的,我也一樣。如果沒有國家的強大,沒有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申辦兩次奧運會,也不可能有我所謂的“雙奧導演”,這是我的幸運。
從接到冬奧會任務開始,我就知道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有懈怠。我總覺得家和國的事情,國家的還是更大一點。我的性格就是陝西人的性格,對待大小事情,只要我接了,就一定要認真負責把它做好,一定要對得起大家信任。我的同代人很多都已經退休,我還能奮戰在第一線,這是時代給我的機遇,不努力就會虛度光陰,所以我把大小事情看得比命都要緊。經常把事情排得滿滿當當,大事小事重疊著搭在一起,我喜歡這樣。保持這樣的創作心態,其實我自己反倒覺得對身體有好處。我不太愛交際,也不太善於交際,麻將也不會打,啥事不做的話人可能就懶了,就遲鈍了。我團隊裡有各種年齡的人,但開創意會,恐怕沒有人是我的對手,我常常是最先想到主意的人。
這次閉幕式“緬懷環節”的創意會,我們其實也開了很多次,下了很多功夫。這個環節是自里約奧運會開始的規定動作,為了緬懷逝者。韓國選擇用類似葬禮的形式展示,東京奧運會則展現了日本的“物哀文化”。那麼中國人如何表達死亡?如何在中國文化中萃取出中國人的生死觀?我想中國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的是,對於逝去的人、對於生命,我們有屬於中國人的樂觀與向上。中國人對於逝者常說的一句話叫“一路走好”,我們的生命觀就是如此,在紀念逝者、緬懷逝者的同時,我們常常會擦乾眼淚,活著的人還是要好好活著。
所以我們選擇了“折柳寄情”的意象。大家拿著一個發光的“柳條”,在《送別》的音樂中緩緩地向中間走,有無數道綠色的光像紀念碑一樣升起來。我們特別把光調成綠色的,意味著生命、希望和成長,我們沒有太多的悲傷,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紀念。綠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情懷。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社、央視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