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若想成為一個不簡單的人,越簡單越好。若想簡單,要過三關: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一.內求外修

關於內求,我所知道的有兩種說法,而且有高度的一致性。一是孟子的良知良能說。良知良能是生而具有的,是遺傳下來的,不需要學習而知之。《孟子.盡心上》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古人認為人判斷是非善惡的知識、才能是天賦的。二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他說:人的一切知識是由天賦而來,它以潛在方式存在於人的靈魂中,因此,人的認知不是對世界的感受,而是對理念世界的回憶。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只能看到已知的東西,大腦沒有的認知都是陌生的,常常被忽略。當遇到困難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只能求助於己,解決問題的答案一定存在於你的內心。

現在的人和過去人大不相同。在農耕時代,人面對的災難無論是疾病還是自然災害,來自社會的壓力很少。而現在人其壓力來自多個方面,社會壓力是主要的。在我們的遺傳基因裡,不可能存在著房貸車貸、資訊化等資訊。因此,面對現在的壓力,內求的前提是豐富你的認識內容和結構。如果你沒學過電腦,你再內求也不能用電腦做事。

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如果單純為了養生和修養,內求和啟用越原始的原型越好。這不是一個大眾話題,在此不多說。

關於外修,我只談一點,提高自己的內在修養,必須透過外在的磨難來完成。磨難越多,人生越曲折,處處能做到閒庭信步就差不多了。這就叫修行。

二.內對外王

內聖外王在傳統文化中是一個非常重視的概念,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內聖指的是內心具有聖人的才德,外王指的是有能力施行王道。這是道家和儒家的重要思想。能做到這一點的人極少。

現在人的毛病是,內心並沒有一點聖人的才德,卻處處想做大的事情,這樣的人生必定失敗。

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他的解釋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對於他的這一解釋,後人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我的看法是,要明白知行合一和做到知行合一,還是從動物身上來理解。譬如說狗追兔子,它是知道兔子可以吃,只有追上才能吃到。在追兔子的過程中,是知中有行,還是行中有知?

我們人類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凡事先考慮考慮,思考思考,甚至商量商量,透過判斷然後做出選擇是行動還是不行動。這是不符合知行合一原理的。

在複雜的社會生活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我的觀點是,該做的不要推脫,要認真做好;不該做的不要黏糊,要堅持原則。

內求外修,內聖外王,知行合一,必成棟樑

現在人的毛病是,不是原則不強,就是限界不清。該做的不想做,不該做的卻偷偷做,知行嚴重分離。這樣的人不僅難成大事,還會壞事誤事。

最後我總結一下:人要做大事,專業、機遇、規劃、資源、技術、意志力等都非常重要,但三方面的修養一個都不能少。我的觀點是:人以做人為主,以做事為鋪,人成事業自成。即便是默默無為,也比胡作非為好。

事業大而自我修養低,那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9-20

相關文章

“行欲不當,一看便知”:此5欲,若熬過,必成大器

“行欲不當,一看便知”:此5欲,若熬過,必成大器
作者:文字溫暖心靈 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 醉寫最暖心的文字,治癒孤寂的心,關注我,溫暖你. ◆卷首語 <警世賢文>之勤奮篇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

劉胡蘭犧牲後,她的母親和4個弟妹後來如何?個個都成棟樑

劉胡蘭犧牲後,她的母親和4個弟妹後來如何?個個都成棟樑
在已知的中國共產黨女烈士中,劉胡蘭是已知年齡最小的一個.一個15歲的女孩,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撐著她,讓她在殘暴的敵人面前表現得如此而英勇,如此堅定,如此從容? 劉胡蘭原名劉富蘭,1932 年10 月 ...

1.6T+6MT 最大201馬力!起亞Forte明年入華必成爆款?

1.6T+6MT 最大201馬力!起亞Forte明年入華必成爆款?
最近一兩年,起亞在國內的動作可不少,原因便是前幾年對於國內市場不夠重視,被迅速發展的自主品牌車型搶佔市場,因此才有瞭如今接連上市的新車型,還引入了嘉華作為目前起亞旗下的旗艦車型.但起亞在海外市場明顯混 ...

為什麼現在的仙俠劇越來越難看了,而以前的劇一出必成爆款?

為什麼現在的仙俠劇越來越難看了,而以前的劇一出必成爆款?
可能現在有人問你印象最深的仙俠劇是哪部,可能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就是<仙劍奇俠傳>.<天外飛仙>.<歡天喜地七仙女>等等,基本很少有人會提及<千古玦塵&g ...

河外教師的“樹葉凋零法”,榜樣和旗幟就在那裡

河外教師的“樹葉凋零法”,榜樣和旗幟就在那裡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做老師就要執著於教書育人,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作為一名好老師,要具備自動自發的責任.擔當.執行能力,要有默默奉獻的精神,要有至高的追求. 河北 ...

梁思成佚作《故宮》再驚現於世,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梁思成佚作《故宮》再驚現於世,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2021年註定是"梁思成年",由清華大學主辦的<棟樑--梁思成誕辰一百二十週年文獻展>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從362件反映梁思成生平的照片.手稿.模型.書籍.信件.影像等 ...

毛主席《心之力》:談古論今,剖析中外,儒道釋神,皆推心力
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髮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 博古觀今,尤知人類之所以為世間萬物之靈長,實為天地間心力最致力於進化者也. 夫中華悠悠古國,人文始祖,之所以為萬 ...

吾心自有光明月 須有恩威化梗頑(下)——記王陽明從“天泉證道”到“廣西成道”

吾心自有光明月 須有恩威化梗頑(下)——記王陽明從“天泉證道”到“廣西成道”
吾心自有光明月 須有恩威化梗頑(下)--記王陽明從"天泉證道"到"廣西成道" 吳孝斌 五. 大興教化覺良知 在王陽明看來,廣西的叛亂橫生,始於"民風不 ...

再看《水滸》:才懂得魯智深“聽潮圓寂”背後的深意

再看《水滸》:才懂得魯智深“聽潮圓寂”背後的深意
"平生不修善果,只愛殺人放火.忽地頓開金繩,這裡扯斷玉鎖.咦!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生擒方臘後,魯智深在六和寺聽潮坐化.坐化前,大字不識的魯智深竟然留下了這幾句偈語, ...

仙遊、仙遊,神仙遊歷過的地方,定能藥到病除,疫去人安

仙遊、仙遊,神仙遊歷過的地方,定能藥到病除,疫去人安
前言 很不幸,在嚴防死守下,福建莆田市的仙遊仍被新冠撕開了一個小缺口,成了這波疫情的焦點.我們堅信仙遊,特別是楓亭等這些傳說中神仙遊歷過的地方,定能很快藥到病除,疫去人安. 仙遊縣,這個富有仙氣的縣名 ...

忠臣于謙含冤被斬,欽差抄家驚愕不已,太后一連數日茶飯不思

忠臣于謙含冤被斬,欽差抄家驚愕不已,太后一連數日茶飯不思
明代宗景泰八年,英宗天順元年,在這個新舊交替.風雲變幻的時候,無數人因為自己的選擇而青雲直上,無數人因為自己的選擇而跌落深淵,在那個時候,官場上的倒黴可不只是降職罰款那麼簡單的,一個不留意第二天腦袋便 ...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共和3000名鄉親握手,最後手竟然握腫了

1959年,毛主席重回韶山,共和3000名鄉親握手,最後手竟然握腫了
毛主席自從青年時期從事革命運動以後,就一直在外奔走,很少再回到故鄉韶山.解放前他最後一次回韶山是在1927年1月,他回老家考察農民運動,並完成了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此後不久,他 ...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為什麼有些孩子從不刻苦努力,卻能成績頂尖?
過目不忘.過耳成誦不再是古代神童的權利,是每個孩子都具有的潛能,透過短期特定方法的開發,每個孩子都可以輕鬆快樂擁有這種神奇的學習能力. 記憶,是學習的童要環節,是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記憶,有利於提 ...

全球十大最頂尖的生物製藥巨頭

全球十大最頂尖的生物製藥巨頭
全球知名<製藥經理人>雜誌成就釋出了"2021年全球TOP50製藥企業排行榜".榜單以各大企業2020年處方藥銷售額進行綜合排序,其中羅氏以474.92億美元銷售額蟬聯 ...

近乎完美修訂版《中華學子經》
近乎完美修訂版 <中華學子銘> 前 言 <中華學子銘>(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 誦讀本),亦名<中華學子規>.<中華學子經>,作者是觀賞,是歷時三十年業餘 ...

姜子牙(姜太公)
姜子牙本姓姜,名尚,字子牙,他的祖先曾受封於"呂"地,故又名"呂尚".他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一位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儒.道.法.兵.縱橫諸 ...

2022年全國名校模考作文(15)做好人生加減法(負重減壓思辨色彩

2022年全國名校模考作文(15)做好人生加減法(負重減壓思辨色彩
彭筱葭老師供稿,湘語文補充內容 原題呈現 [2022屆高三炎德·英才十月大聯考(長郡月考2)]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老師課上問同學們:"各位認為這杯水有多重?& ...

蔣介石暗中幫忙?1974年西沙海戰,我軍艦順利透過臺灣海峽的真相

蔣介石暗中幫忙?1974年西沙海戰,我軍艦順利透過臺灣海峽的真相
(注:全文共計6035字,閱讀需8分鐘.如只對東海艦隊穿越臺海有興趣,請直接跳轉至第三部分) 01,導語 1974年1月,我國海軍南海艦隊和西沙當地漁民及民兵在遭受南越軍隊挑釁和攻擊後,被迫進行還擊, ...

他是毛澤東口中“三個師都不換的軍事搭檔”,犧牲時年僅22歲

他是毛澤東口中“三個師都不換的軍事搭檔”,犧牲時年僅22歲
22歲時,你在幹嘛? 這理應是一個代表著無限朝氣與青春的年紀,然而,在抗戰時期,有很多人卻將生命永遠定格在了22歲. 這其中就包含了盧德銘. 他是秋收起義的總指揮,是毛澤東口中"三個師都不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