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一闋冰雪詩 千秋家國心

一闋冰雪詩 千秋家國心


宋代李唐《雪夜讀書圖》(區域性)

一闋冰雪詩 千秋家國心


明代藍瑛《畫雪圖》(區域性)

一闋冰雪詩 千秋家國心


宋代佚名《雪蘆雙雁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的《春雪》描繪的這幅清新雋永的早春雪景圖,傳達了數千年來中國人盼雪喜雪的悠遠情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冰雪不是寒冷的代名詞,而是藏在文人心底裡的一種特別的溫度,是鐫刻在詩詞中的民族精神的象徵。

見冰腸熱的憂民之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自有詩歌開始,冰雪就成了中國人表達自己心靈情感的媒介。《詩經·小雅·采薇》中的這句名詩,就像一幅永不褪色的畫刻在歷史的記憶裡。出門時是春天,楊柳依依,回來時已經雨雪交加。在一年甚至可能是數年當中,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巨大的空白,給人無限的想象。

《詩經》中的冰雪詩有七首,除了《邶風》和《曹風》各有一詩外,主要集中在《小雅》。《小雅》最突出的特色是反映戰爭和勞役的詩,大多抒發詩人見雪傷懷之古道熱腸。《小雅·信南山》:“上天同雲,雨雪雰雰,益之以霢霂。既優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穀。”詩人看到雪花紛紛,細雨溟濛,想起水分如此豐沛,滋潤大地沾溉四方,祈禱讓莊稼蓬勃生長。這是瑞雪兆豐年的最早吟詠。《小雅·出車》:“昔我往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途。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我去之時,黍麥青青。今日凱旋,大雪滿途。國家多難,閒居哪有工夫。難道我不想家?恐有緊急軍書。詩中傳達的是一種強烈的家國情懷,責任心戰勝了思家情。《小雅·頍弁》:“如彼雨雪,先集維霰。死喪無日,無幾相見。樂酒今夕,君子維宴。”詩歌喜中見悲,以反諷的筆法傳達來日無多的末世之憂。這種憂何嘗不是一種憂家憂國之憂?同樣,《小雅·角弓》:“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詩以雪落起興,傳達的是詩人對禮崩樂壞的煩憂。此外,《邶風·北風》“北風其喈,雨雪其霏。惠而好我,攜手同歸”和《曹風·蜉蝣》“蜉蝣掘閱,麻衣如雪。心之憂矣,於我歸說”這二首詩中,詩人心裡的憂傷更是難以言表。

可以說,《詩經》冰雪詩開創了見冰雪而傷懷的民本主義精神,成為後世“民胞物與”情結的先聲。曹操的詩就是典型,如《苦寒行》:“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在大雪紛飛的溪谷,行人稀少,卻有人擔著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飢腸。這一幕,讓詩人想起《詩經·東山》一詩,深深觸動哀傷。這是曹操於建安十一年(206)春,親征高幹途中寫成,詩中生動地描寫了冰天雪地的自然景象,流露了對民眾的同情。

與曹操的《苦寒行》一樣,王粲的《七哀詩》(其三)也是將邊地的苦寒雪景展現在詩中,“冰雪截肌膚,風飄無止期”借冰雪表達對人民的同情。蔡琰《悲憤詩》“處所多霜雪,胡風春夏起”,張衡《四愁詩》“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雰雰,側身北望涕沾巾”,曹植《朔風詩》“昔我初遷,朱華未晞,今我旋止,素雪雲飛”,張華《勞還師歌》“昔往冒隆暑,今來白雪霏”等,或讚歎徵人的為國犧牲,或表達對辛苦征戰計程車卒的感念之情。

近代以梁啟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則將這種憂民之憂上升為國家民族之憂、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他給自己的書齋取名為“飲冰室”,自稱“飲冰室主人”,文集編為《飲冰室合集》。“飲冰”一詞源於《莊子·人間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梁啟超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交煎,內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內熱”?唯有“飲冰”方能得解。正是一代代中華志士本著水竭不流、冰堅可蹈的毅勇,最終實現了“環球同此涼熱”。

託雪吟志的審美情趣

明代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說:“天文惟雪詩最多,花木惟梅詩最多。”當科學家在探尋“為什麼每一片雪花都不一樣”時,中國的文人雅士早就給出了答案:一樣的冰雪,不一樣的性格。

雪落在哪裡,冰凝在何處,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落在哪個詩人的心裡。

落在徵人心裡,它就是一樹梨花,那抹雪域亮色,就是將士的鬥志,冰涼的外表裡面乃是一腔火熱。落在關山的暴雪,“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岑參《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它就是漫天的家國豪情,戍邊苦寒怎能敵過家國情仇?熔鑄成詩人潔淨的心境赤誠的摯情。落在行人的腳下,便是樂音,“獨來獨往銀粟地,一行一步玉沙聲”(楊萬里《雪凍未解散策郡圃》),那踏雪的聲音比銀粟玉沙更能揮灑胸臆。落在歸人的頭上,便是期待,“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朱門似乎配不上這雪,只有農家的清寒與詩韻契合。落在酒杯裡,便是友情,“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這酒的溫度便是雪的溫度,友誼的慰藉亦是精神的慰藉。

文人雅士無不喜歡草木石竹、風花雪月的意趣。雪似人生,雪花的輕靈飄逸,消融詩人的閒適意趣。高駢“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對雪》),與吳澄“不知天上誰橫笛,吹落瓊花滿世間”(《立春日寓北方賦雪詩》)同工同調;陸游“欲極圖書樂,少須冰雪天”(《堂東小室深丈袤半之戲作》)、白居易“融雪煎香茗,調酥煮乳糜”(《晚起》),雪中讀書品茗,從容淡定;而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抒寫人生曠達質樸灑脫。

雪有性情,白雪的空明曼妙,能滋養詩的從容淡定和優雅情致。王維《觀獵》“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王安石“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動月黃昏”(《即事五首》),李清照“雪裡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漁家傲》),詩人品冰之美景,觀雪之靈性,增添了多少生活樂趣。

雪有心氣,冰雪無骨卻傲骨凌人,一近人身,便化為長空嘯歌,豪氣干雲萬千精神。詩仙李白挾龍泉裘馬輕狂,“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太白的雪怎一個大字了得,更難想象“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清平樂·畫堂晨起》),天馬行空意縱橫。

雪似精靈,劉禹錫《終南秋雪》:“南嶺見秋雪,千門生早寒。閒時駐馬望,高處捲簾看。霧散瓊枝出,日斜鉛粉殘。偏宜曲江上,倒影入清瀾。”山因有雪,才成就終南美名,沒有沉鬱蕭瑟之氣,秋雪的清曠底下充滿生機。黃庭堅“語言少味無阿堵,冰雪相看有此君”,雪成了相看兩不厭的君子。

對冰雪的審美,堪稱中華民族藝術審美精神的極致。“雪詩自唐人佳者已傳不可僂數”“詠雪詩至唐人,體式盡備,精微至極”(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喜冰雪之比德,哀冰雪之相思;樂冰雪之壯美,悲冰雪之艱苦;享冰雪之清雅,贊冰雪之聰慧,無不入詩入情。

雪可以靜,“殘雪凍邊城”(崔顥《遼西作》),“青海長雲暗雪山”(王昌齡《從軍行》(其四)),邊關的寥落冷寂變成立體的畫卷。“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幽靜的冰雪蘊含無限的生機。雪可以動,“雪淨胡天牧馬還”(高適《塞上聽吹笛》),“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己潔”(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四邊伐鼓雪海湧”“劍河風急雪片闊”(岑參《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冰雪有聲有色,可聽可視亦可樂。

雪可以禪,“道性欺冰雪,禪心笑綺羅”(魚玄機《酬李郢夏日釣魚回見示》),“道人宴坐無生滅,炯炯層胸照冰雪”(周權《冷泉亭》),“羨師方丈冰雪冷,蘭膏不動長明燈”(蘇軾《送淵師歸徑山》),雪助人於寂靜中禪悟,能打開蒙蔽的自性。雪可開智,使人冰雪聰明,杜甫“冰雪淨聰明,雷霆走精銳”(《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漢中判官》,人的心思若能被冰雪淨洗過便格外細膩而敏捷,雪真的能淨化人的心靈,滌洗世俗的塵埃。

雪更是美的象徵,雪膚佳人,自古便是對佳人最高的評價:“濟岱有佳人,肌膚若冰雪”(黃庭堅 《寄晁元中十首其一》)、“洛陽佳麗本神仙,冰雪顏容桃李年”(武元衡《代佳人贈張郎中》)、“不聞姑射上,千歲冰雪肌”(白居易《同微之贈別郭虛舟鍊師五十韻》)、“佳人冰雪姿,奕奕紫芝眉”(白玉蟾《月庭》)、“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周邦彥《少年遊》)。

冰雪還可以和蠟梅、飛鴻、大漠、蓬草等組成無數個複合意象,反映現實世界,體現詩人的精神世界。或以飛鴻配雪,或以雪為雁景,真是“逢人盡冰雪,遇景即神仙”。這也不難理解《紅樓夢》裡薛寶釵為何以冰雪為白海棠招魂:“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澡雪精神的人格追求

“澡雪精神”出自《莊子·知北遊》:“汝齊戒,疏瀹而心,澡雪而精神。”“澡雪”即以雪洗身,“精神”即清淨神志。雪色白質潔,晶瑩剔透,是純潔乾淨的象徵,以雪洗身可以清淨神志。中國傳統文化注重自我修身、講求人格追求。古代冰雪詩詞正傳承了樸質率真、清淨純潔、不失志節的寶貴精神。

自東晉葛洪在《抱朴子·漢過》中以“含霜履雪,義不苟合;據道推方,嶷然不群”喻一種卓爾不凡特立不群的高尚人格精神始,歷代詩詞便賦予了這一精神亮色。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就是一個典範,他以雪之潔喻高尚人格,以雪之寒喻人生磨難,兩者完美融合。《學劉公幹體詩五首其三》中以白雪自喻,毫無隱曲地寫出一種高潔獨立的精神品質。“胡風吹朔雪,千里度龍山”以傳說中的冰山龍山雪表達自己出身寒微,渴望躋身政壇,一展才華;“茲晨自為美,當避豔陽天”,將“豔陽天”作為冰山雪的對立物,傳達出絕不在名利場中玷汙自己的高潔無瑕。在《詠白雪詩》中鮑照借寫白雪之潔喻個人的品質:“白圭誠自白,不如雪光妍。工隨物動氣,能逐勢方圓。無妨玉顏媚,不奪素繒鮮。投心障苦節,隱跡避榮年。蘭焚石既斷,何用恃芳堅。”與鮑照借白雪與白圭做對比不同,謝朓在《秋竹曲》中則以雪之寒突出他物品質,抒寫詩人不畏壓迫、堅持自我的品質:“但能凌白雪,貞心蔭曲池”。

蘇軾冰雪詩中處處宣示自己澡雪精神:“巖崖已奇絕,冰雪更琱鎪”“念汝少多難,冰雪落綺紈”“使我冰雪腸,不受麴櫱醺”。陸游“絳帳先生見處別,少年立節如冰雪”“十年肺渴今夕平,皓然胸次堆冰雪”;文天祥“後來廣平腸,冰雪峙氣骨”;戴復古“我心有冰雪,不受暑氣侵”,裘萬頃“冰雪不侵塵不汙,可人惟有歲寒松”,段克己“老檜獨含冰雪操,春來悄沒人知道”,高潔之志、淡泊之趣盡在冰雪之中。

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篇進一步將澡雪精神作為詩文評論的標準之一:“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明代張岱給編選的詩文取名為《一卷冰雪文》,他明確宣示:“至於餘所選文,獨取冰雪”,“故知世間山川、雲物、水火、草木、色聲、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氣;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盡者,莫深於詩文。”“文之冰雪,在骨在神”,而詩“則筋節脈絡,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氣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則其詩必不佳”,由現實的冰雪抽象延伸到詩文這樣一種精神實體。冰雪之氣既是為人的圭臬,也是為文的標準。其《湖心亭看雪》描繪的西湖雪景儼然人格化的冰的蒼涼和雪的純淨,一如其《石匱書》雲:“世間肉汗易凍,而堅不如冰,無其潔也;瑩不如冰,無其明也;劌不如冰,無其剛也。而冰之為體,不受纖塵……”冰雪就成了一種清剛孤介、堅貞自守的人格典範,流露出的“生鮮之氣”便正是“冰雪之氣”:“人生無不藉此冰雪之氣以生”,“冰雪之在人,如魚之於水,龍之於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魚與龍不之覺耳。”(《冰雪文序》)要養育這種冰雪之氣,就是要做到“打鐵必須自身硬”,不斷“澡雪精神”,身淨了,心便靜了。

踏雪尋梅的生活態度

冰雪之日,原本是萬物將息、天地浩渺的季節,古人卻愛在這樣的天氣裡江雪垂釣,雪夜讀書,踏雪尋梅,傳達出的不僅是一種生活圖景,更是一種不顧嚴寒、無畏風霜的人生態度。

踏雪尋梅的典故早為國人所熟知。宋人孫光憲在《北夢瑣言》卷七記載:唐代鄭綮頗有詩名,作詩的靈感靠風雪來激發。有人問他:相國近有新詩否?他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明人則多指稱孟浩然,程羽文在《詩本事·詩思》記載:“孟浩然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背上。”于謙有詩《題孟浩然踏雪尋梅》:“滿頭風雪路欹斜,杖屨行尋賣酒家。萬里溪山同一色,不知何處是梅花。”張岱在《夜航船》中解釋“踏雪尋梅”:“孟浩然情懷曠達,常冒雪騎驢尋梅,曰:吾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背上。”

踏雪尋梅就成為文人雅士以雪為媒,激揚詩思的形象描述。張岱在《夜航船》中記載了兩則關於雪與人的小品:“欲仙去”與“嚼梅咽雪”。前者說,越人王冕,於大雪天赤腳登爐峰,四顧大呼:“天地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膽澄澈,便欲仙去!”後者則說,有個鐵腳道人,愛赤腳走在雪中,高興時大聲朗誦《南華經·秋水篇》,嚼梅花滿口,和雪咽之,曰:“吾欲塞香沁入心骨。”此情此景,和現代人見雪而喜的情形別無二致,唯一難得一見的是現代人在雪中赤腳而奔的情景。

踏雪尋梅,被古人文雅士視為人生之至境,峻潔高遠。詩人與其說是到雪地裡尋找靈感,不如說是深入到漫天飛雪的精神浩宇裡採風,擷取大自然的精氣和博大。以雪煮傲骨,顯人格之美。這樣,詩與人都冰清玉潔,傲岸高堅,浩然霸氣,優雅脫俗,賦予自我超然的精神力量。古人喜雪的例子還有很多。晉人王恭,於鵝毛大雪中身披鶴氅,涉雪而行,時人孟旭見之,讚歎道:“此真神仙中人也。”

柳宗元的名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寫的便是雪江獨釣,一股濃濃的禪意。天地皆白,河面碎冰上堆積著雪,一舟一人,什麼身不由己,什麼萬丈紅塵,都於冰雪中沉靜下來。因而也成就了北宋許道寧的《雪溪漁父圖》、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等傳世名畫。如果說雪江獨釣,釣的不是魚而是孤獨,那麼,雪夜讀書、雪山論古或雪堂對話,則傳達出心與心的交流。深諳文人情趣的清代張潮在《幽夢影》中說:“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雪與高士,在精神上便相通了。因此,《紅樓夢》裡那句“山中高士晶瑩雪”,便賦予了禪的意韻。雪,本是潔淨清幽的歸處,是萬千塵埃落定紅塵。雪一來,心便安。

“冰雪為伴守關山”的家國情懷

冰雪詩詞到了隋唐,呈現出最具特色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冰雪為伴守關山”的家國情懷。《全唐詩》收錄邊塞詩多達兩千餘首,其中數百位詩人都寫到邊關的雪。不僅有“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那令人心動的冰天雪地的西部邊塞奇景,激盪起詩人和讀者的熱血,更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那神奇浪漫的美麗幻景,詩人用春天的梨花比喻西北早來的白雪,這種壯美風格與為國建功的英雄氣概書寫出唐人的豪邁。

唐代邊塞詩構成一種以漢為唐、以雪為美的文化景觀,西域的沙漠、暴風、冰天、飛雪在詩人筆下淡化了荒涼與苦寒,代之以雄渾與壯美,彰顯出大唐欣欣向榮的景象與朝氣蓬勃的活力,凝聚著一種令人神往的時代精神。如果說盧思道名篇《從軍行》中尚有邊關的哀怨:“白雪初下天山外,浮雲直上五原間。關山萬里不可越,誰能坐對芳菲月?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從軍行,君行萬里出龍庭。單于渭橋今已拜,將軍何處覓功名?”入唐以後的詩作中則多了幾分自信自豪。如楊炯《從軍行》“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書寫兩軍交戰時大雪漫天,軍旗黯淡模糊,朔風呼嘯,夾雜著金鼓之聲,烘托出戰爭氣氛緊湊有力。王維《隴西行》中“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以關山雪景收止,更顯鎮定和自信。

高適筆下的冰雪有一股寒氣,“巖巒鳥不過,冰雪馬堪遲”“莫言關塞極,雲雪尚漫漫”,也有溫暖:“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岑參西域從軍六年,對冰雪的感情遠勝高適,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幾乎是天山雪的讚美詩。《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中“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邊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更是激揚的戰鼓,似乎因為有了冰雪,那些犧牲、血肉橫飛的場景,都讓人感覺不到到愁與悲,反而生出幾分壯烈與奮發之感。盧綸名詩:“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充滿畫面感。陳羽《從軍行》“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簡直就是一幀唯美的特寫。

邊塞詩人之外,不少大唐詩人也向往邊塞冰雪。如李白留下了不少名篇:“哀鳴沙塞寒,風雪迷河洲”(《贈崔郎中宗之》);“客居煙波寄湘吳,凌霜觸雪毛體枯”(《鳴雁行》);“洗兵條支海上波,放馬天山雪中草”(《戰城南》)。許多詩就是透過冰雪景象來寫戰場的惡劣,來達到張揚將士們不畏艱險、誓死拼殺的英勇豪氣。如王昌齡《從軍行》(其四)先寫雪山孤城,極寫邊關荒涼孤寂,敘寫將士們“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雄心壯志和萬丈豪情。盧汝弼《和李秀才邊庭四時怨》(其四),開篇濃墨重彩地敘寫“朔風吹雪透刀瘢,飲馬長城窟更寒”,將風雪刺骨的北地嚴寒形諸紙上,為將士同心毫不慌亂的戰鬥熱情作鋪墊。李頎“野營萬里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白居易“為問昭君月下聽,何如蘇武雪中聞”,武元衡“恩榮辭紫禁,冰雪渡黃河”,林寬“接影橫空背雪飛,聲聲寒出玉關遲”等,無不充滿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邊塞艱苦環境愈加激發詩人的豪情壯志。關山飛雪、烽火塞鴻,邊地雄奇瑰麗的自然風光背景下正是“冰雪為伴守關山”的家國情懷。而毛澤東“雪裡行軍情更迫”則是這一中華民族冰雪精神千年不衰的象徵。

“鐵馬冰河入夢來”的愛國精神

如果說“冰雪為伴守關山”是能夠親歷邊塞的唐人實現家國情懷的血性概括,那麼,“鐵馬冰河入夢來”則是渴望收復山河而不得的宋人夢魂裡澎湃著的一股愛國激情。

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的陸游身處兩宋交替的緊張局勢,一生志業就在收復舊山河。他和黃庭堅“在北思江山,如懷冰雪顏”一樣,“南望王師又一年”,留下了許多媲美大唐邊塞詩的愛國詩篇。其中以《書憤五首·其一》“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和《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最令人蕩氣迴腸。雖然詩人無法實現“王師北定中原日”的夢想,在荒涼孤村的夜晚,鐵馬冰河只能在夢中出現,空有一腔抱負而不能施展,但是眼看家國飄搖,山河破碎,病痛纏身的詩人,保家衛國之心至死不渝,焉能不令人敬佩?

與陸游同時的張孝祥,同樣出生於江南,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狀元及第,從政十餘載,力主抗金,寫下了許多與國事邊事緊密相關的愛國名詞,表現出南宋軍民“肝膽皆冰雪”的人格精神。《水調歌頭·和龐佑甫聞採石戰勝》,起首便是“雪洗虜塵靜”,《念奴嬌·過洞庭》更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冰雪詞:“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鑑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斗,永珍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肝膽皆冰雪”與“表裡俱澄澈”構成一副絕對,渴望山河澄清的壯志與被讒免官之後的心胸,傳達出一股昂揚向上的浩然氣勢。

南宋另一位愛國詞人辛棄疾一生志業也是“恢復”,同樣寄情冰雪。“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水調歌頭·和馬叔度遊月波樓》),這冰雪就是他滿滿的愛國情。至於他的《生查子》詞12首,有一半引雪入詩:“百花頭上開,冰雪寒中見”“高人千丈崖,千古儲冰雪”。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寫詩不多,然而,冰雪詩中依然是他抗敵報國的崇高志節:“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正氣歌》)正是這種不屈的精神激勵起無數中華兒女蹈冰厲雪。明末愛國將領于謙並非以詩人名世,但他的詩中竟然有多處表達了這種精神。如“齧雪吞氈瀚海頭,節旄落盡恨悠悠”(《蘇李泣別圖》)、“一團冰雪含奇質,萬里雲霄豁俊眸”(《詠白海東青》),中華民族不屈的冰雪奇質歷經千年冰雪的洗禮,隨著時代的發展,愈煥發出新的偉力,長津湖那一支“冰雕連”就是一塊無字的史詩巨碑。

見冰腸熱的憂民之情、浪漫奇詭的審美情趣、澡雪精神的人格追求、踏雪尋梅的生活態度、一片冰心的忠貞精神、英勇豪邁的家國情懷等構建起偉大的中華民族冰雪精神,鑄就了中華民族的脊樑。1945年11月14日重慶《新民報·晚刊》發表了一首《沁園春·雪》,詩一發表,迅即在大江南北引起轟動。它的作者就是一代偉人、一生鍾情漫天飛雪的毛澤東。這首原本作於1936年2月紅軍長征途中的傑作,時隔近十年選擇在這個時節發表,本身就大有深意。剛剛經歷過40多天的重慶談判,中華民族的命運迎來一個重大轉機,中國將走向何方,毛澤東充滿自信:“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人相信,經歷過冰雪洗禮之後,中華民族浸入骨血的冰雪精神更要看今朝。

(作者:劉緒義,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中共國家稅務總局黨校長沙校區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2-02-18

相關文章

積德行善 善舉善報

積德行善 善舉善報
[微型小說] 宋土豪富甲一方,其為人吝嗇貪財.大災之年,他囤集大量糧食,等待時機,以求暴利. 他移步街頭,想看看局勢,探探行情.忽然,迎面走來一群人,打頭的是窮秀才和官府小吏,倆人朝相面攤位走去. 宋 ...

流浪詩人〈4〉

流浪詩人〈4〉
<訪友> 開罈老酒理應當, 謝主情真好窖藏. 一晃久年難兩見, 舉杯奪愛醉他鄉. 陸游子新韻詩集〈100首排版〉

普28《長城》首日實寄封〈一〉

普28《長城》首日實寄封〈一〉
普28<長城>於1995.10.5發行,全套3枚,中國集郵總公司為此發行首日封,一套3枚. 此為手寫封.

民間故事:土財主酷愛占卜,越占卜命越差,高人:你被它們知道了

民間故事:土財主酷愛占卜,越占卜命越差,高人:你被它們知道了
漢中府的西鄉縣,有一個土財主叫龍翔天,龍家在祖父一輩立下戰功,被封任在此地百年有餘,家中資產豐厚.到龍翔天這一輩,三個兒子又聰明好學,龍翔天為此十分驕傲. 龍翔天認為自己能蒙受祖先福廕,一定是個不簡單 ...

放鷹人騙婚招數多年未變,帶女兒相親,騙財後跑路,為啥無人識破

放鷹人騙婚招數多年未變,帶女兒相親,騙財後跑路,為啥無人識破
村西頭有座橋,叫馬店橋,橋北頭有家飯館叫"好運來".老闆是趙莊人,叫趙磕巴.他帶著大兒子和老婆開飯店,掙了不少錢. 這一天,飯館來了兩女一男,看相貌打扮就知道是外地人. 三個人要了 ...

中國各大姓氏祖訓,你的祖訓是什麼?

中國各大姓氏祖訓,你的祖訓是什麼?
端蒙養.重家教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所以每一個姓氏都有屬於自己的祖訓,那是歷代祖先對子孫的教誨. 有的祖訓可成書,有的則只是短短的幾句話,但這都是一個家族傳承不可缺少的部分. 這些祖訓,從精 ...

劉姥姥的嘴太能說,林黛玉的死因,死期和結局,都在她的這段話裡

劉姥姥的嘴太能說,林黛玉的死因,死期和結局,都在她的這段話裡
趣侃紅樓143:茗玉小姐,劉姥姥胡謅伏黛玉,怡紅公子,傻哥哥尋蹤遇瘟神 劉姥姥被賈母留下後,在賈母跟前給眾人講故事.第一個"雪下抽柴"沒講完,竟然引來了榮府南院馬棚起火.還記得之前 ...

任善的故事
明朝萬曆年間,南陽府西北任家莊有一位任老漢,老兩口信佛,早晚焚香拜祭,一生積德行善.興許是好人有好報吧,老兩口晚年得子,高興得不得了,給兒子取名任善,巴望著兒子長大學老子,輩輩積福行善當好人. 任善十 ...

徐向前深秋回山西老家,姑姑見了心疼:這大官穿得不如老百姓暖和

徐向前深秋回山西老家,姑姑見了心疼:這大官穿得不如老百姓暖和
1937年8月,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名義上隸屬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麾下.為此,中央決定派周恩來.彭德懷到山西跟閻錫山談判,毛澤東主席特別指示時任129師副師長徐向前同行.臨行前 ...

馬學民|送女兒上清華

馬學民|送女兒上清華
[青未了]馬學民|送女兒上清華 文/馬學民 人世間最難以割捨的情感恐怕就是父母對兒女的牽掛了. 9月5日上午12點11分,火車的汽笛聲已經拉響,車輪在徐徐地滑動,眼看就要離開北京西站了. 1個小時前, ...

鄧劍英:玩轉字典,生涯成長的心理根基

鄧劍英:玩轉字典,生涯成長的心理根基
摘要:字典,工具書,只在人們不認識字或者不瞭解詞意時才被拿出來查詢.查字典,是學生從小學一年級就可以音序查字典,二年級會部首查字典,三年級基本都會查字典了,查字典是學生一項基本能力.語言文字,直接作用 ...

祖傳秘方(民間故事)
明洪武年間,揚州府有個叫白慶喜的商人,經營祖上傳下的 "十全藥膳粥莊". 白家的"十全藥膳粥"根據祖傳秘方熬製,清涼滋補,口味獨特,名聞大江南北. 可是,自打白 ...

志怪故事:無賴子雪夜欺辱貧家女,伏魔將軍顯聖怒懲盜靴賊

志怪故事:無賴子雪夜欺辱貧家女,伏魔將軍顯聖怒懲盜靴賊
西蜀的上庸(竹山縣)有姓賴的兄弟四人,靠著製作,販賣草鞋為生,日子過得還算安穩.只可惜父母福薄,早早地就撒手西歸,留下兄弟幾人相依為命.母親臨死的時候,一再囑咐做哥哥的要拉扯著弟弟過上好日子,遇到困難 ...

聊齋志異之六十一《崔猛》

聊齋志異之六十一《崔猛》
建昌世家子弟崔猛,字勿猛,自小性格剛毅.兒時在學堂讀書時,同學對他稍有冒犯,他便對人拳打腳踢.老師多次教訓和懲罰他,他都不知悔改.而他的字"勿猛"也是老師起的,希望他能夠不要莽撞行 ...

孔融為何被曹操所殺,其實是他自己作死,換成是我,也要殺他全家

孔融為何被曹操所殺,其實是他自己作死,換成是我,也要殺他全家
#歷史天窗#吳學華原創作品,拒絕轉載 #歷史#公元 208 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自任丞相.八月,曹操就殺了孔融.孔融是當時名揚天下的儒士,不僅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且身居高位,任將作大匠,相當於今 ...

一隻雞送掉的江山

一隻雞送掉的江山
世界是公平的,不信你看看,十有八九都是人旺了財不旺,財旺了人不旺.王員外四十五歲那年,喜得貴子,萬貫家財終於後繼有人了!王員外娶妻多年一直沒有個一男半女,後來在一個遊方道人的指點之下,天天給村口的一棵 ...

【光榮在黨50年,老黨員採訪錄】| 李泉——把部隊優良作風帶回家

【光榮在黨50年,老黨員採訪錄】| 李泉——把部隊優良作風帶回家
李泉--把部隊優良作風帶回家 李泉,男,黑豆峪村人,1940年出生,現年81歲,1965年11月18日加入中國共產黨. 李泉1955年小學畢業後就參加集體青年隊勞動:1958年經過體檢.政審後,便去河 ...

王氏三槐堂族譜世系圖

王氏三槐堂族譜世系圖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號,系琅琊王支脈,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人才輩出,世代賢良,宋代大文豪蘇軾親為三槐堂纂寫堂銘使三槐堂名氣大震.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l ...

人在做天在看,天地有輪迴,行善終有報,你付出一分,她報你十分
很早以前安慶府的桐城北十里,有一個張家莊,莊裡有個小夥子叫張三發,他生來命硬,剛剛呀呀學語,他的爹爹就被他剋死了, 屋漏偏遇連陰雨,行船又遭迎面風,十歲那年又剋死了娘.撇下了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生活.艱 ...

為人處世,少說這4種話,福氣會越來越好
北宋文學家蘇洵在<嘉祐集·太玄論>中寫道:言無有善惡也,苟有得乎吾心而言也,則其辭不索而獲. 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善惡,但是話是人說出來的,因此語言就容易帶著情緒,而這種情緒會傳遞到聽者的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