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雜誌發表了一篇有趣的薈萃分析,研究者分析了青少年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的關係。具體怎麼回事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運動改善認知
談到運動時你大腦的第一反應是什麼?“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相信隨著谷愛凌們的出現,這個看法已經不再是主流了。
先前研究已經證實體育鍛煉對兒童的認知功能、大腦結構和功能均有正面的影響。體育鍛煉可以改善胼胝體白質的完整性,胼胝體是大腦認知處理很重要的一個區域;體育鍛煉還可能導致額葉發生變化,額葉主要負責認知、注意力和資訊處理的執行過程。大腦的這些結構變化和認知功能的改善都和學業成績相關。
但運動並不是單純的體育鍛煉,運動被定義為以體力消耗、技能和/或手眼協調為活動重點,透過組織正式制定競賽要素和規則,可以單獨或作為團隊參與的活動,如籃球、滑雪等。最新的運動研究發現,運動對認知的改善優於單純的體育鍛煉(如跑步)。
運動型別不同對於認知的影響也不同。運動可以分為開放式技能(動態環境中進行,例如網球或籃球)和封閉式技能(環境穩定可預測,例如游泳或騎腳踏車)。開放式技能需要很高的認知能力,在運動中需要具備空間視覺能力、快速資訊處理能力、靈活地實現多工的能力和控制能力等。最近的兩項系統評價認為,開放式技能比封閉式技能可更有效地改善認知功能。
雖然運動有認知獲益,但是人們尚不明確運動與兒童/青少年學業成績之間的特定關聯,因此研究者對運動與學業成績之間關係進行了系統評價和薈萃分析。
薈萃分析:中等程度運動對提高兒童和青少年的學業成績最有利
研究者在 ERIC、PubMed、Psych Info、Scopus 和 Sport Discus 資料庫搜尋了截至 2020 年 3 月 23 日的相關研究,找到115 項符合條件的研究,共有 1 184 664例參與者。平均年齡範圍為9.1~17.7 歲。
薈萃分析結果
總體而言,運動對學業成績有少量的積極影響(d:0.26, 95%CI:0.09~0.42)。其中,中等劑量的運動(每週 1~2 小時)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d :0.20, 95% CI :-0.02 ~0.43),而低劑量和高劑量運動(每週 ≥3小時)對學業成績的影響可忽略不計(d:0.06,95%CI:-0.20~0.32;d:0.13,95%CI:-0.11~0.40)。
上學期間的運動與學業成績有輕到中度的正相關(d:0.36,95%CI:0.12~0.61),而課外的運動與學業成績有輕度的正相關(d:0.22,95%CI:-0.34~0.58)。
研究結論
透過以上結果,研究者得出的結論是中等劑量的和在學校參與的運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業成績。
為什麼高劑量的運動對於學業成績的影響不如中等劑量呢?
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運動和學業成績之間存在倒 U 形關聯(即過量運動導致身體疲勞可能引起認知和學習成績下降)。也可能是因為那些每週運動1~2小時的孩子仍然有時間娛樂、睡覺、做作業和學習,而花更多時間運動的孩子則沒有。或者是因為學業概念低的兒童願意花更多時間參加體育運動。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該薈萃分析只有19 項研究涉及了劑量反應關聯,而其中18 項研究具有很高的偏倚風險,因此未來需要更多關於運動劑量和學業成績之間的高質量研究。
為什麼在學校參與的運動對學習成績最有利呢?
因為在校期間的運動大多在課間進行,這可能會立即提高兒童的注意力,最終提高學習成績。
該研究的意義和不足
這是首個關於運動和兒童/青少年學業成績的薈萃分析,該結果提示中等劑量和在學校參與的運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成績。該研究結果的出現意義重大,這可能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既往教育者認為,如果想要提高學業成績,就應該在課堂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目前追求優秀學術成績的壓力之下,學生們花費在活動上的時間不斷地被壓縮。這個研究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觀點——適量的運動有助於提高學術成績,因此該研究影響的範圍不僅限於醫學界,也包括教育界。
但是該薈萃分析主要基於低質量的研究,研究結論證據強度不足以成為政策制定的依據。未來需要更大樣本量、設計更嚴謹的研究來彌補空缺。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鼓勵孩子在課間積極參加運動。運動給孩子的獲益不僅是在機體上的或學業上的,運動使人快樂,同時可以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健康、更快樂和自信的個體,就像谷愛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