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坦
體育大生意記者
在北京冬奧會正火熱進行,掀起了全民冰雪熱潮的時候,十天前毀掉了無數球迷春節心情的中國足球,再一次吸引了球迷們早已疲憊無比的注意力——“史上最嚴限薪令”或將出臺。
儘管具體內容仍待官方確認,但目前盛傳的訊息是,中國籍球員最高薪水將被限制在稅前300萬人民幣以下(稅後不到200萬元),外國籍球員的最高薪水則被限制在稅前200萬歐元(約合1440萬人民幣)以下。
2019年12月26日,足協首份“限薪令”出臺,規定中超聯賽俱樂部中國國籍球員在2019年11月20日之後簽訂的合同為新合同,稅前頂薪不超過1000萬人民幣。入選國家隊的中國籍球員,頂薪標準可上浮20%。外國籍球員在2020年1月1日之後簽訂的合同為新合同,新籤工資不得超過稅後300萬歐元(約合2160萬人民幣)。
2020年12月24日,中國足協再次推出“加強版限薪令”,將中國籍球員稅前頂薪由1000萬降到了500萬人民幣,且取消了國腳特殊優惠。外國籍球員的薪資由稅後最高300萬歐變為稅前300萬歐最高,且單賽季總收入不得超過稅前1000萬歐元(約合7220萬人民幣)。
第三次“限薪令”的相關訊息放出訊號,國內聯賽頂薪或進一步下降。輿論分析,政策出臺可能的考慮主要有兩點:首先是在中超上賽季幾乎全聯賽不同程度欠薪的情況下,限薪令的出臺能夠幫助投資人緩解投入壓力。其次,進一步限薪或能倒逼球員留洋,“提高中國足球的水平”。
而在民間,不少網友對足協或出臺進一步限薪令的訊息表達了支援的態度。支援限薪的主要理由是,國家隊比賽踢得如此之差,國腳收入卻比普通人高出很多,應該予以打擊。
此外,隨著中國女足勇奪亞洲盃冠軍,女足和男足的成績再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更多看客將怨氣撒在三級聯賽球員,乃至每個男足從業者身上。
國足慘敗助長限薪呼聲
時間倒回2月4日大年初一那天,在河內的美亭體育場,國足1-3慘敗給越南隊,送給了對手在世預賽12強賽的首勝的同時,也宣告了國足晉級卡達世界盃的最後一絲理論希望徹底破滅。
越南隊在大年初一晚上3-1完勝國足
這場失利的影響,除了賽場上的,還有全民心態上的。賽後,社媒上部分網友甚至開始盤點越南足球的發展歷程,希望“師從越南”,總結越南足球發展的經驗,來作為中國足球的參照。哪怕僅僅1-2年前,這都是難以想象的。
賽後,中國足球國家隊的官方微博評論區被球迷“攻陷”。然而事實是冰冷的。任何正常開展職業聯賽的國家,哪怕對比其他國家做得再爛,都有資格成為中國足球學習借鑑的標杆。
回到中國足球自身的發展,以15倍越南的人口基數、數倍于越南的國民人均收入,卻連續多年註冊球員數遠低於越南。比起這次輸給越南,或許此前連續贏下越南才更“不公平”,更不符合職業規律。
以諸多投資人的心血打造的中超聯賽,即使真金白銀對競技水平的提升再低效,也已經創造了本土史上最好的聯賽競技環境,並長期鍛鍊拔高了各俱樂部國腳、準國腳的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國足才能在過往的比賽中,屢次面對足球基礎遠強於我們的對手,卻頻繁取勝。
但國足對陣“弱旅”的屢屢取勝,也製造了另一問題,即足球頂層的成績拔高,反倒加劇了足球基層建設被持續忽視的現狀。如果慘敗早一些到來,或許中國足球就能早一些開始深刻的自省,並真的開始走上自下而上的長遠良性發展。
然而,目前來看,中國足球“動刀”,仍是首先從頂層開始。更嚴格的限薪令一旦出臺,也將進一步深刻影響中國職業足球生態。
用限薪拯救欠薪?
雖然推行新一輪限薪令可能的兩點原因看起來都不無道理,卻都經不起細究。
在中超大多數球隊都出現過欠薪的情況下,限薪雖然表面上減輕了球隊的資金壓力,但並不代表著不再出現欠薪的情況。按照國際足球慣例,欠薪3個月以上的球員可以直接恢復自由身,如今不少球隊的外援事實上已經具備隨時離開中超尋找下家的理論可能。
就連此前大家一直認為穩定的球隊,在連續兩年賽會制、聯賽支離破碎、中性名逼退投資人的情況下,也越來越多的暴露出困難。
《足球報》報道投資方並不缺錢的
上海申花也出現了欠薪情況
2月10日,《足球報》報道上海申花已欠薪數月。在綠地集團2021年財報全面向好的情況下,球隊出現欠薪,顯然並不能簡單歸咎於“房地產企業自己不行了”或者“疫情影響”——後者更站不住腳,因為身在全世界防疫最好的國家,中超卻成了所有主流國家中最蕭條的足球聯賽。
除了欠薪,還有越來越多的球隊面臨轉手甚至解散的風險。2月11日,有訊息稱中甲江西北大門將面臨解散。由於本身運營狀況一直不錯,且基本沒有出現欠薪,江西北大門投資人或萌生去意的訊息,令人唏噓。2月13日,又有訊息稱,江西北大門向球員發出了不用集訓的通知。
江西北大門俱樂部海報
在2021賽季,中超除了山東泰山、上海海港之外的球隊,幾乎全部出現不同程度的欠薪,有些已經及時補發解決,有些則至今未解決。按照中超聯賽的准入規則,出現欠薪的球隊本不應繼續被允許註冊新賽季的中超聯賽。但在“法不責眾”的顧慮下,禁止准入的處罰恐難落地。
出臺進一步限薪令的同時,各級別聯賽球員的合理合法收入,目前卻仍未得到有效保障——這不是對2022賽季的預言,而是2021賽季已經出現的情況。
在處理欠薪,幫助追繳薪水方面,足協也並非沒做過努力——因擔憂影響到國家隊的備戰,國家隊前主教練李鐵在武漢執教期間被拖欠的薪水,就由足協出面討回。但更多的球員被欠薪,並未得到管理層面的有效維權幫助。
而限薪能否助推球員留洋,也有待觀察。如果是助推球員前往東南亞等國的聯賽留洋,或許更有可能成為現實。若希望大批球員留洋歐洲,註定少不了自身硬實力的基礎。作為目前男足留洋歐洲的標杆人物,在中超曾拿到最佳射手的武磊,在西甲西班牙人雖然也有過絕平巴薩的閃光表現,但更多的時候扮演的是輪換球員的角色。
武磊是近些年中國球員留洋的代表人物
如今的中國男足職業青訓,主要由各俱樂部梯隊推動完成。在中超、中甲、中乙三級聯賽普遍面臨生存危機的情況下,大批梯隊被砍,青年球員無職業比賽可踢。缺乏了職業化的訓練和高水平的比賽,想要達到去歐洲留洋的水平,會更加困難。
或許我們也可以期待出現中國的“梅西亞斯”。米蘭邊鋒從送貨員到頂級聯賽球員的勵志經歷,令人欽佩與鼓舞。但無法忽視的前提是,梅西亞斯從業餘足球到職業足球頂端的每一步,都是在義大利完成的。在開始職業足球生涯之前,他已經生活在當地。
要前往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中國籍球員的非歐身份,會成為另一大阻礙。相比日韓球員本身具備更便捷的跨國旅行簽證便利,中國足球目前依然缺乏整體渠道的打通,而這一點並非單個俱樂部能輕鬆解決的。
無論如何,中超聯賽近期也迎來了好訊息:
新賽季的中超聯賽有望於4月底開打,於11月中旬結束。在經歷了兩年的賽會制之後,新賽季中超有望迴歸主客場賽制。
對於千瘡百孔的聯賽來說,重新擁抱主場和球迷,也能在艱難的環境下,為俱樂部和投資人吃下一顆定心丸。但中國足球的長遠發展,仍任重道遠。
注:本文所用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