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泉先生研究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令人欣慰。但他用現代 行星科學知識,解構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這種方法論是錯誤的。從客觀效果看,歪曲了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知識 ,抹殺易經,從而抹殺中國歷史 、中國文明 、中國文化、中國哲學 在世界歷史中的地位 ,把它矮化成同西方的現代天文學對等水平。
我國最晚在夏朝已經使用《天干地支曆法 》,直接證據是夏朝後期有帝王叫做孔甲、胤甲。
在商代安陽殷墟出土一塊牛肩胛骨上,完整地刻有 60甲子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最早始於公元前2697年,黃帝建國時,命大撓氏探察天地之氣機,探究五行(木火土金水),用於曆法。
《漢書·律歷制上》就記載了先朝的古六歷,即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
古六歷考古文物也有證實。1972年山東省臨沂市出土的銀雀山漢簡就詳細記載了顓頊歷。顓頊歷就是沿襲黃帝歷而來。黃帝歷是真實存在過的。這也是漢字有史書記載而來,從未中斷的原因。
我國學者主張恢復黃帝曆法,中國曆法應當從公元前2697年,黃帝建國時起始,一直到現在 。到了唐先生這裡 ,不但黃帝曆法不承認,連夏、商、週三代曆法也不承認了。
經過唐的研究,中國天文曆法,變成了這個樣子 :
“學界普遍認為, 夏、商、週三代處於觀象授時時期 ,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才進入曆法時代。”
“中國傳統曆法的編算體系在13世紀已經成型。”
在這裡,易經隻字不提 ,這樣的研究結論完全不能接受。
60甲子天文曆法,先進到什麼程度 ?至今無法超越 。天干地支用組合排列方法,描述60年的變化 現象和特徵 ,每60年一個輪迴 。這是太陽、 地球 、月亮運轉規律, 60年一個大的運轉週期 。用現代地理學分析、驗證,五千多年 誤差不到一天 。這樣的科學 ,我們古人在數千年前 早就掌握了 ,
唐泉研究中國古代曆法,依據是什麼標準 呢?用什麼做參照系來研究 呢? 西方話語 。
唐泉認為 ,行星運動理論通常是西方數理天文學中最核心的內容,而行星運動理論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所佔的篇幅很小。例如北宋《紀元歷》(1106年),其行星理論的篇幅,除去天文常數和助算表格,涉及五星計算的術文只有20節。唐老師習慣用西方“科學”橫掃一切。
十天干有沒有?還有伏義八卦 ,五行生剋,河圖洛書,陰陽圖,中醫的五運六氣,這些迷信的東西怎能是科學呢?唐老師知識體糸中,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同科學的天文曆法無關 。
中國對天文曆法探討 ,大約在萬餘年前中國就開始了 ,盤古開天地 、氣生萬物 ,女媧撿五色石補天 、女媧立四柱,這些中國哲學因素,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國九千年賈湖遺址文化證明,目甲乙,這類易經卦象契刻文字,已經出現。出土6500年前 河南濮陽四象形意墓,表明易經已經完全成熟。社會治理方面出現禮、樂制度,形成國家治理大典。我們自已閉著眼睛不承認,它不是天文曆法,跑到國外尋求科學 ,說中國天文曆法沒成熟 ,怎能讓國人接受 !
中國出現三皇五帝時期,以這種文化認同為標誌,伏羲遺址在全國各地出現十餘處,表明伏羲為首的三皇時期,是邦聯制國家 。以黃帝為首的五帝時期是聯邦制國家 。夏朝後,是大一統分封制國家 。
唐先生用“科學”解構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沒有錯,但那只是皮毛科學,世界三大曆法中,只有中國陰曆包含深刻易經思想,最能反映宇宙執行規律。唐先生的皮毛科學無法理解中國古代這種深刻的科學。
中國易經究竟是什麼樣的科學 ?從現代科學量子自旋談起。
1925年,由烏倫貝克與古茲密特提出了電子的自旋猜想,他倆認為電子並不是一個點電荷,而是電子應該具有“自旋”的屬性。
後來量子力學將電子自旋屬性推廣到整個微觀領域的粒子中去。所有的粒子量子一一電子,中微子,夸克,光子,費米子,玻色子,都不是我們想象的“點粒子”,而是能夠振盪自旋的。這種自旋 運動就是左旋 右旋 ,沿著相反的方向執行 。它能夠同時處於不同狀態 ,同時出現一種正轉和反轉的狀態 。
這種自旋,就是量子的吸引力和離心力。它的作用是量子同外界聯糸、交流、轉化的唯一渠道,是粒子生存、發展、做大做強的唯一生存之道。從中微子、夸克、 原子、 分子到星雲 、星系 、星球 ,從微觀世界到宏觀世界 ,整個宇宙的發展 ,靠的就是這種自旋生存之道,它包涵著宇宙變化的一切秘密。
這種自旋是有規律的 。最初規律同性排斥 、異性吸引 。我們把同性排斥、 異性吸引 視為粒子量子的智慧 ,視為粒子量子的“意識”。後來每演化一步 ,都會出現一個新的規律 , 宇宙經歷了中微子、夸克、中子質子、原子、分子,五種演化階段,最後出現五行相生相剋演化規律 。
量子的存在,並不是獨立運動 ,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量子自旋,產生於量子與量子之間的相互運動 ,由於量子本身同時發出引力和斥力 兩種自旋,甲粒子發出的吸引力吸引乙粒子的離心力;乙粒子發出的吸引力吸引甲粒子的離心力,這樣二者才能形成拉力,從而形成運動,誕生新物質。
量子的自旋規律,決定物質的誕生 發展 壯大。引力和斥力的相生相剋 ,就是宇宙智慧(意識)。這種存在分佈於所有宇宙,引力和斥力本身就是粒子 ,就是媒介子,引力和斥力小到無限 ,
易學研究的就是這種空中無處不在的、超距的、相生相剋的引力和斥力規律,真正的宇宙執行規律 。
易學研究同性排斥、 異性吸引 ,在引力和斥力之間的旋轉中產生的智慧(意識)規律 ,是看不見的推理的規律 。
天體自旋,早在伏羲時代就發現了。先天八卦圖有“天道左旋 ,地道右旋 ”,乾一兌二離三震四謂之左旋 ,巽五坎六艮七 坤八謂之右旋。 黃帝內經 “天自東向 西執行,地自西向東執行。”
在干支記年中,10干支不動 ,12地支不斷旋轉 ,陰乾配陰支,陽幹配陽支,得60甲子 。
在干支紀月中,12 地支不動,10天干不斷旋轉 ,陰乾配陰支,陽 幹配陽支 ,得60甲子 。
在干支紀日中 ,10天干不動 ,12地支不斷旋轉 ,陰乾配陰支,陽 幹配陽支,得60甲子 。
在干支記時中,12地支不動,10天干不斷旋轉 ,陰乾配陰支,陽幹 配陽支,得60甲子 。
這裡的不動, 並非真的不動 ,而是理論想象描述 。自旋是易經的核心理論,包含著深邃的奧秘。
一小時60分鐘 ,一分鐘 60秒 ,與60建制吻合 ,年干支x月干支X日干支x時干支:60×60×60×60 =12960000 ,這樣的機率中選擇其中的一項,這就是物質運動變化的執行 圖。
中國太極八卦自旋,充滿了極其複雜的生、化、克、害、三刑、四衝、五合規律這些都是後人總結歸納出來的 。宇宙真正的規律是無法用文字來表達 的,所有的表達都不全面的。
下面討論物質是怎麼誕生的。
熱,作為能量,宇宙大爆炸後,物質從熱中誕生出來,也就是有質量的物質是從能量中誕生出來的。
這樣,我們清楚的看到,熱,並不是當今這個宇宙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是上一個宇宙遺留過來的。熱,經過大爆炸,誕生了我們這個新宇宙的天體物質世界。這至少說明,宇宙已經經歷了兩個宇宙,一個是熱的宇宙,也就是能量的宇宙;一個是物質的宇宙,也就是電的新宇宙。
我們繼續追問,熱(能量)又是哪裡來的?也就是在熱宇宙之前,還有一個宇宙。這個宇宙提供了熱,才有了熱的宇宙。再往前追溯的,熱宇宙之前,還應該有幾種宇宙形態?這樣一直追問下去,直到尋找宇宙的源頭。
能量(熱)的聚集,成為奇點,爆炸後,演化出天體物質世界。能量(熱)宇宙→演化為物質(電)宇宙。
能量(熱)宇宙,之前是什麼宇宙?一定會經歷暗能量宇宙→演化暗物質宇宙。現代科學證據證明,沒有暗能量,解釋不了宇宙膨脹。沒有暗物質,解釋不了引力現象。大量科學證據證明,暗物質就是能量(熱),就是引力。在宇宙大爆炸(大膨脹)理論和塌縮理論中,均是由熱主導的。
繼續追問,暗能量哪裡來的?來自宇宙的本源:吸引力粒子和離心力粒子場。
我們終於找到了宇宙的本源。
宇宙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
(一),無中生有、有中生無場階段。“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中國《易經》、《道德經》、列子、莊子、都有精彩論述。王弼的本體論“以無為本"“貴無論”,黑格爾的小邏輯《有無論》,印度哲學的“空”,都有過深刻論述。印度哲學的核心概念是梵。梵是宇宙的總合。梵有本體的上梵和現象的下梵。梵的本體是空,空空空。這同中國哲學思想不謀而合。
無中生有、有中生無,並非無用之功,不斷否定肯定過程,不斷探尋階段,不斷積累階段,經過吸引、碰撞、湮滅、轉化,終於出現微弱的“能”。
(二),吸引力和離心力粒子場階段。吸引力和離心力脫離“空、無”階段後,出現粒子,粒子必須有載體。這個載體就是那個微弱的“能”,中國哲學叫做氣。
人類透過特殊的修煉手段,可以獲得“氣”,出現“功能”,功夫深者能夠把自己生命還原為這種“氣”。
氣,做為宇宙的一種形態,做為吸引力粒子和離心力粒子載體,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承認。如果不承認氣這種載體,道家、佛家的文化我們無法研究,無法破譯玄學。道家、佛家的舍力子,肉身不腐,虹化、羽化現象、頌經出現功夫現象,我們會永遠無法破譯。人類早期的巫術現象,中國中醫理論及實踐,中國的易經,氣功,超自然現象,靈魂鬼神現象,就會永遠成為人類的謎,成為宗教的最後庇護所,讓宗教續命。
承認宇宙這種氣是一個宇宙形態,就有了哲學理論支撐,就會研究氣及氣場,這不過都是自然現象而已,破除神秘、破除迷信,就會發現宇宙有記憶力場,有大資料判斷智慧,有宇宙自然與人類溝通的渠道,有同性排斥、異性吸引而誕生髮展出的一糸列規律。
(三),暗能量膨脹場階段。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載體,又演化為冷和熱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沒有暗能量無法解釋宇宙膨脹 。宇宙的不斷膨脹 ,表現為冷的擴張(離心力),冷(熱)主導宇宙擴張。
(四),暗物質塌縮場階段,表現為熱和冷的對立統一、相互轉化。沒有暗物質場,無法解釋宇宙引力作用的塌縮,宇宙的不斷塌縮 ,表現為熱的凝聚(吸引力),熱(冷)主導宇宙凝聚,形成奇點。
(五),電磁場階段,引力和斥力的載體是電。誕生的第一個中微子就是電子。 電(電子)是源頭,誕生一切物質。吸引力和離心力的載體表現為磁場 ,稱為引力和斥力。在電磁場階段,又經歷了中微子、夸克、中子質子、原子、分子五個階段。
引力和斥力的三種載體,氣→熱→電,是繼承發展關係,同時又是並存關係,共同參與主導宇宙運動。氣是基礎,源源不斷地給熱和電(電子)提供能量和質量。
費米子和玻色子這樣誕生:
吸引力粒子→吸引→離心力反粒子(異性吸引),經過碰撞,誕生費米子,也就是物質。
吸引力粒子→吸引→離心力粒子(同性排斥),經過碰撞,誕生反物質。
吸引力反粒子→吸引→離心力粒子,(異性吸引),經過碰撞,誕生玻色子。
吸引力粒子→吸引→離心力粒子(同性排斥),經過碰撞,誕生反玻色子。
科學與易學是對應的。木對應中微子,火對應夸克 ,土對應中子 質子,金對應 原子,水對應分子 。
量子的自旋運動,此時出現物質、反物質;玻色子、反玻色子。這就是量子自旋原理誕生物質規律 。
與易學對應的是太陽、少陽、太陰、少陰。
此時的陰陽,從吸引力粒子與離心力粒子演化為費米粒子與玻色子粒子 。
物質誕生中微子階段,對應的是木階段,甲為陽木,乙為陰木。陰陽變四象,中微子剛誕生, 就出現了中微子、 反中微子、玻色子、反玻色子四象。
陽木是費米子,為電子中微子、μ子中微子,τ子中微子,反電子中微子丶反μ子中微子、反τ子中微子。
陰木為玻色子,電子、μ子、τ子,正電子(反電子)、反μ子、反τ子。此為一行相生相剋。
中微子屬於物質與非物質之間一種存在,瀰漫整個宇宙,形成中微子場。費米子和玻色子此時分工尚不明顯。 電子,μ子,τ子作為玻色子只是有那麼一點點性質,作為輕子,有時仍然把它看作費米子。由於質量極其輕微,每100億個中微子,只有一個與物質發生反應,所以中微子無法形成重力場。在宇宙物質誕生中,中微子階段是一個過渡的存在。
夸克階段對應火,丙為陽火,乙為陰火。夸克是在中微子的基礎上演化出來的。夸克有了真正的質量,夸克才是物質構成的基本粒子。此時宇宙出現八種變化 ,
丙為陽火,是新的費米子。六個基本夸克是這樣誕生的:電子中微子粒子,與電子反粒子吸引,產生上夸克,下夸克。μ子中微子粒子,與μ子反粒子吸引,產生粲夸克,奇夸克。τ子中微子粒子,與τ子反粒子吸引,產生頂夸克,底夸克。
這些量子構成了建築宇宙大廈的基本質料。這期間易經稱為八卦。八卦實際上就是宇宙大廈的建築質料。為此選取八種事物代表,乾天一兌澤二離火三震雷四巽風五坎水六艮山七坤地八。
到了中子質子階段,出現16種變化 ,膠子、夸克禁閉,表現在化學方面,各種元素週期表已經出現。
到了原子階段,出現32種變化,表現在地球生物圈層面,出現各種生生滅滅的過程。
到了分子階段,出現64種變化,表現在人類社會及人的各種變化,極其複雜的相生相剋規律 。而這種規律運用到人類社會,經過人的主觀努力是可以改變的 ,或者是部分改變 ,
所有量子都存在著左右相反的自旋 ,中微子、夸克、中子 質子 、原子 、分子都有自旋,星雲 、星系、星球,都有自旋。整個天體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自旋 ,自旋就是場。自旋帶動物質運動變化。易學研究的就是太陽糸各種各樣的自旋規律 。
這些天道規律 ,天的秘籍 ,本來是沒有文字的 。河圖,洛書,陰陽圖,60甲子 ,64卦,這些框架模型本身就是宇宙規律 ,後人根據生活經驗積累不斷的猜測 、證明,才有了文字說明 。任何文字說明 ,都無法正確的表述這種天道的規律 ,只能大意猜測。但是它表現出來的規律 ,人類是可以認識的 ,由此而誕生的 矛盾的對立統一, 量變質變 ,否定之否定等大量哲學科學規律 都是它的表達 。
天干地支60甲子 五行相生相剋 64種變化 ,這些宇宙執行科學 ,就是陰曆曆法 陰曆曆法 絕不能喪失。如果喪失了,人類永遠無法找到宇宙執行真相 。由於人類對“氣”的不理解 ,對這些規律的不理解 ,因此道家才出現各種迷信 說法和活動,佛家有科學因素 ,其餘都是主觀猜測的迷信 ,至於神創論 那是幼兒智商 。我們有些人可以暫時不理解,但我們不能否定 易經陰曆曆法。唐教授用科學否定陰曆曆法 ,這是十分危險的 ,是對人類文化的摧殘和毀滅。唐泉 應當從易經同現代科學結合,研究大科學,才能真正找到宇宙規律 ,徹底破除迷信 。
(資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