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勝利之後,我國便開始準備有關建國大典的事宜,終於在1949年十月一日,我國的建國大典順利舉行,此次大典,向全世界人民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而一同傳出去的訊息還有偉人擔任我國偉人的訊息。這個訊息傳出去之後,有不少的信件從各個地方傳至北京,這些信件,不為別的,大都是寫信給偉人,希望偉人可以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為自己在當地或者是京中謀個一官半職。
這些個信件大都被偉人回絕了,但只有一封,偉人不僅沒有回絕,還在回信說寫上了幾句話,說早就替他安排好了,這個人不是別人,而是曾經多次幫助過偉人的王季範。
一、王季範寄信於偉人
偉人在職期間以身作則,從不利用自己的職務來為他人行方便,有記載說當時從各地寄來請求偉人為其辦事的信件總共有一百七十餘封,但這些信件都被偉人回絕了。
後來偉人收到了一封特殊的信件,這個信件上標註的寄件人是袁吉六,偉人看到這個名字後立刻將信開啟,只見上面寫著這樣一首詩,袁胡教學有何其,橫掃千軍筆一支,一字千金何處報,其妻老兵絕糧時。
袁吉六是偉人少年時的恩師,此次收到來信,偉人心中是五味雜陳,他知道,雖然這信的署名是袁吉六,但看字跡他一看便知道這是王季範所寫。
這詩想要表達的意思也十分明確,大概就是說,我袁胡教書的能力再高又有何用呢?雖然起筆能寫出橫掃千軍的氣勢,但是在當下老伴生病之時,卻沒有足夠的糧食來果腹,這聽起來多麼諷刺啊。
此時的袁吉六早已經逝世了,偉人沒想到王季範給他寫信竟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多年的朋友袁吉六的遺孀,看到詩的偉人十分感動,隨即便給湖南省長寫了一封長信交代此事,同時又寫了一封信回覆王季範,告訴王季範偉人已經安排好了。
而站在一旁的送信員卻看傻了,畢竟以往偉人對這些信件都是不聞不問的,全都採取回絕的方式,但是今天卻破天荒的回起信來,心中諸多疑慮,於是便問及偉人與這寄信之人的關係。
二、偉人同王季範關係
偉人說,這信上所寫之人袁吉六,本是他青年時期的恩師,在偉人早期的時候,經常幫助他,而如今已經去世,留下師母一人在這世上。而今年又有饑荒,如今師母一人生活,連吃的都很缺乏,而我早年經常受助於恩師與師母二人,如今師母有難我怎能不幫。
但這寫信之人並非袁吉六,而是偉人的表哥王季範,在早期偉人主持的驅張運動中,曾幫助偉人擺脫困境,可以說對我黨的革命事業也是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但即便是作為表哥,在得知自己當時是國家偉人後也沒有寫信給我讓我幫他謀個一官半職,而是想要讓我幫忙解決師母的問題,而且,王季範從來就沒求過偉人為他做什麼,這次是第一次求偉人,而且還不是為了自己的事。
這詩也寫的十分淺顯易懂,要知道,偉人的寫詩水平也很高的,而王季範並未將詩寫得晦澀難懂,而是採用十分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寫,結構有些類似於打油詩,可見王季範並未把偉人當外人。
而偉人寫信去解決此事,一來可以回報當年恩師的教育之恩,二來,又能以朋友與兄弟的身份來幫助他們解決當前面臨的困境,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個忙,偉人是肯定要幫的。
三、王季範身份
王季範與偉人之間的故事還要從辛亥革命後開始說起,當時的王季範看不得國家的積貧積弱局面,於是便決定去湖南師範大學教學,希望可以影響我國年青一代,經過幾年時間,王季範成為了湖南師範大學的教授。
而此時的偉人正是青年時期,當時父親認為書生是最無用的,於是在偉人十幾歲的時候便不再資助他上學了,但從小十分熱愛學習的偉人可不願就此結束自己的學習生涯。
於是他找到了自己的表哥,也就是王季範,並且在表哥王季範的資助下他得以順利考入湖南師範大學。王季範知道偉人是一個具有遠大抱負的人,認為他將來可成大器,並且在偉人後來從事革命活動的時候,王季範也經常以各種理由來幫助他。
尤其是在驅張運動中,偉人與他的同學周世釗一同寫成了驅張宣言,並且在偉人的主持下,連夜將這驅張宣言印了幾千份並且將其撒發出去。
但是在學校鬧出這麼大的動靜,學校的一些領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們這些鬧事的學生,在驅張宣言發出去沒多久,有關偉人與其他十幾個人的處分便下發了下來,而身為學校學監的王季範立刻去找人商量此事。
一來他認為這些學生是在是冤枉,二來也想要保住偉人,於是在找多位老師商量後,一同發起抗議,而學校那邊只好給偉人等人從輕處理。而此事發生後,學校內部的學生對王季範的態度一下子就轉變了,而偉人也將這份恩情銘記於心。
總結
革命的道路哪有一帆風順的,而像偉人這樣的偉大領袖所經歷的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如果年少的偉人沒有遇到像王季範這麼好的兄長,這麼明事理的恩師,或許就沒有現在人人所傳頌的偉人,或許新中國的革命道路會更加的艱難。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從來都不是單獨出現的,往往需要他人的幫襯才能夠完成自己的使命,偉人是這樣,王季範也是這樣,而偉人此次回信幫助解決自己師母的問題,不僅是自己對王季範當時對自己的照顧之恩,也是藉以謝達自己恩師袁吉六對自己的教育之恩。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於偉人而言,替人解決生計問題只是舉手之勞,但是對於遠在湖南的師母而言,是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