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看病託關係找熟人”、“小病小痛”不再去醫院、在偏遠地區透過網路看上北京大專家……近年來,網際網路醫療在擴大優質醫療資源延伸服務範圍,緩解群眾看病難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一些醫院利用網際網路擴充套件服務正越來越多地被患者所接受。
在網際網路醫療發展過程中,醫生始終是核心資源,其參與程度、服務質量影響到網際網路醫療的整體水平和患者體驗。那麼,網際網路醫療究竟為醫生帶來哪些價值?醫生參與網際網路醫療的動力是什麼?網際網路醫療進一步發展還有哪些難題待破解?近日,記者採訪了兩位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有著較豐富經驗的醫生,聽他們講述自身體會。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主任龔樹生:
樹立醫生個人品牌
讓患者看病從“認廟”到“認和尚”
2008年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原主任龔樹生開始接觸網際網路醫療。當時龔樹生在同仁醫院擔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副主任、人工耳蝸中心主任,他的手術患者中有80%—90%是來自外地,患者該複查時經常掛不到號,加上外地來京舟車勞頓,拖著拖著就不再來看了。“我最初入駐好大夫線上是為了方便和患者交流,希望能為患者做些事情。當時是抱著嘗試的態度,沒有想到堅持了13年,已經服務了2萬多名患者。”龔樹生說,網際網路醫療不僅方便了患者就醫,還能夠幫助醫生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自己感覺收穫很大,所以工作再忙也一直沒放下過。
對醫生而言,治療後得到患者的反饋、完成對患者的全程照護十分重要,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是一個高效的患者管理和服務工具。“2008年之前,我的門診量非常大,並且出門診時每一次都會延長一兩個小時為患者加號,但病人還是看不完,還有很多患者抱怨複診難。而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一下子為病人提供了另一種就醫方式,特別是幫助很多外地患者減少了異地就醫的成本,與此同時,可以把有限的專家號留給更多疑難雜症病人,有助於緩解 ‘看病難’。這在原來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是不能想象的。”龔樹生感慨地說,“可以說網際網路醫療真正打通了醫患溝通的渠道,在保持治療連續性方面能夠發揮很大作用”。
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在幫助醫生在提高業務水平的同時逐步提升個人影響力、樹立個人品牌。龔樹生一直鼓勵自己科室的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積極參與網際網路醫療。“醫生要對患者進行長期跟蹤、隨訪,積累臨床治療資料,這些寶貴的經驗對於自身的提高非常有幫助。”龔樹生介紹,同時,網際網路醫療使得醫患雙方更注重平等溝通和自主選擇,在網路上患者用腳投票,如果就醫體驗不好,會給醫生差評、會離你而去,這也促使醫生有志於成為一名“好大夫”的醫生,快速提高業務水平、改善服務態度。真正有實力的醫生會在網際網路上獲得患者的信賴、尊重,更快樹立自己的個人品牌。
“患者因為信賴,找到心目中的醫生,而醫生無論是出於維持自己品牌形象的角度,還是出於對患者信任的回報的角度,都會更樂意坦誠地和患者溝通。”龔樹生舉例說,曾有一位嚴重搏動性耳鳴的患者,透過好大夫線上找到自己。該患者患病18年,曾在幾十家醫院就診,僅檢查的膠片就有好幾公斤,可是治療毫無效果。“我此前也並沒接觸過這樣複雜的病案,經過和當時北京同仁醫院醫學影像中心主任王振常多番會診,判定該患者的耳鳴是由乙狀竇相關病變引起的,然而手術風險非常大,當時國內尚未有先例。患者的一句 ‘我相信您可以把我治好’,讓我敢‘放手一博’為患者實施手術。”
龔樹生還記得手術完成後查房時,患者夫婦一見到醫生就跪在了地上,哭著說:“醫生,我的耳鳴終於消失了……” “看到病人解除病痛那一刻給我們醫生帶來的喜悅是無法形容的。” 龔樹生回憶道,“這還要感謝網際網路,沒有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病人不會找到我。而由這位病例開始我和我的團隊也開國內先河開展了 ‘搏動性耳鳴’相關的一系列臨床和基礎研究,成為世界上“乙狀竇病變相關搏動性耳鳴”外科診治最多的臨床中心,也是全球在該領域發表文章最多的團隊。此後十餘年,每年臨床確診並且得到手術治療的患者上百例。”
隨著醫生個人品牌時代的到來,患者看病也從之前的“認廟”變為現在的“認廟也認和尚”。“以前患者們看病都側重於選擇綜合實力強的醫院,而現在患者會首先選綜合實力強的醫院再從中選擇口碑好的醫生。”龔樹生說,自己的經歷為例,2015年,他從同仁醫院調入北京友誼醫院擔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那時該科室全年門診量不到10萬,他曾經一度擔心患者太少,可是隨後發現,很多病人透過網際網路醫療平臺找到了他轉到友誼醫院進行治療,科室的手術量和門診量都實現了成倍增長,在全國同類科室中的排名從2015年的100名之外提高到現在的第10名。“我本人非常感謝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它幫助我們更好地連線患者群體,而不再侷限於醫院內。”龔樹生說,網際網路平臺正改變著線下的服務模式,最終將促進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的提高,形成一個醫生、患者和平臺多贏的格局。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劉玉和:
延伸醫生的服務半徑
為基層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與龔樹生一樣,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劉玉和早已是“不缺患者的醫生”, “觸網”的原因更多是為了藉助網際網路平臺的流量做好健康傳播。作為國家衛健委新生兒聽力篩查與診治專家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聽力學組副組長、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分會副主任委員,劉玉和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是做醫學科普。他認為,醫生的工作應該不僅僅是治病,而是要改變人們對健康和疾病的觀念。在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上透過發表科普文章、做直播義診、一對一解答問題等形式,把醫學相關知識傳遞給患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透過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還可以開展遠端培訓和會診,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醫療服務水平,為醫事服務欠發達地區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醫學科普做好,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劉玉和說,其實很多疾病是可以預防的,比如兒童聽力障礙很多可以透過早期篩查發現,甚至可以移步到出生前預防,然而很多人卻不瞭解。在臨床上經常能夠看到有不少患兒家長因為缺乏相關知識,沒有對聽力篩查引起重視,錯過了語言發育的黃金時期才帶孩子就醫,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在我看來,醫學科普要比治病更能幫助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所以我們一定要翻越 ‘圍牆’,讓醫學科普真正深入群眾。”
“儘管網際網路醫療會給醫生帶來一些收入,但收入不是醫生的主要考慮。醫生更看重的是服務效率的提升,事實上,越忙的醫生越需要提高效率。”劉玉和介紹,自己加入“好大夫線上”網際網路醫療平臺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幾乎每週都要做影片講座或直播,平時儘量利用碎片時間回覆線上問診。“所有科普和直播講座都是公益性的,網路問診設定的定價幾乎是同級別醫生最低,同時我還要儘可能去免費問診的問題集中挑選一些自己專業的問題回答 ,主要是希望儘快樹立口碑、贏得流量,推動科普工作的開展。”
在調入北京友誼醫院擔任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之前,劉玉和在北大第一醫院工作,作為當時科室內門診量最大的醫生,一年也只能看2600個左右病人。而在網際網路上的一次影片講座或直播,聽眾數量就可以達到幾千甚至超過一萬人。“很顯然,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做科普可以影響的受眾範圍比線下大得多。”劉玉和說,網際網路醫療在健康科普方面的先天優勢,讓醫生的價值發揮到更大。
健康科普是一項系統性、社會性的大工程。很多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都是來自網路平臺,但是部分平臺健康科普良莠不齊,這也迫使專業醫生去這些平臺佔領高地。劉玉和認為,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普人,醫生應有很好的理解力、表現力和傳播力,同時,要做嚴肅科普,做到遵從循證醫學,不釋出未經查證的科普不跨專業科普等。此外,還要一直探索改進服務。現在,劉玉和習慣用語音回覆患者諮詢,“有時候患者不喜歡醫生的文字回覆,認為這是冰冷的。我儘量發語音回覆,這樣讓患者感覺醫生和自己更接近。”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深入發展,網際網路醫院診療服務有著強勢的發展勢頭,但也面臨著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難。劉玉和認為,目前,很多大型醫院已經把越來越多的業務網際網路化,比如掛號、繳費等,還有很多醫院開設了網際網路醫院,但由於缺乏專業的運營團隊,在實際執行中還存在很多困難。“專業的事情還是需要專業的人去做,建議網際網路醫院的建設更多地依託第三方平臺,讓上級醫院把更多的時間精力集中在專業診療服務上。同時,國家應強化網際網路醫療的監管,必須要強調醫療質量和安全的要求線上與線下相同。此外,網際網路醫院還應進一步強化平臺功能,比如增加有效的醫療資訊共享實現電子影像資料互通互用,打通醫保支付環節減輕患者經濟負擔等。”(經濟日報記者 吳佳佳)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