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滅吳之戰 水到渠成天下統一
滅吳戰爭發動之前,晉武帝就讓羊祜坐鎮荊州,擔任晉吳邊境的最高統帥。
在此期間,羊祜一直實施懷柔、攻心之計。
羊祜的部隊路過吳國邊境,經常收割田裡的稻穀以充軍糧,但每次都要根據收割數量用絹償還;打獵的時候,羊祜約束部下,不許超越邊界線。如有禽獸先被吳國人所傷而後被晉兵獲得,他都送還對方。
羊祜每次和吳人交戰,羊祜都預先與對方商定交戰的時間,從不搞突然襲擊;有部下在邊界抓到吳軍兩位將領的孩子。羊祜知道後,馬上命令將孩子送回。羊祜這些做法,使吳人心悅誠服,十分尊重他,不稱呼他的名字,只稱羊公。
吳國統帥陸抗(陸遜之子),面對羊祜這種玩法,也是以同樣的方法回報。因為晉國以德感人,吳國以暴力對抗,吳國的人心就很容易傾向晉國。
問題是,晉軍統帥一直奉行以德服人,吳軍統帥也一直奉行以德服人,邊境上的晉人、吳人,變得越來越像一家人了。
吳國皇帝對此感覺非常不安,因為這樣發展下去,面對晉國的大舉侵略,吳國還怎麼組織動員大家抵抗呢?
我們知道,組織動員大家抵抗時,最容易煽動人心的話,就是如果我們不抵抗,侵略者會搶我們的財產、搶我們的妻女;如果我們不抵抗,我們就會變成亡國奴。
如果大家都覺得,自己讓吳國統治也罷,讓晉國統治也罷,自己的生存狀態,並沒有本質的區別,甚至還會變得更好,你還怎麼組織、動員、甚至煽動人們抵抗呢?
要知道,晉國的整體實力是吳國的數倍,而且晉國已佔據巴蜀,長江天險已失去了意義;在這種背景下,戰爭開始後,吳國又不能激發大家保家衛國的決心,這仗還怎麼打?
對此,陸抗回答說,雖然這樣發展下去,對吳國非常不利。問題是,如果我們不這樣以德對德,我們吳國人,難免會漸漸認為晉國代表正義,我們代表邪惡的,這樣發展下去更可怕。
其實呢,這就是陽謀,你知道對方的戰略意圖,卻偏偏無計可施。
相對各種陰謀詭計,陽謀常常才最可怕。
最經典的就是解放戰爭中,我軍的戰略戰術,從來不是什麼秘密。
相反,我們還會把自己的戰略戰術,印發各種冊子供全軍指戰員學習;當然了,類似的冊子,也會在敵軍指戰員中四處流傳。
問題是,功夫在詩外!光研究表面的東西,那是沒有用的。
晉武帝司馬炎統一天下情形,與後來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的形勢,驚人的一致。
隋文帝上臺前,宇文泰兼併了巴蜀、宇文邕兼併了關東。隋朝開國就對南朝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晉武帝上臺前,司馬昭就已滅亡了蜀國。晉朝開國就對東吳擁有壓倒性的優勢。
隋文帝上臺時,南北雙方的民族對立,已非常模糊了。
晉武帝上臺時,晉吳雙方的敵對情緒,也非常模糊了。
總的來說,大家都很難發自心底的,把對方當成邪魔外道。在這種背景下,本身意味著統一的時機越來越成熟了。在這種背景下,天下的統一,就只需要一場戰爭了;因為在這種背景下,一場戰爭的勝利,就可以席捲千里之外的地方。
伐吳的戰爭開始後,對戰爭的前景,存在兩種看法。
一種觀點,戰爭開始後,我們很容易會陷入戰爭的泥潭。換而言之,我們現在生活好好的,沒事打什麼仗啊?奪取吳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呢?
甚至在戰爭馬上就要大獲全盛之際,前線總指揮賈充,還勸晉武帝趕緊停止這場戰爭,因為我們馬上就要跌入戰爭的泥潭了!
但是這臉打的飛快,賈充的奏章剛剛傳到京城,伐吳的戰爭就全勝收場了。班師回朝後,賈充一副沒臉見人的樣子,因為作為前敵總指揮,竟然就這種判斷力,也未免太丟人了。
大軍統帥王渾也過高的估計這場戰爭的難度,所以他重創吳軍主力後,竟然靜等中央政府下達新的指令;卻不知道,吳國滅亡就在轉瞬之間。
另一種觀點,自然是速勝論,換而言之,晉國擁有輾壓性的優勢,而且吳國人對晉國也不是非常排斥。在這種背景下,滅個吳國,實在太容易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王浚率領一枝偏師,那是順流而下,直奔吳國都城而去,這樣孤軍深入的結果是什麼?竟然是一鼓作氣滅掉了吳國。
面對此情此景,王渾一時氣得直想率軍攻打王浚,因為你竟然敢搶我的頭功?
甚至而言,王渾還慫恿他的黨羽,勸晉武帝下令拘捕王浚。
大家指控王浚的主要罪名有什麼呢?
第一、滅吳的頭功,本來是屬於王渾的,王渾率軍大敗吳軍主力,吳國已如成熟的果實,馬上就要落地了。而王浚為了爭功,就擅自行動,這種行為本身就死罪。
第二、王浚說,吳國皇宮的金銀財寶,甚至美女宮娥,都被吳國人哄搶一空了,宮殿也被吳國人放火燒了。但是誰也知道,這一切就是王浚的軍隊所為。
其它罪名,就有些上綱上線了。最聳人聽聞的罪名是,王浚這樣急著殺入吳國都城,就是計劃劫持吳國皇帝割據江東。
王浚面對這種指控,那是氣的要死活。
因為什麼叫王渾率軍大敗吳軍主力,吳國就如成熟的果實,馬上要落地了。在我率軍直奔吳國都城時,前敵總指揮賈充還說,現在滅亡吳國的時機並不成熟,希望皇帝馬上停止這場戰爭。
關鍵是,竟然說我試圖謀反作亂,你們怎麼不說我一心強上老母豬呢?
我不敢說,沒有我,就不會平定吳國;但是沒有我,這場戰爭肯定會無限期的延長、甚至無限期的擱置。
他們之間誰是誰非呢?晉武帝並沒有過分深究。
在平吳戰爭中。賈充的錯誤很大,因為作為前敵總指揮,他在最關鍵的時候,竟然勸晉武帝要結束戰爭,甚至勸晉武帝殺掉平吳的總策劃張華。
但是,晉武帝並沒有追究賈充的錯誤。因為,晉武帝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功勞。
在平吳戰爭中,王渾的錯誤也很大,因為作為前敵統帥,他為了與王浚爭功,上竄下跳無所不用其極。
但是,晉武帝也沒有追究王渾的錯誤。因為,晉武帝更多的,是看到他的功勞。
這種氣度,真心說,並不是每個老大都具備的。
因為,忘記別人的功勞,忘記別人的好處,那是人的天性;記住別人的過失、記住別人壞處,同樣是人的天性。這個不用人教,也不用刻意培養,人就會這樣幹。
但是,記住別人的功勞與好處,忘記別人的過失與壞處,那可不是一般的難。所以,下屬幹好一百件事,常常都無法抵消幹錯一件事。因為在老大眼中,你幹好每一件事,就是你的本份,幹錯一件事,就是你欠收拾了!
在平吳戰爭中,王浚的錯誤其實也很大。因為戰爭勝利後,自覺功比天高,又感覺滿腹冤屈,常常忍不住把矛頭指向晉武帝,總而言之,皇帝你偏心了!有時候和晉武帝說得激動了,甚至都直接拂袖而去。這是什麼性質的事?
許多年以後,李靖一戰滅了突厥,讓唐太宗擁有了天可汗的稱號,卻被人按了許多或真或假的罪名,唐太宗雖然沒有因此拘捕李靖,卻也是對李靖各種責備,嚇得李靖只有一個勁磕頭認罪,甚至不敢再出主事了。
如果李靖當時就王浚那副德性,我估計十個腦袋,也不夠唐太宗砍的,因為你就是反天了!
從以上對比去看,大約可以證明兩件事。
第一、晉武帝是一個非常寬容溫和的政治家,所以他只看到大家的功勞,並沒有盯著大家的過失。
第二、這大約也可以看出來,當時的皇帝雖然高高在上,但是人們對皇權卻缺乏應有的敬畏。
滅蜀與滅吳的戰爭,有著許多非常相似的地方。
第一、都是以以輾壓性的實力,志在必得的滅掉敵國。
第二、整個戰爭的過程,都進行的非常迅速。滅蜀用三個多月時間;滅吳呢?用了四個多月時間。
第三、戰爭規模宏大,但是雙方的傷亡都不是很大。畢竟吳、蜀兩個國家的抵抗意志都很弱,而且蜀漢、吳國皇帝在敗局已定時,都選擇了交槍投降。
第四、率領偏師的將領,都是敢想敢幹,敢作敢當,加速了戰爭勝利的程序,更讓整場戰爭充滿了傳奇色彩。
鄧艾率領偏師翻山越嶺七百里深入成都平原,在魏軍主力到達前,就攻克了蜀國的都城,如此受了蜀國皇帝的投降。
王浚率領偏師長驅直入數千裡深入吳境,在晉軍主力到達前,就攻克了吳國都城,接受了吳國皇帝的投降。
如果說有什麼區別。那就是伐蜀的統帥鍾會、鄧艾都死於非命了;而伐吳的統帥王渾、王浚都身受重賞全身而退了。
吳國滅亡了。
吳國人是什麼心情呢?
歡迎大家關注下一節 天下一統 大家都是晉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