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課程,請在手機應用商店下載【虛空濟】APP,目前《論語》更新中~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同惡相黨,同愛相求,同美相妒。(原文)
“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接下來開始到了《素書》的結尾部分,每四個字為一組,而每一組詞都在告訴我們一種自然規律,讓我們認清事物發展的必然性,這是《素書》非常精華的地方,用詞很簡潔明瞭。但是又告訴我們所有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性,當我們瞭解了這些事物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性,我們是可以提前謀劃去規避一下事情的發生,同時,在發生了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也不必煩惱,因為他是必然發生的一種規律。
這個時候我們來看“同志相得”,只有共同志向的人,才可以互相得到。舉個例子,說我們合作做生意,需要有共同的志向,大家的追求是一樣的,這個時候才可以互相得到,也才可以共同地得到某種結果。
有的人的志向就是幫助更多的人,而有的人的志向只是想要養家餬口,僅此而已,我只是想賺更多的錢,這個時候兩個人雖然做著同樣的事情,但是卻不同志。兩個人互相也不會得到認可,支援和鼓勵,並且也不會得到多麼美好的結果,因為大家的志向不同,心念不同,思維方式不同,行為不同,這個時候必然產生很多的分歧,那我們又怎麼能互相得到呢?
生活當中交朋友同樣如此的道理,為什麼要志同道合呢?如果大家沒有共同的志向,因為只求不同,肯定會有很多地方是衝突的,我們也沒法互相得到。懂得這個道理無論是我們在生活當中,交朋友還是做事情,都要懂得一定找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如此方可得到。
否則,一定是會有很多的分歧,那產生分歧和衝突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是一種必然性,因為我們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共同的志向,怎麼能互相得到,不可能的。
“同仁相憂”,都同樣有仁德的人,憂慮的事情自然就是相同的。
《論語》講“君子憂道不憂貧,謀道不謀食”,君子憂慮的是道無法推行下去。
而小人呢,不懂修身的人我們稱為小人,而小人是謀食不謀道,憂食不憂道的,擔憂自己我生活不好,擔憂自己賺不到錢,擔憂自己人際關係不好,擔憂沒有人愛。
但是有仁德的君子不是這樣的,總是在擔心“是不是我做的事情太少了,是不是我在這件事情當中沒有貢獻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我沒有為道去做些什麼,是不是我沒有去行善積德。”所以憂慮的就不相同。
在一個團隊當中更是如此,如果大家沒有共同的志向,沒有共同的仁德之心,所以我們的力量無法放到一起,因為憂慮的事情不同,員工在憂慮怎麼能得到更多的錢,為什麼老闆不給我漲工資,而老闆憂慮的是,如何服務好更多的客戶,大家就是不同頻的狀態,所以力量自然就不能聚集道一起。
整個《素書》,我們一直在強調,他既有內修又有外用相結合,要以修身為本,當我們自己去修“道、德、仁、義、禮”,這個時候我們才能感召到同樣有這五者的人來到我們身邊,並且我們才有識人識能,我們才能識得什麼樣的人有仁德,什麼樣的人是有道義的,什麼樣的人是懂禮的,什麼樣的人能以和為貴,我們才能做到同志相得,同仁相憂。
我們的志向是一樣的,我們想要做共同的事情,我們有共同的理想,有共同的方向,我們才很容易溝通,你在說什麼對方聽得懂,我們大家都在修仁德,憂慮的事情都一樣。
一個修身(行)的踐行者,一個文化的踐行者,憂慮的都是他人怎麼不能接觸到聖賢文化,他人怎麼能不行善積德呢,當我們都是這樣的憂慮,是不是大家都在致力於做同樣的事情?
否則,我們感召來的人和我們識別來到我們身邊的人,他們只是在憂慮他們心中的私慾,很難產生力量,團隊就是不和諧的,大家不能眾志成城,那我們如何能得到一個好的結果呢?
所以說,《素書》這一個部分,告訴了我們很多事物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很多必然性,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要懂得從其中找到規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大家憂慮的事情擔心的事情不同,說明我們沒有同仁。我們把“仁”字再換掉,憂慮的事情不相同,說明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在某種價值觀上不能達到同頻,所以憂慮就不同。
“同惡相黨”
同樣是惡的事情,同樣是惡的人,這裡的惡分為兩種,一種是惡人,一種是惡事,同樣是惡的人就會相黨,結黨營私,有的人他的行事就是險惡的,這個時候碰到一樣險惡的人,就會結黨了。
我們再舉例子,同樣惡的事情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這個人平時他是不惡的,挺好、挺善良的,可是在遇到了某件事情或者當私慾起的時候,想做某一件惡事,他又遇到了也想做這件惡事的人,這就叫同惡,開始相黨,兩個人開始結當營私了。
“同愛相求”
有共同愛好的人,就開始互相探求,互相追求,去求那個果。我們舉例來說明,比如說愛畫畫的人和同樣愛好畫畫的人,兩個人就會相求,互相探討、互相學習、互相交流都叫求;同樣愛好喝酒的人,他也是互相求的,但是不同愛好的人,就無法相求了。
舉個例子,說一個愛好畫畫的人,一位朋友來到我們家裡,可是我們不愛畫畫,這個時候朋友就問我們“你們這裡哪裡有畫展?”,我們這個城市好像沒有畫展,不會沒有的,是因為我們沒有這樣的愛好,所以我們不關注。
再舉個例子,一個特別愛好寫字的朋友,或者特別愛好修身(行)的朋友,和不愛好寫字和修身的人去聊修身(行)的妙處,他是沒有感受的,這個時候就無法相求。
“同愛相求”,我們有了什麼樣的愛好,我們才能在那個領域去探求。虛空濟,我們在打造一個圈子,或者說我們在打造一個大家的共同體,比如超話,比如說我們打造虛空濟這樣一個同頻和共鳴的地方,大家在生活當中,做了一件善事,我可以來這裡分享。
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同頻的地方,比如我們生活當中做了一件善事,我們興高采烈地去和朋友講,他可能心裡還在想,你乾點正事得了,你不好好工作做什麼善事。
說我們今天學習到了修身(行)當中的體悟,我們特別的喜悅和興奮,可是我們和不同頻的人去講的時候,他會覺得這也叫什麼感受嗎?這也算什麼喜悅嗎?他是完全無感的。
可是你在大家打造共同的這個環境當中,不是這樣的,你說做了一件善事,大家都鼓勵和讚歎;你說你有了修身(行)上的體悟,大家都有感同身受,“真好,是這樣子的,我也是這種感覺。”或者是他雖然沒有那種感覺,可是你一說他就能聽得懂。
就像兩個同樣愛好畫畫的人,雖然他有可能沒有你的境界高,可是他說畫畫裡面的感悟和心得你一定聽得明白,可是你跟一個不同愛好的人是講不清楚的。
從這些規律當中,都可以及時地調整和規避,當我們和別人闡述的問題對方無感的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是沒有共同的志向和愛好,所以對方不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
這是事物的發展規律,那同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就懂了,要想找到一個相求和相得的人,我要找到一個有共同志向和愛好的人,大家就保持同頻了。
“同美相妒”
同樣美貌的人,同樣美麗的事情,同樣好看的一件東西,或者一個物件就會產生同美相妒。我們說事情和物件不好理解,我們說人吧,兩個同樣差不多美貌的人就會互相妒忌,
比如說一個人長的特別美,一個人長的特別醜,他們之間會不會產生嫉妒的?因為大家不一樣,我們再把這個美去掉,這個美是可以換成任何東西的,可以換成任何詞語,什麼意思呢?只要是差不多相同的人,相同的事情,都會產生妒忌。
舉個例子,通常生活當中我們容易妒忌身邊的人,為什麼?看得見夠得著,比如說,同樣是在公司,做著差不多的事情,這個時候我就會嫉妒別人,我們如果是一個公司的員工,是不會嫉妒總經理的,也不會嫉妒市場總監,營銷總監等等高職位的人,因為大家差的太多。
比如說我們生活的環境也是如此,我們如果生活在村裡,很嫉妒鄰里之間所發生的事情,因為大家差不多,可以夠得著,所以我們生活在村裡的人,是不會嫉妒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因為大家生活的環境不一樣,層次不一樣,身份不同,就不會產生嫉妒。
比如說和身邊的同學,很容易產生嫉妒,同樣是同學,出生的家世也差不多,我們的長相也差不多,為什麼她可以嫁得那麼好?而我不能,就開始生嫉妒了。如果對方的家世很好而我的家世不好,反而不會嫉妒,因為大家沒有那麼多的共同點,所以這就是同美相妒。
我們再舉個例子,有相同的功用的人,容易產生嫉妒,在一個團隊當中,有一個做事情認真嚴謹的人,那你同樣又來一個做事情認真嚴謹的人,他們兩個人的性格特點和能力差不多,這個時候你放在一起做事情很容易產生妒忌,我都已經能做這些事情了,為什麼又找一個這樣的人呢?是不是不信任我了?是不是開始想要把我換掉了?可以,他能做讓他做,那一個人做一半好了,這個時候你會發現兩個人會互相妒忌的,甚至會互相做一些小的動作。
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第一是要看清事物的發展規律,出現了這種妒忌首先要明白這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同時我們要懂得如何去規避的,這個才是有智慧人的表現。
有一個同樣這樣性格色彩和這樣能力的人,我們就儘量不找和他相同的,即使找了和他相同的,我們也安排去做不同的事情,這個時候就可以避免嫉妒的發生。
這一切都是要以修身為本,只有你不停地修身,你才能變得智慧和明達,你才能看清楚一切事物的發展規律,才能做到明察秋毫。
我們古人講聰明,何為聰明?聰以知遠,明以察微。我們的聰慧是可以知遠的,可以謀得很遠,思慮得很周全,我們的明又可以察每一件細小的事情,這個叫聰明。
我們才能懂得知人善用,“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否則我們看不清楚,又如何規避事情的發生?當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又如何能及時發現呢?所以我們要不停地去學習,不停地去修身(行),讓自己變得更有智慧,讓自己變得更明達。
這就是《素書》的妙處,不光給我們講了修身之道,整個《素書》更多的都是在講如何用?如何觀察事物的規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他都是規律,這個規律我們統稱為道。
當你看到人和人互相產生妒忌了,如果你是明達的,你就知道了,一定是某一共同點因為一件什麼事情,或者某一種心理變化,互相產生了妒忌,你及時察覺就可以及時解決和避免以後的事情發生,這個就是修身所帶來給我們的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