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建設”是個神秘的字眼,屬於國家機密,所有涉及軍工的所、廠等都沒有具體單位名稱,只有一個四位數字的簡稱,一個信箱號,被形象地稱為信箱單位。“三線建設”現在雖已解封,但對於今天的許多人來說,仍舊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名詞。
在江西省宜春市九龍廟省級森林公園中,沿著嶄新的柏油馬路前行,會看到道路兩旁散佈著一些紅磚青瓦的房屋,一棟棟不合時宜的樓房矗立在山谷裡面,隱藏在茂密的叢林之中。這是一家三線時期的軍工企業,軍工廠代號為“9446廠”,原宜春第一工程機械廠。
工廠始建於1964年,歷經五年建設,於1969年開始投入生產,主要生產高射機槍。從投入生產之後,工廠也是連續14個年都達到了國家定製的目標。工廠車間和樓房都是依山而建,車間遍佈在各個山溝裡,單從地形上就可以看出,當年選擇將這裡作為機槍的生產基地,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鼎盛時期,整個工廠有職工3000多年,加上家屬有近萬人在這個原始森林中生活。這條偏僻的山溝也因這座工廠而變得熱鬧非凡,一大早就是高音喇叭播放新聞和文娛節目,工人忙個不停。晚上生活區內更是燈火通明,電影院,燈光球場,俱樂部更是人頭攢動。
當時的工廠就是一座位於大山裡的軍工城,各種生活設施一應俱全,廠區、科研樓、生活區、大禮堂(電影院、戲院、舞臺)、醫院、學校和招待所等生產、生活的基礎設施應有盡有。職工的生活水平也是很高的,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全國各地的新鮮蔬菜、水果及生活用品工廠都會供應,許多市區裡買不到的東西,在這裡都能買到。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軍品訂單的減少,工廠也開始軍轉民,並於1987年搬出大山落戶宜春市區。如今,9466廠舊址建築靜靜矗立在茫茫森林之中。後來隨著當地的旅遊開發,工廠的部分建築被二次利用。但更多的建築則是廢棄,被藤蔓和野草覆蓋。
一排排紅色的磚房掩映在樹叢之後,房子的玻璃早已被風吹落,只剩下一個個空洞的框架滿目瘡痍,透過門框往裡探視,安全生產、求質求量的標語依稀可見,牆壁的黑板上還有沒擦去的字跡。一棟棟高大的樓房,任憑風吹雨淋,漫步其中,倍感淒涼。
當年轟隆隆機器響的廠房安靜了,當年的風華正茂的好人好馬漸漸老去、當年喧鬧的家屬區已經人去樓空。時光如梭,曾經屬於那個激情歲月的三線建設,已經離我們遠去,老一輩三線人流下的汗水、淚水也早已風乾在歷史的塵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