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改變溝通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
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決定了你的幸福指數。人是群居動物,活著就是活在人際關係當中,只有人際關係和諧,才會收穫快樂,取得成功,實現自我。
下面有四種溝通方式供你參考,祝你早日成為人生贏家,收穫穩穩的幸福。
體會和表達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她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然而,根據羅洛·梅的敘述,大多數人的感覺“像軍號聲那樣單調”。
婚姻當中,有時候妻子希望丈夫多關心自己,她們常常感到孤單,希望自己的先生能夠多體貼自己。可是他們開口就是,“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這句話很難提醒她的先生多留意她的願望,就這樣雙方的關係甚至會更加疏遠。
因為“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牆”,這句話表達的是她的看法而非感受。其實他只需要和丈夫說:“我覺得很孤單,我希望你能夠常常陪陪我。”
女兒瑪拉是個有禮貌的小女孩,對於別人的要求,她總是百依百順,她習慣於委屈自己來迎合別人。
我問她為什麼這樣做,她告訴我:“因為她不想讓任何人失望!”
我回答她,真誠待人比委曲求全更為可貴。如果讓別人感到不安,我們可以認真傾聽,但是無需責備自己。
有一天,我接到她學校校長的電話,他告訴我,他在學校和瑪拉說“校內不能穿牛仔褲”,瑪拉沒好氣地回答:“見鬼去吧,你”。我聽了之後覺得很高興,她終於能夠說出心裡話,當然,她還要學會尊重他人的需要,但是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請求幫助
我們越是將他人的不順從看作是對我們的排斥,我們所表達的願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一旦人們認為我們是在強迫他們,他們就會不太想滿足我們的願望。
我的小兒子布拉特沒有倒垃圾時,我就有指責他的想法,因為我們對家務活都進行了分工,他負責倒垃圾。可是,他很不主動。為了讓他去倒垃圾,每天我都會提醒他“這是你的任務”或“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任務”。
有一天我在他的日記裡面看到這樣一段話,原文如下:
“在印象中,如果我沒照你說的去做,你就不會尊重我。如果我知道你並不想使喚我,在你叫我時,我會樂於回應你。如果你高高在上,像個盛氣凌人的老闆,你將會發現,你一頭撞在了牆上。當你反反覆覆提醒我,你為我做的任何事情,你最好準備再次碰壁!你可以大聲抱怨,責罵我為什麼不去倒垃圾,即使你現在願意改變方式,我也需要點時間忘記那些不快。”
用全身心傾聽
以色列哲學家馬丁·布伯對傾聽作出了描述:“儘管有種種相似之處,生活的每時每刻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一張新的面孔,我們從未見過,也不可能再次見到。我們無法停留在過去,也無法預見我們的未來。我們需要不帶成見地感受變化。我們需要用全身心去傾聽。”
有一個老太太整天在病房裡喃喃自語“我不想活了,我不想活了”,護士們告訴老太太,她的病並不重,只要好好吃藥,病情就會好轉的,可是老太太聽不進去,就是不願意好好吃飯,服藥。
這個時候來了一位女士,女士問老太太“你的意思是你不想活下去了?”老太太看著這位女士很驚訝的樣子,表情也輕鬆了許多,她開始講,從來沒有人知道她是多麼地痛苦。
這位女士繼續表達她的理解。很快,她們就感受彼此的情誼,手挽手地坐在了一起。當天晚些的時候,老太太就開始吃飯,服藥了,情緒也明顯好轉了。
儘管護士們也一直在安慰老太太並且給出建議,但是隻有這位女士提供了老太太真正需要的東西——她需要有人能夠理解她深深的絕望。
表達感激
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不管你多努力工作,你都不會聽到一句好話,但只要你犯了一點小錯誤,馬上就會有人指責你。”
所以我們總是想做得更好,卻很少肯定已有的成績。很多人在評價自己的時候,想到的也是我們做得不太好的2%,而不是做得不錯的98%。
可是你知道嗎?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表達感激,都會讓人欣喜若狂。
在一個非暴力溝通的課程中,老師為了讓學員互相認識,就讓大家一起做了一個遊戲。每個人寫下一個問題,放在一個盒子裡,然後,輪流取出一個問題並大聲作答。
盧森堡博士寫的是:“別人對你做的什麼事表達感激,你會欣喜若狂嗎?”
有位女士抽到這個問題,並且回答了之後,便哭了起來,她是一個婦女救助站中心的管理人員,每個月她都要精心制定工作計劃,以便更多的人能夠得到幫助,但是她想不起來有任何人對她的工作表示感激,她總是在提出工作計劃的時候,聽到抱怨。所以當她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對感激的渴望讓她流下了眼淚。
人生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讓我們從學習這四種溝通方式開始吧。
我是至安,抵達安寧的意思,關於我,每天和你分享一點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