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島位於北马里亞納群島的南端,到中國大陸的最近距離是3000公里,該地的美軍基地群也被稱為“關島基地群”,是美國“第二島鏈”的核心,與日本本州島、小笠原群島、加羅林群島共同組成了一條針對中國的海上封鎖線。
在千禧年以後,由於解放軍戰略打擊力量的飛速提升,第一島鏈逐漸變得愈發脆弱,因此第二島鏈成為了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認為的對中國海上防線的核心。
比如說關島的安德森空軍基地是美軍部署過B-2隱身戰略轟炸機的所有基地中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一個。
距離中國大陸有3000公里距離,佔地面積82平方公里,該基地是整個西太平洋地區美軍部署的核心,美軍將其定義為“重要的前線後勤支援中心”,實際上是美軍在西太平洋上最主要的戰略支點。
但隨著解放軍在2010年之後戰略打擊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安德森空軍基地也遠不如以往那麼安全了。
首先是中國火箭軍基本擁有了在戰時短期內癱瘓第一島鏈美軍基地的能力,與此同時為解放軍帶來了護送本國戰略核潛艇前出外海的可能性。
安德森空軍基地實際上處於中國海軍的戰略核潛艇的威脅下,除此之外多個型號的東風彈道導彈以及轟-6K戰略轟炸機也具備對關島發動攻擊的能力。
這使得美軍不得不考慮退路。
因為如果不考慮相比中國大陸的距離,實際上第二島鏈相比第一島鏈更加脆弱,第一島鏈上的美軍基地功能完善且規模龐大,各大基地之間的距離也比較近。
特別是第一島鏈的核心臺灣島。目前仍然處於美國的政治影響下,該地的美軍遠端預警雷達儘管處於解放軍的直接火力覆蓋範圍內。
但在摧毀前能夠提供大量預警資訊,實際上是美軍第一島鏈的作戰力量在開戰前期儲存實力的重要依靠。
而第二島鏈儘管距離中國大陸更遠,足以過濾掉一些範圍不那麼大的火力投送手段,遭到戰略打擊的風險要低一些,但第二島鏈本身作為一個基地群而言非常脆弱,各個島嶼之間相距甚遠,且缺乏一個面積大且高度堅固的核心壁壘。
關島美軍基地在第二島鏈的戰略定位與臺灣島在第一島鏈的戰略定位相似但面積遠遠小於臺灣島,因此關島基地的抗打擊能力相對弱很多,考慮到各方面因素,在丟掉第一島鏈之後實際上第二島鏈的生存能力也很差。
形象一點的說法可以說是“有島、無鏈”,因為各個島嶼距離太遠了,駐紮在這些島嶼的戰術航空兵甚至無法有效地彼此支援,在戰時很容易被解放軍各個擊破遭受嚴重損失。
因此對於美軍而言,如果第一島鏈在戰爭初期迅速被突破,那麼第二島鏈也將無險可守,要發揮封鎖中國海軍進入大洋通路的可能性。
至少要在第一島鏈消耗掉解放軍相當一部分戰鬥力才可能在脆弱的第二島鏈依託地理上的跨度實現對解放軍進攻力量的對沖。
但現在很顯而易見的是:第一島鏈已經脆弱到美軍不認為能夠依託該地消耗解放軍戰力的地步,為此近年來美軍提出過一系列的軍事設想。
比如說長遠一點的,基於“第三島鏈”的設想強化與澳大利亞的軍事同盟,將澳洲作為未來的太平洋軍事部署核心。
但這是很遙遠的未來的事情,而且是“徹底的防守”,等於放棄了第一、第二島鏈的海權,而要挽回前方的劣勢就需要一些主動的措施。
最典型的一種設想就是“以進攻作為有效的防守手段”:依靠第一、第二島鏈現成的作戰力量與軍事設施支撐起一支能夠在中國近海1500公里範圍內與解放軍交戰、遲滯解放軍攻勢的海上游擊艦隊。
美軍的設想中,這支遊擊艦隊能夠獲得島鏈的陸基航空兵以及遊弋在中國大陸海岸線外1600公里距離上的美軍航母戰鬥群的支援,擁有大量的無人作戰裝備,包括“幽靈艦隊”在內的各種相對成本更低作戰效費比更高的武器裝備。
並且化整為零在中國近海範圍內與解放軍海空作戰力量交戰,還要能夠“避其鋒芒、挫其軟肋”像打游擊戰那樣消耗解放軍的作戰力量,從而遲滯解放軍的攻勢。
在原本只有1000多公里這個並不太大的戰場上與解放軍進行精細的消耗戰並透過這種方式保護島鏈的基地免於遭到解放軍的飽和式打擊。
這個設想其實是非常正確的,在不打破現有政治環境的情況下這幾乎是唯一的解法。
實際上相比起五角大樓以及白宮的一些“酒囊飯袋”,美軍在很多方面表現出了傑出的遠見,比如說在2010年美軍智庫發表的《海空一體戰作戰概念》報告中就提到:
在美國日漸江河日下的情況下一些美國盟國可能會排斥、甚至拒絕美國使用位於他們國境內的軍事基地發起軍事行動,為此美軍的未來對華戰爭計劃需要充分考慮這種可能性。
多年後的今天這種可能性已經非常明顯了,包括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有美軍基地的國家都表現出了對美國駐軍的排斥,在這種情況下其實美國的對華軍事鬥爭形勢並不樂觀。
另一方面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可能很多人沒有注意到:中國如此仰賴火箭軍的彈道導彈實現對美軍基地的直接威懾並以此建立軍事優勢,在這個過程中美國人在幹什麼,他們就沒有彈道導彈嗎?
時至今日美軍仍然沒有在中國周邊地區部署中程彈道導彈實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理論上講,儘管由於美軍的各個基地目標明顯且面積狹小,在這些基地部署的彈道導彈相對脆弱,美軍不可能在投入與中國火箭軍相似力量的情況下在戰略打擊力量交換的過程中佔到優勢。
但在這個過程中消耗掉解放軍相當一部分戰略打擊力量從而損害解放軍戰略進攻能力的可能性是很大,如此一來實際上也能抵消掉這方面的劣勢,大大地改善西太平美軍的生存能力。
但為什麼沒有這樣做呢?這就是很複雜的政治問題了。
前總統特朗普執政的時候倒是動起了這個心思,所有人都能看出來當時特朗普政府退出《中導條約》是衝著中國來的。
但後來拜登上臺之後倒是很清醒地意識到了這個風險:在外交上施加手段可能並不是很危險的行為,但如果說在中國周邊部署彈道導彈,這種行為與對中國宣戰並沒有太大區別。
禁止美軍在中國周邊部署這類進攻性武器裝備,這本質上是中美兩國舊有關係的基礎,本質上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一個級別的核心問題。
在美國精英們達成對中國宣戰的統一共識之前不可能做這種等同於“宣戰”的事情,當第一支裝備中程彈道導彈的美軍部隊從西海岸出發向著第一、第二島鏈前進的時候。
他們會意識到:解放軍會先他們一步解放臺灣並且將作戰力量部署到隨時能夠攻擊到第一島鏈主要基地群的位置上。
所以我們也完全可以認為:在和平時期解放軍擁有短期內的戰略打擊力量優勢,在這種優勢被美國摧毀之前戰爭很可能就會打響。
不過這倒很確切地指向了一點:就是現在中國對美國在近海的軍事優勢本身並不是完全意義上透過軍事準備獲得的,而是一個複雜的政治鬥爭的結果。
如果說在“宣戰”之前美軍不可能依靠對等地部署彈道導彈抵消這種劣勢,那麼他們在開戰後就一定會做這種事情,隨著西太平洋的主要軍事基地出現美軍的戰略炮兵,解放軍在這方面的優勢會被迅速抵消。
那種情況下的關島之戰會以一種怎樣的方式進行呢?火箭軍當然可以在一個小時內重創關島基地,但快速修復軍用機場是大國軍隊的基本技能,以安德森空軍基地為例。
該基地擁有兩條長度3500米,寬度61米的大型跑道,且擁有所有美軍基地中第二大的物資儲備庫,火箭軍一個波次的壓制只能確保安德森空軍基地癱瘓一兩天的時間,彈道導彈是很昂貴的技術裝備,不可能說每天都像放炮仗一樣丟過去。
考慮到關島畢竟距離中國大陸還是有3000公里的距離,最終解放軍登島、奪島徹底摧毀關島基地的戰役開始的時候距離戰爭開始至少已經過去了至少一兩個月。
這個時候的關島基地周邊必然有美海軍的水面決戰艦隊重兵把持,並且周邊已經出現了複數的美軍戰略炮兵。
所以實際上攻克關島的難度要比一般所認為的難很多。
實際上在我看來,目前解放軍還不具備攻克關島的能力,往那邊丟點導彈限制基地運作與軍事排程當然可以做到。
但佔領一個距離中國大陸三千公里的島嶼並不是一件容易事情,特別是對於現在這個戰略打擊力量本身就不是特別紮實、手段單一且缺乏低成本持續打擊手段的解放軍而言並不容易。
更何況美軍不是傻子,在解放軍攻勢勢如破竹的初期,他們不可能將寶貴的決戰艦隊放在近海和我們死磕。
美軍現在的作戰理念就是:不值錢的東西隨便送,但是艦隊航母這種高價值軍事資產不會輕易進入解放軍的高殺傷區,他們只可能會在遠離中國大陸的遠海與我們決戰。
又因為關島特別重要的戰略位置,美軍必然會重兵把守,實際上在關島的戰役其重要性將不亞於中途島戰役對太平洋戰爭的重要性。
這是一場決戰!在21世紀的今天各種軍用衛星數量龐大功能先進的情況下不存在任何“珍珠港事件”那樣的奇襲,大規模的軍事排程一定會招來對方以同等規模的軍事排程作為回應的結果。
因此,那支未來受命攻克關島的解放軍混成艦隊需要面對的對手是極其強大的。
如果說美海空軍將70%的作戰力量放在西太平洋,那麼我們至少可以認為美軍會在該地投入50%的作戰兵力,包括至少6艘航母、4艘兩棲攻擊艦在內的龐大海軍機動航空兵。
配合數量100艘左右的驅逐艦、巡洋艦,以及30-40艘攻擊核潛艇、1000架軍用飛機。
要打贏這樣一支龐大的艦隊,現在的解放軍做得到嗎?肯定是做不到的!
要明白一點:區域拒止體系本身是一種“防禦戰”的思想,不是進攻的,只能說基本確保了美軍無法在中國近海造成什麼大威脅,但要走出國門,走進太平洋,我們還差得很遠。
“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孫子兵法·謀攻篇》
部分地癱瘓美軍基地、打亂美軍兵力集結、破壞美軍投入兵力組織大型攻勢的能力,確保美軍無法在中國近海組織起大規模的海空進攻。
這是現在解放軍能力範圍內能做到的事情,也是我們確保臺灣島上的“臺獨”無法幹成大事,確保我們有能力解放臺灣的基礎。
但最終要突破摧毀島鏈,這並不是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這些打擊武器能夠做到的事情,最終還是需要挨個登島佔領這些島嶼,而實現這個目標的難度是對應了“五則攻之”。
現在呢我們只是做到了“倍則分之”的程度,而擊敗美海軍的制海權優勢徹底地顛覆西太平洋的海權對應的難度就是“十則圍之”。
當然了現在的解放軍在開戰後出動大型艦隊發動攻擊,將關島基地的主要基礎設施基本摧毀,將這個基地癱瘓半年至一年的能力還是有的,但時間過去之後還是沒有其他變化。
也就無法徹底地摧毀島鏈,而在外海透過這種對軍事基地的打擊引誘美海軍艦隊與之進行消耗戰,那就是另一個範疇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