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歡看書,可惜不會選擇好書,結果看了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書,反而害了自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現在大家很痴迷於求新求變,以為書上這些亂七八糟的觀念才是新的,從而相信這些觀念,因此貽誤了很多人。
很多老師很會教書,也有愛心,但是他們只會講故事和教知識,不懂得什麼叫道理。而我們瞭解歷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從歷史故事和史實中吸取經驗,歸納出我們所需要的道理,用來解決人類當今與未來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學生看起來學富五車,但有時候又完全沒有常識,這是現代人非常可悲的地方,也是現代教育需要反思的地方。
諸葛亮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有智慧。他的智慧體現在哪裡呢?第一,他不像一般人那樣讀書。一般人為考試而讀書,讀得很仔細很熟練。但是我們發現考試考得越好的人進入社會就越沒有什麼貢獻,因為他讀了太多的答案,進入社會之後卻發現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書上的答案不一樣,這樣做不行,那樣做也不行,怎麼做都不行,因此什麼都做不了。諸葛亮曾說過自己讀書只是“獨觀大略”,即大事上看一看。但那不是馬虎嗎?當然不是,他是抓住要點,抓住重點,然後權衡利弊去隨機應變。
很多人看過《三國演義》,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三國演義》,可以說,《三國演義》對中國人的影響可能遠遠超過了《論語》。也許有人會說,“不會啊,像我就沒有看過《三國演義》”。我倒勸各位,把它當作你個人的秘密,不要說出來,因為說出來就表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要讀什麼書。
從隋唐開始,《論語》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教材,被歷代統治者當作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穩定社會的工具,而大部分讀書人也只是拿《論語》來應付考試,並不懂得其中的道理,這是非常可悲的。而不看《三國演義》,我們對世道人心就會很陌生。我沒有講人情世故,講的是世道人心,這是因為世道人心是最珍貴的中華文化,可惜從秦漢以後就逐漸不見了。所以說,我們已經陷入一種十分尷尬的境地——我們一直是一個非常重視道德教化的民族,但是,今天的中國,大家幾乎都在抱怨,人心不古,道德淪喪,世風日下。特別是宋明理學的興起,使很有彈性、很靈活的智慧整個僵化了。人不能不理性,但是過分理性,就完全沒有了人情味。
人如果沒有人情味,那還算人嗎?像這些話現在很多人都不敢講,這是很大的遺憾。三國聽來聽去,好像只有三個國家,其實有四個國家。一個是大家都知道的,曹魏,另一個叫蜀漢,劉備始終把復興漢室作為自己的使命,是什麼道理?是因為諸葛亮的緣故。還有一個是東吳。最後一個國家是西晉。曹操與劉備、孫權,這三個人,用現在的話來說,曹操是革新派,曹操之所以留下那麼壞的名聲,是因為他太重視創新;劉備是保皇黨,他太保守了;孫權與其說是國王,還不如說是今天的技術官僚。三國中,真正成正統的、有使命感的只有諸葛亮。
朝代更替只是一種歷史現象,那不是我們最主要的歷史精神,我們最主要的歷史精神是中華民族始終堅守的聖賢之道,這是我們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精髓。諸葛亮和漢獻帝同年生、同年死,這是歷史上的一個巧合,但也產生了諸多聯絡:漢獻帝在皇宮裡面一籌莫展,希望外面的忠義之士趕快來解救他;諸葛亮歷盡千辛萬苦地想要匡復漢室,但是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
從某種意義上說,諸葛亮是個失敗的人。但是憑良心講,在《三國演義》所有的人物裡面,我們最敬佩的人就是他。我附帶要說,我最喜歡的人是誰?是張飛。因為大部分人都跟張飛一樣,怎麼會不喜歡他呢?《三國演義》不是歷史,也不是故事,它是把中國的世道人心完整地呈現出來,這才是它的最高價值。
東漢末年為什麼會那麼亂?兩種人作亂。一個是外戚。外戚是誰?就是皇帝母親的親戚。因為那時候皇帝的年紀還很小,什麼都不懂,母親就在後面垂簾聽政,可是母親也不懂啊,於是就把她的親戚找來。皇帝長大後就覺得不對,我這個皇帝是假的,實權在母親和外戚手中,這怎麼得了?他就想找人來對抗母親和外戚。找誰呢?他敢找丞相嗎?丞相也是母親和外戚任命的,如果和他們合不來,早就被換掉了,找來找去,只有一種人可以倚靠,那就是太監,即宦官。所以宦官跟外戚之間的鬥爭是必然的。因為皇帝別無選擇。當皇帝別無選擇的時候,他只能走上這條唯一的道路。因此,各位可以明白了,東漢末年的幾個皇帝年齡都很小,外戚和宦官輪流操縱朝政,皇帝形同虛設,政治腐敗,經濟崩潰。所以說,歷史不是偶然的,是必然的。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見微知著。有些領導在做決策之前,一般會要求資料準確,資訊充足,殊不知,此時這些資訊已經毫無用處了,因為等你把所有的資訊都蒐集齊備,已是時過境遷,這些資訊都已過時了。一個領導者,一定要能根據少量的資訊做出正確的判斷,否則就跟不上形勢的變化。
所以,一個人懂得多少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用所學的知識分析千變萬化的社會問題,從而做出一個合理的決策,這才叫智慧。現在的人很重視知識經濟,我倒希望大家去想一想,什麼叫知識經濟。知識經濟,通俗地說就是我一知半解,但是總比你不懂要強,所以我就把一知半解的知識包裝成新的知識來騙錢。這次的金融風暴就暴露了知識經濟的一個弊端,一知半解的人把自己包裝成專家,然後去騙那些不懂的人,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可是長期以來,我們一直認為這是正確的。
諸葛亮的領悟力很強,我在這裡說一下,一個記憶力很強的人,他最好去做西方人,因為西方人需要背誦很多條條框框,然後根據這些條條框框去做事情。只有領悟力強的人,才有資格做我們東方人,因為東方所有的知識都是靠領悟習得的,你悟性不強就想懂得中國人的事情,我看這非常難,所以現在我們多半學習西方的文化,這使我們領悟力越來越弱,這不是個好現象。
諸葛亮去世了以後,大家對他的評價怎麼樣?很高。一個人活著的時候別人怎麼評價,其實並不重要。因為只有死後,人們才知道他生前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一個人死前了不起,死後被罵得一塌糊塗,那就表示他所做的都是錯的。
“七擒孟獲”寫得非常熱鬧,讓我們覺得諸葛亮好像是個半仙,實際上諸葛亮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只不過他是個通才,天文、地理、人文、歷史等各種知識,他都融會貫通了。我想作為一個政治人物,你要為人民群眾服務,不一定要有什麼專長,就好像我常說總經理不一定要有專長一樣,一個總經理最好跟所有經理說,你們有專長,所以當經理,我沒有專長所以當總經理,對不對?總經理,英文叫作“general manager”,這個“general”就是一般、普普通通的意思。總經理應該是個通才,而不是專才,否則他就會帶有很強的傾向性,很容易偏激。而幹部應該是能兼顧各方面的“專”,而不是單一的“專”,否則幾個人都偏到某一方面去,忽視其他方面,也等於為自己設定一個陷阱。如果領導和幹部都是“專家”,那麼這個團隊是不周全的,就像一個不完整的人,很難健康發展。一個正常的團隊,要能面面俱到,你不能指望領導做到這一點,他也不可能做到,而是要有一個由各種專家組成的完備的團隊,他們可以從各自專業的角度提供科學的建議。
領導要儘量把自己變成通才,千萬不要總強調自己的專長,可以說,領導只要有專長,就會有偏見,這是很麻煩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只要做久了,就會有職業病。一個搞財務出身的總經理,經常會陷入財務危機,因為他做什麼都要先考慮財務,而財務應該是財務經理負責的,不應該是總經理考慮的事情。
現在的人根本不懂得這個道理,認為自己財務幹得這麼好,就可以當總經理,然後害死一大片人。諸葛亮則不同,他是個政治家、軍事家,事實上他也是個文學家,更準確地說,他是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的通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