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莊子的“聽之以氣”

在《人間世》篇解釋“心齋”時,莊子有“三聽”之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在此,莊子提出了認識世界的三種方式。“三聽”之中,若假以笛卡爾以來的主客二分或物質精神二元,將“聽之以耳”“聽之以心”作感性和理性之分,倒也是不難理解的。但問題在於,“聽之以氣”實非感性理性二分之所能範圍,又作何解呢?現當代以來,一些學者在百餘年西學影響之下,普遍視感性理性二分為當然,對“聽之以氣”這一類悟性認識則頗為生疏,而這恰是中國固有傳統中極具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

我們認為,莊子“聽之以氣”之所以值得重視,不僅僅在於這是莊子氣論思想的一個核心命題,反映了先秦諸子之學在認識論上達到的一個高度,同時,這也是上古政教一體傳統的遺存,是戰國以降以氣學為中心的感應思想興起的時代表徵。

古人重“聽”。在目前所見的早期文獻中,“聽”與“聖”“聲”“氣”“樂”之間有著密切關聯。譬如馬王堆帛書有“聽者,聖之藏於耳也”“聖者,聲也”(《五行篇》《德聖篇》)的說法,參之漢人的相關論述,如《白虎通義》《風俗通義》等,亦可印證,皆強調聖人聞聲知情、條暢萬物、通於天地。所以郭沫若先生認為,古代的“聽”“聲”“聖”為同一字(《卜辭通纂·畋遊》)。究其根源,“聽”之所以理解為“聖”“聲”,是建立在春秋以來氣化宇宙觀的基礎上,這是三代以來重要的思想傳統。

在上古樂官制度中,“聽風知政”的傳統一以貫之。從《國語》的相關記載可知,作為神人中介的盲瞽樂官,其重要職責就是省風、辨音、知氣,也即察節氣、協農事、成萬物。在古人“聽風知政”的政教邏輯中,“聽”之要義,在於測風聲、辨音律,察時節之和與不和,以此判斷是否適於農業耕種,所以韋昭釋為“能聽知和風,因時順氣,以成育萬物,使之樂生”。這是與民眾安居樂業、時運氣數乃至王朝興衰密切相關的。

戰國以降,在天下一統思想的召喚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一類帶有神秘主義色彩的感應思想興起。我們從《周易》《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等著述,以及孟子、莊子、荀子等人的談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是當時思想界頗為流行的論調。這種發端於聲音感應和氣化感應的言說套路,不僅用以察人事、明天道,而且用以解釋天人關係、人人關係。作為時代公共話題的“感而後應”,孟子、荀子所針對的是人性、人慾問題,莊子所探究的是體道、達道問題,而稷下博士回應的是南面君術問題。譬如在闡釋樂教思想時,荀子以為樂之於人心的影響是以感應的方式表現出來。在比較了“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和“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荀子·樂論》)的不同結果後,他強調“制雅頌之聲”,如此“唱和有應,善惡相象”,方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莊子將知識分為兩類:意會的、言傳的。對於兩種知識的不同,莊子在理論上有完整的表述和精謹的論證。《天道》篇:“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為了把這個道理說明白,莊子接著舉了“輪扁斫輪”的例子。在工匠做車輪時,榫眼鬆緊會導致松滑或滯澀,而鬆緊適當這種手藝,“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莊子·天道》),莊子稱之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不知之知”(《知北遊》)。這種“不知之知”,不同於“無知”的狀態,也不同於“知”的狀態。對此,馮友蘭先生認為:“‘無知’與‘不知’不同。‘無知’狀態是原始的無知狀態;而‘不知’狀態則是先經過有知的階段之後才達到的,前者是自然的產物,後者是精神的創造。”(《中國哲學簡史》)這種“不知之知”,不可言傳,但可感可知,由低層次的“知”到高層次的“不知之知”,最終旨歸便是知道。莊子此論,不僅揭示出人類傳承的兩大類知識中,“意會知識”和“言傳知識”的根本不同,同時,也自根源處闡明瞭古人知識構成、思維模式、言說方式乃至審美心理形成的因由。

莊子舉的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其實,不僅僅是“輪扁斫輪”,很多傳統技能、手藝以及一些技巧性運動,乃至於文學活動中的想象、靈感及鑑賞等,大都需要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憑經驗、直覺、技巧來把握,均呈現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這構成了中國古代知識系統生成的一個重要特徵。

那麼,如何解決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這一認識論難題呢?古代聖賢的解決之道各不相同。與儒家人文教化的法子不同,老子有“歸根”“覆命”“知常”(《老子》第十六章)的路徑,而莊子開出的方子,則是“心齋”“坐忘”。

莊子以“心齋”為例,將認識分為三步:第一是“聽之以耳”的感性認識,第二是“聽之以心”的理性認識,第三是“聽之以氣”的悟性認識(龐樸《中國文化十一講》)。莊子所論的“心齋”,以虛為要,專一心志,拒絕感性刺激(“無聽之以耳”),排除心緒雜念(“無聽之以心”),凡感覺、思慮、意念均停止(“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在這種自然而然、聽之任之的狀態下,始能集氣於心,氣與道通(郭象“虛其心則至道集於懷也”),於不知不覺中進入虛無澄明的境界。由此觀之,“心齋”是悟出來的,既不是“聽之以耳”感覺到的,也不是“聽之以心”理解到的,而是“聽之以氣”體悟到的。莊子藉助於耳、心,而達於氣、通於道。這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狀態,也就是道與人合一的境界。莊子此論,由靜而心、由心而氣、由氣而萬物一體。如此這般,獲得的認識才是最高的。

莊子認識論的精華,在於“聽之以氣”命題的提出。那麼,為什麼莊子要藉助於氣論來詮釋認識論上的難題呢?這還涉及三代以來源遠流長的氣學傳統。

就現有研究成果而言,古人氣學思想的衍生發展,在春秋時期出現了一個很大的知識斷層與思想斷裂(小野澤精一等《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由於關鍵性考古證據的缺乏,目前無法呈現出一條清晰完整的脈絡來。而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戰國以後,產生於不同歷史時期的氣論,如物理之氣、天地之氣、生命之氣、生理之氣、心理之氣、精神之氣、倫理之氣、道德之氣等共時性地繁榮起來。在諸子各家的思想中,氣論不僅顯現為治氣養心之術的形態,而且成為自然哲學的基質概念以及理解精、神、形、質等問題的基礎,同時,還在宇宙生成論以及政治領域的“天人感應”思想中發揮作用,成為中國古代學術發生期一道獨具特色的風景線。

莊子氣論,面向有二:一是萬物本體及其達致途徑,一是審美境界及其超越意義。這涉及莊子對“道氣”“神氣”“虛靜”等概念的論述,以及圍繞“聽之以氣”“聖人貴精”“聖人貴一”等命題的闡釋。作為一個觀念性的語素,莊子之“氣”被賦予“陰陽”“一”“純”的含義,在思想建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從“通天地一氣”“道通為一”“萬物一也”等說法來看,莊子持“道氣同一”的觀點。更深一步看,作為一種“純氣”狀態,“虛靜”“心齋”“坐忘”“凝神”則是達道的唯一途徑。在這樣的理論預設下,莊子並不認同老子尊陰貶陽的觀點,而是主張氣之陰陽“相照相蓋相治”(《莊子·則陽》)。在他看來,只要秉持萬物一體之心境,順天而行、以天合天,方能與氣相合、道氣合一。人人如此,則天下大治。

莊子“聽之以氣”,影響深遠。限於篇幅,簡述三點:其一,這是中國式意會體悟認識方式的經典表述。中國式的意會體悟沒有本體與現象的差別,而是以天與地、陰與陽、兩與一、神與化、體與用的統一為基本特徵,以整體的形式昭示其存在,並且與現實人生渾然一體,須臾不可分。這是中國古代知識生成的基本路徑之一。許多現代科學知識無法解釋的現象,如直覺、靈感、頓悟、冥想等,以及感覺、知覺、理智、聯想、情感、意志等觀念性、精神性的認識過程與審美體驗,均可以在意會體悟的框架下重新得以理解。其二,“聽之以氣”是一種氣化的悟性思維狀態,旨在忘卻現世之是非得失、功利慾求與意志努力,消除主客、物我之差異,“離形去知”“虛而待物”,以靜澈澄明之心體悟天地之道,以本元之氣(尚未進入人知行過程的存在)與天地自然之氣互動化生,使心靈活動達到極純粹的境地,這是對價值主體人格所能達致生命至境的深度認同,也是重返整體性意義世界的重要方法。其三,藝術價值的根源,在於虛靜澄明之心。純客觀的存在,本無境界高下,伴隨著價值主體此心的敞開,進入虛靜澄明之境,其價值理想與精神品格便自然投射於審美物件。莊子虛靜澄明之心,就是一個藝術的心靈(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我們不難發現,自魏晉起,中國偉大的藝術家都是在虛靜澄明之心下從事創造的。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譯註》),便是一言概括了中國傳統藝術理論之精髓。就此而論,莊子功莫大焉。

(作者:夏靜,系首都師範大學教授)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7-24

相關文章

人間世·莊子

人間世·莊子
一 顏回見孔子,欲辭行. 孔子問:"將往何方?" 顏回說:"衛國." 孔子問:"為何而去?" 顏回說:"我聽說衛國君王氣盛專斷,國 ...

廣西的山,名字霸氣,十萬大山、九萬大山究竟是什麼山?

廣西的山,名字霸氣,十萬大山、九萬大山究竟是什麼山?
旅遊風物誌,攬四海勝景,博人間風華. 理想中的生活家園,應該有點山.有點水,裊裊炊煙. 廣西就是這樣的好地方,這裡桂林山水甲天下.劉三姐歌聲傳天下.長壽之鄉巴馬聞名天下. 使人印象最深的可能還是廣西的 ...

我國4支以動物命名的特種部隊,剛聽到名字,就覺得十分霸氣

我國4支以動物命名的特種部隊,剛聽到名字,就覺得十分霸氣
說到特種部隊,在很多人的認知裡,他們是擁有各種技能.強大的戰鬥力和極高的軍事素養的特殊兵種.特種部隊早在二戰中就已經出現,因為其出色的表現,在戰爭結束後也得到了各國的重視.所以很多國家都出現了特種部隊 ...

生產隊的人和驢,飼養員老漢刀下留驢,老驢深夜從狼群裡救出老漢

生產隊的人和驢,飼養員老漢刀下留驢,老驢深夜從狼群裡救出老漢
六十年左右,百廢待興,各地區人民的生活普遍比較艱難,特別是一些深山老林以及黃土高原等廣袤的山區農村生活更是清苦,日夜幸苦勞作換取溫飽是常態.在西北山區,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漢,常年的勞作使得他額頭上爬滿 ...

先天無極派之武鳳樓
第1章 大明天啟六年,綿亙千里中嶽嵩山,正是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長夏.昨夜一場暴雨, 把這個名列五嶽之一的祟山峻嶺洗刷得蒼翠欲滴,層林盡染. 這時,雖是寅末卯初,但那一輪紅日已高高升起,照耀得漫山遍野 ...

山海十二巫:號稱十二祖巫,為上古十二魔神,有一半為人熟知

山海十二巫:號稱十二祖巫,為上古十二魔神,有一半為人熟知
文/曉夢閣主 關於巫的記載比較早的是在<山海經>中,<山海經>中的世界裡,巫具有非常高的地位,他們是知識和智慧的代表,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占卜未來,通曉醫術,甚至參與軍事. ...

明朝奇案:丈夫身亡,公公兒媳爭當兇手,知縣慧眼,揭開兇案真相

明朝奇案:丈夫身亡,公公兒媳爭當兇手,知縣慧眼,揭開兇案真相
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沭陽縣發生一起離奇命案,城內"昌記"雜貨鋪的少掌櫃謝三觀被人發現死在郊外,正當縣衙調查時,有兩人一前一後來衙門自首,令人稱奇的是,這二人竟是謝三觀的父 ...

魯班書為何被歷朝歷代封為禁書?看看作者的下場你就知道了

魯班書為何被歷朝歷代封為禁書?看看作者的下場你就知道了
給別人蓋房時動動手腳,就可以害的別人家破人亡!魯班書真的有民間流傳的那麼邪門嗎?全面解讀魯班書的秘密,鰥,寡,孤,獨,殘,學會就得缺一門,看看魯班的下場可能你心裡就有數了! 相傳在明末年間,山東濟南府 ...

58年炮擊金門,毛澤東出一奇招,杜勒斯哀嘆全球計劃已被中國打亂

58年炮擊金門,毛澤東出一奇招,杜勒斯哀嘆全球計劃已被中國打亂
毛澤東 前言 話說在50年代後期,毛澤東那赫赫有名的"紙老虎論"和"絞索論",搞得美國時任總統艾森豪威爾狼狽不堪,眾叛親離,弄得赫魯曉夫神魂顛倒,驚慌失措,蔣介 ...

民間收藏古蜀玉器中的伏羲女媧

民間收藏古蜀玉器中的伏羲女媧
朱文燦 朱 帆 一.有關伏羲.女媧的傳說記載 早在6500萬年前,地球上就已出現了蛇類,蛇是無足的爬行動物的總稱,屬於有鱗目.所有蛇類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沒有像恐龍一樣滅絕,而以強大的生命力在大自然的 ...

他們把紅旗插在甘谷驛,敵人不戰而降

他們把紅旗插在甘谷驛,敵人不戰而降
百年大黨,風華正茂!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值此之際,解放軍報微信"熄燈號"特別推出"四史微講堂"欄目,講述紅色經典,弘揚先輩精神. 四史知識問答 打 ...

民間故事:敬財神

民間故事:敬財神
劉四莊有一家小兩口,丈夫叫辛誠,妻從子叫雲花,都老實厚道,本分勤勞,就是家裡太窮,日子過得挺緊巴. 劉四莊的人不論窮富,都習慣在除夕之夜敬財神,盼望來年發財.這年大年三十,雲花對丈夫說:"人 ...

古板老頭子

古板老頭子
5月的一天,剛走到平江路口,見到老單位的老領導低頭走在路上.我大叫一聲"老頭子".他抬頭望我"你咋回事,電話也打不通.我正找你有事呢."他一定是打了我以前的13 ...

我們長大的速度永遠敵不過父母老去的速度
我一直相信,人是在一瞬間成長的. 我經常聽母親說起,她生我時難產的事.為此,我一直很愧疚,所以從小到大我一直很聽她的話,一直扮演著乖乖女的角色,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我都能自己應付,儘量不讓她操心. 五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該怎麼教他保護自己呢?
辰辰上幼兒園小班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來哭著對我說:"媽媽,朗朗打我,他打我臉."我一聽就又氣又心疼,娃都是3到4歲的孩子,我怒氣衝衝去質問老師也不好,小孩子們打打鬧鬧是正常的,我太 ...

莊子:很治癒!一個抑鬱者的求道經歷,凡是能夠走出來的都不一般

莊子:很治癒!一個抑鬱者的求道經歷,凡是能夠走出來的都不一般
抑鬱的人自古有之.在莊子<讓王>篇開篇提到堯本想禪讓天下給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說"我現在有幽憂之病,沒有心思和閒暇時間來治理天下,實在對此不感興趣."文中的"幽 ...

莊子休鼓盆成大道(中)
住在南華山附近的農戶,也有一些人知道莊生是一個逃避名聲的隱士,紛紛前來弔喪,但是到底不比城市熱鬧. 到了頭七那一天,有一個德才出眾的少年,臉蛋白淨,嘴唇紅潤,英俊瀟灑,風流倜儻.衣著華麗,穿著紫色繡花 ...

《莊子》中三條魚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莊子》中三條魚的故事,道出了人生的三重境界,值得深思
<莊子>中有三條魚:一曰北冥之魚:二曰濠梁之魚:三曰江湖之魚 那麼,這三條魚究竟是什麼意思,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第一條魚:北冥之魚 <莊子>曰: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 ...

河南5旬大嬸為愛私奔,給人當5年免費保姆,現被趕出門,聽她咋說

河南5旬大嬸為愛私奔,給人當5年免費保姆,現被趕出門,聽她咋說
有句老話說:"身在福中不知福",有的女人在外人看來過的幸福美滿,可是她自己卻總是不滿足現狀,內心深處總是不安分.要是遇見了所謂的"真愛",更是拋夫棄子為愛私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