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共生固氮是自然界生物可用氮的最大自然來源,影響農業和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和碳沉積。豆科植物進化出根瘤使得根瘤菌在其中進行共生固氮,這是一個高耗能的過程,研究表明即使提供足夠的光合產物,如果沒有光,豆科植物也不能共生固氮;但是,為什麼光合產物和光訊號對於豆科植物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都是必須的,一直是豆科植物共生固氮領域的未解之謎。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近日,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團隊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Light-induced mobile factors from shoots regulate rhizobium-triggered soybean root nodulation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大豆中受光誘導表達的GmFTs(FLOWERING LOCUS T)和GmSTF3/4(orthologs of LONG HYPOCOTYL 5)從地上移動到地下,在根中被根瘤菌啟用的共生訊號關鍵組分CCaMK磷酸化啟用,誘導根瘤形成的機制。該項成果是由河南省科研團隊主導並發表在Science上的第一篇研究論文,是該領域在國際上的重大突破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王學路,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務院生物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生物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19年12月受聘為河南大學“傑出人才特區支援計劃”第二層次特聘教授,2020年4月擔任河南大學學術副校長。長期以大豆、擬南芥和水稻為系統,圍繞綠色農業發展中的科學前沿和應用問題,採用遺傳學、蛋白質組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和生物資訊學的方法,研究豆科植物與根瘤菌互作以及非豆科植物生物固氮機制、激素訊號轉導網路及其調控作物生長髮育和環境適應性的機制,並開展豆科作物精準改良。

王學路團隊研究成果揭示了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需光機制,證明光合產物和光訊號在調控共生結瘤過程中的作用不同;同時,大豆地上部分感受到一定強度的光,並透過體內的“信使”(論文發現的新蛋白),將來自地上的光訊號傳遞到大豆根部,這個“信使”是促進豆科植物地下根瘤發育的關鍵因子。這項研究成果為設計弱光或暗處也可以共生固氮的新型植物提供了獨特思路和手段。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信使”蛋白科普圖(論文發現的新蛋白)

此次研究,河南大學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學路教授和孫世勇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王學路教授團隊的王濤博士為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以及河南大學經費的支援。

重大突破!河南大學發出首篇Science,破解難題,獲得國際關注!


王學路教授接受採訪

雖取得重大成就,但王學路教授仍不懈前行。他說:“我們將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圍繞國家和黃淮海地區現代農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以一流課題為牽引,吸引匯聚優秀人才,建成一支在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學領域,創新活力旺盛、引領學術前沿、奮力拼搏、滿足地方需求的卓越創新團隊,為建設國家創新高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擴充套件閱讀:

2019年10月,在河南大學生物學一流學科支撐下,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適應與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同年12月,王學路教授加盟河南大學。他結合國家農業發展重大戰略需求以及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組建了“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學”研究團隊,不到兩年時間內,已引進7位來自美國、英國、上海、武漢的優秀青年教師加入;吸引了10位畢業於武漢大學、日本京都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優秀博士畢業生從事博士後研究;並聘請國內著名大豆育種家作為兼職教授,系統開展豆科作物基礎生物學和現代生物育種研究工作。團隊已在Science、Nature Plants和Molecular Plant等國際頂尖或著名雜誌發表論文10餘篇,在審大豆品種9個,已成為生物固氮和豆科植物前沿基礎生物學研究和現代生物育種領域國際領先的創新團隊。

近期,河大“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學”團隊以大豆為主要研究物件,研究菌植互作的遺傳、發育、分子和進化機制,並開展豆科作物(大豆和花生)品種分子設計。該團隊在大豆與根瘤菌匹配性進化的遺傳與分子機制,以及非生物逆境調控大豆——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分子機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歡迎關注“河南大學招生辦公室”頭條號,獲取百年學府、“雙一流”建設高校——河南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原素材來源:河南大學官網、河南大學官微、鐵塔風鈴官微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10-11

相關文章

為什麼會把王冕的故事放到《儒林外史》的首篇?開頭60字便已道盡

為什麼會把王冕的故事放到《儒林外史》的首篇?開頭60字便已道盡
清朝吳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總共56章,包括了我們以前課本學過的"范進中舉"的節選故事,可為什麼會把放牛娃自學成材的王冕,看透功名利祿拒絕明始祖朱元璋的故事放到第一篇呢 ...

讀詩學史·毛澤東首篇詠雪的長征詩作

讀詩學史·毛澤東首篇詠雪的長征詩作
來自:前線客戶端 橫空出世,莽崑崙,閱盡人間春色. 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鱉.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 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 安得倚天抽寶劍,把 ...

“毅力”號火星探測首篇論文:傑澤羅隕石坑曾為湖泊有過山洪
澎湃新聞記者 劉航 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一項最新研究介紹了傑澤羅隕石坑乾涸湖泊的水迴圈如何比原先設想的更復雜.有趣.這是"毅力"號火星車2月18日著陸後所 ...

浙大爆發!8篇Nature!8篇Science

浙大爆發!8篇Nature!8篇Science
自2021年以來(截至2021年10月7日) 以浙江大學作為通訊單位的研究團隊 在Nature和Science兩大世界頂刊上 已發表了16項研究成果 如此密集的高水平論文發表著實令人驚歎 快看看究竟是 ...

中國最富城市新突破:存款首超20萬億
中國首個"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超過20萬億的城市,誕生了!它就是中國"最有錢的城市"--北京. 一.首富城市 根據央行官網的資料,截至2021年8月末,北京 ...

開創世界先河!河南科學家在頸椎病方面獲顛覆性突破,引發國際關注!

開創世界先河!河南科學家在頸椎病方面獲顛覆性突破,引發國際關注!
隨著"低頭一族"的漸漸增多,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發病人群也逐漸呈現低齡化.說起頸椎病,很多人覺得就是脖子痠痛,但它的危害其實不止如此,病情嚴重的患者甚至可能會出現四肢癱瘓.大小 ...

兩所“雙一流”領跑!1-9月中國內地高校Nature&amp;Science統計出爐
2021年9月,Nature和Science(簡稱N&S)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Nature中型別為Article的論文,Science中型別為Research Article和Report的 ...

賭錢輸光後,回家路上他越想越氣,寫下一首歌成了任賢齊的成名作

賭錢輸光後,回家路上他越想越氣,寫下一首歌成了任賢齊的成名作
[文丨張 十 扒] "什麼是才華?" 很多人可能都覺得,歌唱得好,字寫得好,文筆好,球打得好,亦或者是某些方面有一個超過常人的地方就是才華. 但是才華真的是這樣嗎? 有一位網友這樣 ...

蟄伏7年,一天發兩篇Nature!原來是“天才少年”的學弟……

蟄伏7年,一天發兩篇Nature!原來是“天才少年”的學弟……
近日,一則學術圈的訊息驚動了網友. 9月1日,中科大少年班2011級學生周昊欣,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最新一期Nature雜誌發表兩篇正刊.他向全世界展現了他在菱面體三層石墨烯方面的重磅研究成果. 周昊欣的 ...

電視形態突破自主顯示技術再進步 鐳射電視捲曲屏普及仍需時間
本報記者 賈麗 可捲曲手機,去年就有OPPO.LG等企業推出,如今捲曲風潮已蔓延到電視產業. 近日,海信宣佈推出全球首臺鐳射電視捲曲屏,引發家電行業圈內"地震",也給家裝界帶來衝擊 ...

【黨史回眸】10月9日—10月13日

【黨史回眸】10月9日—10月13日
10月9日 重要論述 1985年10月9日 鄧小平會見羅馬尼亞共產黨總書記.共和國總統齊奧塞斯庫時闡述了對戰爭問題的看法.他指出:過去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戰爭不可避免,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觀察,看來戰爭的 ...

10月8日晚間影響市場重要政策訊息速遞(附新聞聯播集錦)
國常會:將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調整為原則上均不超過20%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0月8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做好今冬明春電力和煤炭等供應,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和經濟平穩執行:透過<中華 ...

嫦娥五號樣品填補了月球研究30~10億年前空白,晶片製造關鍵材料實現國產化量產 | 一週科技導讀

嫦娥五號樣品填補了月球研究30~10億年前空白,晶片製造關鍵材料實現國產化量產 | 一週科技導讀
來源:科技日報.環球科學.科研圈.新華社.中國科學報.央視新聞.BioArt等 植物免疫抑制新通路被發現 來源:Cell 9月30日,發表於<細胞>(Cell)的一項研究,揭示了水稻鈣離子 ...

諾獎青睞的觸覺研究是怎麼做出來的?| Piezo封神之路(上)
撰文 | 劉文豪 2010年,美國Scripps研究所的Ardem Patapoutian課題組在<科學>雜誌報道了哺乳動物中首類介導陽離子內流的機械門控離子通道--Piezo蛋白家族[1 ...

當代文化研究學者雷學剛佳作《走進瀘沽湖》
走 進 瀘 沽 湖 雷學剛 三月下旬去瀘沽湖,未必是明智之舉.聽朋友說,瀘沽湖最美的季節應該是盛夏,那時,杜鵑花開遍滿山,豔如霞:摩梭俊男靚女情歌縈繞,歌如潮:湖天一色,藍如碧:群峰倒影,山如黛:碧波 ...

讓計算機像人類大腦一樣認知思考?看類腦計算有多強大
北京時間2020年10月14日23時,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密儀器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 ...

又登《自然》,南科大近期科研成果一覽

又登《自然》,南科大近期科研成果一覽
南科大國際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上釋出觀測到原子手性超流的重大研究成果 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副教授.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創始研究員許志芳領導的團隊與南科大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和美國匹茲堡大學 ...

教育發展的理路依循是開放——遼寧省教育現代化綜述
清晨,初陽照向海面,遼東灣在一夜的沉靜後逐漸甦醒,翻滾的浪潮,正見證海的澎湃.連著海的這片寬厚的土地,山硬朗,水浩蕩,也在朝陽中呈現出勃勃生機.這片土地寄託著夢想,也承載著希望,它正在喚醒潛在的力量. ...

讓大學成為原始創新的主戰場
于晴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原始創新主戰場.人才培養主陣地.在創新開放"建高地",必然少不了高校這一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戰略力量. 前不久,2021年中國大學生工程實踐與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