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復旦教授:為何《詩經》堪比《聖經》, 中國人卻選擇性忽視?| 文化縱橫

復旦教授:為何《詩經》堪比《聖經》, 中國人卻選擇性忽視?| 文化縱橫

✪ 孫向晨 | 復旦大學哲學院

【導讀】當下, 復興優秀傳統文化正成為風潮,《詩經》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浪漫,常令人神往。本文指出,《詩經》之於廣大國人,往往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它在中國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卻不亞於《聖經》之於西方社會的那般重要。如《毛詩序》所述,“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從夫婦之道起,使人得以理解社會人倫,有“風化天下”的作用。這原本是非常中國式的概念,但因為很長時段以來我們深受西學影響,以至於對這些中國式的邏輯或中國式的思辨,反而感到難以把握。

作者認為,雖然現代世界脫胎於西方世界,國人全面陷入了西方思想框架之中,但科學的效力是有限的,科學要為“傳統”,即中國人的生活留出空間。儘管中國人的經驗並不獨佔真理,但從中國經典中產生出來的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有很大的獨特性,能夠為我們反思現在的生活提供一個異質的,但活生生的思考的立腳點。這是我們現在非常需要的,我們需要真實的但異於現代的邏輯來審視這個世界。當我們確立起中國人的生活標準時,很容易發現西方人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缺失的。也只有用更寬廣的視野來包容“德先生”和“賽先生”,我們的生存世界,才會是豐滿而有生命力的世界。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雜誌,原標題為”‘風化天下’從哪裡開始?——在西學背景下回看《詩經》”,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髮,供諸君思考。

“風化天下”從哪裡開始?

——在西學背景下回看《詩經》

從西方經典走向中國經典

究竟怎麼來讀中國的經典,我實在是沒有什麼資格來談這個話題。自認讀西學已經有二十來年的時間,而開始系統地看中國經典卻只是近年的事。如果非要說些什麼話,也只是一個仰慕者的門外感受而已。

研究西學的人怎麼開始轉而讀中國的書?說起這還是有點故事的。大約八年前,每週幾個朋友都會在一起唸書,開始唸的是西學,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希臘的悲劇喜劇、奧古斯丁等等。在唸的時候,也特別喜歡用一些現實的感受來啟用西學中的種種說法,以求獲得對經典最為生動的理解。有一次唸到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特別是他講到友誼的時候,大家覺得他的一些說法不甚令人滿意,他把父母對子女的愛以及子女對父母的愛都放在友愛(當然是在古希臘的那個語義和語境下的友愛)這個大範疇中來講解,是作為一種不相平等的友愛來處理。

從一箇中國人的感受來看,你會覺得亞里士多德的理解對於中國式的孝慈來說,顯得相當單薄。在父母子女之間那非常豐厚的親情中,他所能揭示的東西實在有限,在他那裡父母子女之間的愛只是愛的範疇中的一類而已,其他還有人對神的愛,還有夫妻的愛,兄弟的愛,統治者對子民的愛,等等。當然亞里士多德也有講得有意思的地方。但作為一箇中國人,雖然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對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系統瞭解的機會,但內心深處終會覺得亞里士多德講得不過癮,還有若干基本的、細膩的中國式的生存經驗沒有進入他的思考範圍。

從那天起,深深地感到要回過來唸些中國的書,需要對這些已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中國式經驗細細地來審視一番。不僅是對自己的經驗要有感觸,更需要有自覺的理解和把握,這樣才能真正有底氣反過來評判一下來自西方的東西,以及這個脫胎於西方的現代世界。把握好了自己,才能評判別人,這其實是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常識。可是對於這百年以來的中國人來說,這個常識已經遺忘得太久了。那一天在一起讀書的幾個朋友都覺得很羞愧,自詡是讀書人,然而面對浩瀚的中國典籍,看過的卻很少。於是大家覺得還是一起來讀點中國的經典吧。

從“興”到“風化天下”

剛開始看的就是《詩經》,《詩經》之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性,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另一方面,在大學裡講解《詩經》似乎就只是中文系的事兒。從小到大,在我們教育體系中《詩經》都是作為文學作品來談的,尤其是其中很多涉及“愛情”的詩句,那就更是文學佳品了。當然將《詩經》看作文學沒有錯,但重要的是《詩經》絕不僅僅是文學,它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的意涵要深厚得多。這一點究竟還有多少人記得呢?只要大家依然把《詩經》只看成文學作品,只在中文系開設《詩經》的課程(更多的中文系可能還開不出《詩經》的課程),那麼我們就還遠遠沒有回憶起《詩經》在中國文化中的作用。想想西方大學中對於《聖經》字斟句酌的研究,真是讓人汗顏啊。

翻開《詩經》一上手就是《關雎》一篇,大家似乎也很熟悉,琅琅而能上口,無非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甚至幼兒園裡的小朋友也能背上幾句。但若要問,何以這一句卻不是直接寫就出來,而是先鋪墊一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然後才將“淑女”“君子”緩緩引出,這個問題能回答上來的可能就不多了。傳統的《詩經》解讀告訴你,這叫做“興”,也就是“賦、比、興”之興。

張祥龍教授在他論孔子的講稿中對此大為推崇,認為這“興”正是《詩經》的魅力所在,是典型的中國式詩性思維的特徵。我們知道,柏拉圖將詩的本質定義為“模仿”,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賦”吧,其藝重在描寫,而“比”則是我們日常非常熟悉的“比喻”,大家現在寫詩也盡愛用“比喻”。唯“興”似乎最難解說,它既不是直接的描摹,也不是明喻或暗喻,而常常是“意有不盡”,恰是這“不盡”最是《詩經》的獨到之處。它總是在草木鳥獸中,託事於物,意味深長。所以講“淑女”“君子”,必先得託之於“雎鳩”,託之於“荇菜”,憑白地在言說的事物中襯托出一個自然的場域,於是寤寐求之,輾轉反側,於是琴瑟友之,鐘鼓樂之。這一切念起來都非常得順理成章。

但此“理”非希臘邏各斯之理,此“章”非論說之文章。而是別有一“理”,別有文“章”。按張教授說法:“興就是創作、詩化出一個前行的視域,一種原本的押韻,因為這個押韻,我們才被髮動、感動,覺得意義風起雲湧,人生充盈這意趣、和諧,由此而相信成為人或仁是最美好之事。”這就是“興”。我們知道,柏拉圖是要把詩人趕出理想國的,他攻擊詩人逢迎人性中卑劣的、無理性的部分以滿足聽眾的快感。柏拉圖要在城邦中實現哲學家的智慧,於是就有了西方式追求概念的言說方式。雖然亞里士多德對詩和詩人採取了遠為積極的態度,但他也同意詩的本質在於模仿。而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詩可以興”,一種全然不同的理解方式,究竟按現代(或西方式)的理性方式怎麼來理解這“興”,實在說來這是一個難解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地探究。但單單一個“興”字所激起的意味卻是無窮的,它在自然和人事之間架起了一個“理解”的橋樑,同時讓我們反觀到我們現代式理解的僵硬和缺憾。

這“興”似乎最能表達個人的抒懷。因為詩常常可以藉著“興”而“動天地,感鬼神”。但《毛詩》序接下來的一句道出了《詩經》的用意所在,“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這就大有文章可做了,遠遠超出了文學研究的範疇,更多的是倫理、社會、教化的問題。古人在講《詩》的時候,特別強呼叫詩教風化天下,原本采詩官得來的這些詩就是供王者“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的,所以決不能用現代眼光來理解“詩”的概念。《毛詩》序中對於這詩所發生的作用,特別用一個“風”字加以闡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故曰‘風’”。孔穎達的疏更加形象,人君如能在這“風”和“諷”中知其過而悔之,感而不切,微動若風,言出而過改,猶風行而草偃。相比於蘇格拉底執著地追問定義,相比於用概念探討德性,靈巧的一個“風”字道盡了“詩”之無盡的教化作用,這又是現代世界所無法找尋和理解的。

事實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會留下很多遺蹟,我們常常會說風俗、風氣、風化等等。這是非常中國式的概念,西方的“理論”或“實踐”之類的概念很難概括盡“風”的含義。在這方面,中國式倫理的發生既不是功利式的,也不是義務式的,甚至也不是德性論式的,在這個現代語言中說不明,道不清的地方,恰恰蘊含著更加深邃的東西。

“風化天下”的起點

那麼這“風化天下”從哪裡開始呢?《毛詩》序對於《關雎》的解釋是“《關雎》,后妃之德,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風化或教化天下為什麼要從夫婦開始呢?

現代世界講人都是從個體出發的,無論人有怎樣的本性最後都落實在個人身上,這個體的人甚至不分男女,不分老少,皆以人視之,看似公平,其實悖謬很多。但在中國的典籍裡無論是詩易,還是春秋,似乎都非常重視從正夫婦開始來理解人倫社會。《易經》序卦中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立意有所措。”由此可見夫婦之道是家之起源,是社會之基礎,是政治的保障。何休在解釋《公羊傳》的時候也說:“《春秋》正夫婦之始也。夫婦正、則父子親;父子親,則君臣和;君臣和,則天下治。故夫婦者,人道之始,王教之端。”看來《詩經》以《關雎》始,專講后妃之德,是很有些淵源的。透過這詩,傳統經典賦予人類兩性生活更豐厚的含義;透過夫婦正、父子親、君臣和,排列出了達到天下治的道路和順序。因此《關雎》一篇極為重要,乃是人倫之始。

若是單純從文學的愛情詩來理解《關雎》,其含義就大大扭曲和單薄了。若是以為風者採之民間,以之為教化之端,言過其實,那這樣的理解也只是貌似合理。經典從來不是一個還原成原本怎樣就可以解釋得了的東西。就像孔子確實講過“喪家犬”,但真以喪家犬來看孔子,那麼孔子之於中國文化的特殊意義都將喪失殆盡。經典之為經典尤其需要把經典在歷史上的效果史考慮進去,即便是偽書,如果在歷史上發生過重大作用和影響,也不是用一個“偽”字就可以將其輕易抹去的。如果歷史上人們就是從“正夫婦”的角度來理解《關雎》,那麼研究《關雎》原本是怎麼來的重要性,可能就要讓位於它在歷史上究竟是怎麼從草木鳥獸轉到淑女君子,怎麼從淑女君子轉到后妃之德的。這一言說的思路可能對於我們理解古代世界更加重要。當然閱讀經典並不是為了恢復古典世界,如果我們拘泥於后妃之德中的“后妃嬪妾”,則我們看不出這對於現代人有什麼意義,但如果透過這些皮相顯示出古人對於“正夫婦”的重視,那麼就這一點而言對於我們來說依舊是意味深長的。

當你有了這樣的立腳點,你就會有興趣去梳理一下西方關於家的問題的理解。比如亞里士多德,我們會看到亞里士多德對家的論述也非常豐富,但主要從經濟和財富入手,也涉及家的政治維度:在與奴隸的關係、與妻子的關係以及與孩子關係中預示了三種統治的方式。但這裡由“正夫婦”而來的成孝敬是沒有的。亞里士多德在“友愛”中談論親情時,也並不為父子親、君臣和打下基礎。若是再來看看近代的霍布斯和洛克就更驚人了,他們為了成就現代政治,完全是把父子關係還原為契約和財產關係,夫婦和親情完全抽離出倫理和政治的考慮範圍。休謨和斯密則把親情問題變成了類似同情心的問題,完全還原為從個體自身出發的情感問題。黑格爾算是非常細緻地梳理了家庭內的各種關係,但終究認為家庭的原則與國的原則是完全對立的,完全引申不出君臣問題和天下問題。

事實上,中國人在人倫問題上緊緊抓住“家”的問題,從正夫婦到父子親,再到國家和天下,未必是痴人說夢式的想法,而是有著深刻道理的。這“道理”是亟須我們現在以現代的方式來闡發於天下的。我並不認為中國人的經驗獨佔真理,但從中國經典中產生出來的對這些問題的理解,有很大的獨特性,它為你反思現在的生活提供了一個異質的,但活生生的思考的立腳點。這是我們現在非常需要的,我們需要真實的但異於現代的邏輯來審視這個世界。當你確立起中國人的生活標準時,你是很容易發現西方人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缺失的。

閱讀經典,超越“五四”

有了些西學的底子,再來看看中國的東西是非常有意思的。現代世界脫胎於西方,不瞭解西方無以理解我們現在生存的周遭世界。但是我們在這個世界浸淫得太久,以至於我們把自己的邏輯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因此反過來會覺得對於中國式的邏輯、或中國式的思辨感到很難把握。無論是詩經、還是春秋,無論是周易,還是禮記,往往無所適從。因為現代中國人的理論概念體系往往都是翻譯過來的,實在不適合表達我們自己的經驗。

但是當對西學有較深入的理解時,中國典籍中對中國式生存經驗的獨特描述,往往會更加鮮亮地展示在我們的面前。會更強烈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獨有的魅力,以及先人理解世界、理解自然、理解人的獨到視角。真正說來,今日之哲學必然是一種“比較哲學”。當然不是在流俗的意義上來講的“比較哲學”。而是現在中國的處境決定了任何一種真正的哲學都必然是一種內在比較和內在對話的哲學。現時代在中國要釐清任何一個問題,其視野必定是互動的,需要不斷地從不同的傳統來加以相互審視,這才能得出一些真知灼見。當然這也是今日中國人的困難所在,若能扛得住這樣的挑戰,則面對古今中西之爭論,必會有今日中國哲學的優勢所在。

在我的心目中,真正中國的哲學應該不是狹隘的,應該是開放的,同時是獨到的,應該有信心對世界做出自己的判斷,對世界發表她獨到的看法。我們需要透過閱讀經典,學習一些純然中國式的概念以及反思這些概念所表達的經驗。這並不是說只有中國的東西才好,但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立場,才能真正評判他人的東西。這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所失卻的。以往或者也有人講中國的傳統很徹底,但卻依然無力回應西方思想的挑戰。當對西方的東西瞭解有限時,就難於在細節上予以深入的批判和評說。有些學者雖然講中國哲學,骨子裡的框架卻是靠西學撐起的,或是還有學者皓首窮經終究是為了拿中國的東西去接西方的思想。所以我常常很是感嘆,似乎中國的思想無以應對西方的挑戰,似乎已經是全面陷入了西方思想的框架之中,似乎中國人再拿不出真正有分量的東西。但事實上,我們的經典中有太多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

造成今天這個遺忘傳統的局面。“五四”的傳統是要負一定責任的。“五四”的理解力要低於啟蒙時代的康德。康德有一句著名的話:“限制知識為信仰留出空間”,有些中國人也跟著學,要限制知識學習信仰。其實,康德的偉大就在於啟蒙時代的他已經看到了科學不是生活的全部。就生活世界而言,科學效力的範圍是有限的。於是對他來說就要界定科學的有限範圍,同時為西方人的傳統──基督教信仰──留出空間。對於中國人來講,前半句是可以和康德共享的,為科學劃出界限,下半句則應該有中國人自己的理解,那就是為“傳統留出空間”。“五四”幫助我們破除了對於傳統的很多迷信,但對於“五四”本身我們也應該破破迷思,以為生活就只是“德先生”和“賽先生”,那是口號式的理解,兩位先生用單薄的身軀遮蔽了世人用更寬廣的視野看待生活的能力。只有用更寬廣的視野來包容“德先生”和“賽先生”,我們的生存世界才會是豐滿而有生命力的世界。就此而言,紀念“五四”就要努力去超越“五四”的侷限,回到經典不失為一條踏實的道路。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原標題為”‘風化天下’從哪裡開始?——在西學背景下回看《詩經》”。圖片來源於網路,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本公眾號。

復旦教授:為何《詩經》堪比《聖經》, 中國人卻選擇性忽視?| 文化縱橫

分類: 文化
時間: 2021-08-07

相關文章

《古語金句》隆重出版|四美合一,讓漢語言之美,穿越古今、傳揚四海

《古語金句》隆重出版|四美合一,讓漢語言之美,穿越古今、傳揚四海
2021年7月,由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外文出版社聯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廉思和國內書法大家毛廣淞老師等精心打造的<古語金句>(中英雙語版)隆重問世. 古詩文凝聚了華夏文明五千年文化沉澱,承 ...

瞭望 | 為什麼說這所大學是“共和國外交官搖籃”——專訪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楊丹 據不完全統計,北外畢業的校友中,先後出任駐外大使的有400多人,出任參贊的2000餘人,學校因此被譽為"共和國外交官搖籃" 從1941年到2021年,八十年 ...

一本《美人圖》,看見精細雅緻的傳統中國

一本《美人圖》,看見精細雅緻的傳統中國
中國古代女子究竟是怎樣梳妝打扮.又怎樣在生活中努力營造著美的氛圍和風儀的?歷史中隱藏著哪些我們不熟悉的關於女性的有趣的故事和生活細節? 你知道從明代開始,高跟鞋已經成為了普遍.持久的風氣嗎?正是因為有 ...

1976年毛主席溘然長逝,楊振寧含淚說出的12個字,舉國悲痛

1976年毛主席溘然長逝,楊振寧含淚說出的12個字,舉國悲痛
1976年9月9日,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晚上凌晨10分,經搶救無效永遠的離開了他最愛的人民.當這一訃告一經發出,世界各國也紛紛陷入這份悲痛之中.而遠在美國的楊振寧在聽聞這個訊息後,悲痛欲絕,將自 ...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
■聚焦統編三科教材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經典內容.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瞭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 ...

古代第一剩女:44歲才結婚,沒生出兒子,卻生出一個女皇帝

古代第一剩女:44歲才結婚,沒生出兒子,卻生出一個女皇帝
武則天是個了不起的女人,不過她的母親楊氏也了不起.因為在她身上,發生了很多女人做不到的事情.資料顯示,楊氏有以下幾大特徵: 其一,名門之後.武則天母親姓楊,與隋文帝楊堅,楊玉環一樣,都是弘農楊氏族人( ...

中國英語課程發展的戰略方向——李靜純老師訪談錄

中國英語課程發展的戰略方向——李靜純老師訪談錄
感謝您關注"永大英語"! 中國英語課程發展的戰略方向 --李靜純老師訪談錄 包天仁 包天仁(以下簡稱"包"):李老師您好!最近忙什麼? 李靜純(以下簡稱&quo ...

從魯迅作品中學什麼——統編初高中語文教科書中的魯迅作品評析
■聚焦統編三科教材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學語文教科書中的經典內容.統編中小學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教授說:"魯迅是近百年來對中國文化及中國人瞭解最深的思想者,也是最具獨立思考和藝術個性的偉大作家 ...

“辛亥”何以革命:萬千解釋,都忽略了“國家目標外傾”之變 | 文化縱橫

“辛亥”何以革命:萬千解釋,都忽略了“國家目標外傾”之變 | 文化縱橫
✪ 羅志田 四川大學.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導讀]110年前爆發的辛亥革命,以其驚心動魄的時代偉力,打開了中國進步的大門.一個龐大文明體的復甦跡象,其本身就是撼人心魄的歷史事件.今天,中國崛起已成事實 ...

1972年尼克松嫌毛主席贈4兩紅茶太“摳門”,周總理如何巧妙化解

1972年尼克松嫌毛主席贈4兩紅茶太“摳門”,周總理如何巧妙化解
1969年3年,中蘇兩黨論戰導致兩國關係緊張,蘇聯在黑龍江珍寶島陳兵百萬,聲稱"要進行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同時,美國在中國南部不斷升級對越南的侵略,甚至美國飛機和軍艦還時不時&q ...

李琰,中國短道速滑的教母,你瞭解她嗎?看完才知道她有多厲害

李琰,中國短道速滑的教母,你瞭解她嗎?看完才知道她有多厲害
李琰被稱為中國短道速滑的"教母". 據悉,李琰的隊員一般私底下都管她叫"後媽". 她曾經培養出王濛.周洋等眾多實力新秀.2016年12月15日,李琰獲得2016 ...

你不知道的20條國家冷知識——“奇妙的”馬達加斯加

你不知道的20條國家冷知識——“奇妙的”馬達加斯加
馬達加斯加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dagascar),簡稱馬達加斯加.是位於印度洋西部的非洲島國,隔莫三比克海峽與非洲大陸相望. 馬達加斯加島全島由火山岩構成,作為非洲第一.世界第 ...

傷疤一樣的語言

傷疤一樣的語言
◎杜鵬 作為一名讀了大約五十多本布考斯基著作的讀者,如果讓我去推薦一本布考斯基的書其實是困難的,因為在我看來他所有的書,都是一本書.而<關於寫作>,就是一本十分"布考斯基&quo ...

三度攜手河南衛視,仰韶酒業打造“彩陶坊奇妙遊”品牌宇宙

三度攜手河南衛視,仰韶酒業打造“彩陶坊奇妙遊”品牌宇宙
"特別想看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時間過快點吧!"離中秋還有一個多月,網上就出現了"期待河南衛視中秋奇妙遊"的話題.終於,中秋近了,節目來了! 繼仰韶彩陶坊冠名&l ...

楊振寧探望輻射患癌的鄧稼先:兩彈得多少獎金,竟讓你這樣拼命?

楊振寧探望輻射患癌的鄧稼先:兩彈得多少獎金,竟讓你這樣拼命?
1971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首次回國進行訪問,這時距離他離開自己的故土外出留學,已經過去了整整二十六年時間.年近50歲的楊振寧一下飛機,就對接待的工作人員說出自己第一個要見的人的名字. 那個人, ...

井岡山精神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加深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聯合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出品"百年曆程中 ...

王健林的臉,被環球影城打腫了

王健林的臉,被環球影城打腫了
作者:柳展雄 前段時間,北京環球影城爆火,不知道大家去玩了沒有. 現在環球影城火爆到啥程度?9月14日,遊樂園正式開啟預售票,開售半小時內,門票搶光. 9月20日中秋節假期正式開園,根據攜程資料,當日 ...

對美國對華政策侵略本質的深刻揭露——讀1949年毛澤東為新華社撰寫的《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等五篇評論
來源:學習時報 作者:許寶健 (一) 1949年8月5日,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足兩個月,美國政府發表了<美國與中國的關係>白皮書.白皮書在這個時候發表不是偶然的,它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 ...

“靈魂食譜”給美食寫作帶來什麼
--------------- 疫情期間沒法出京旅行的日子裡,對遠方的嚮往和思念,往往是在每個特定時節時,對著自家廚房乏善可陳的食材和自己平平無奇的廚藝,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上海街頭的青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