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走出廢棄已久的子午古道,又融入了牛背梁的自然風光。秦嶺大山深處,每一處都值得你放下塵俗瑣事,縱情地投入它的懷抱,享受無時無處不在的自然、人文美景。

牛背梁,是秦嶺終南山的至高點,也是秦嶺東段的最高峰。站在海拔2802米的“牛背”處,不但能環顧群山,感受“一覽眾山小”,還可以遠眺長安,以最廣博的視角發現十三朝帝都的美。

來牛背梁,不是偶然,而是蓄謀已久的。由東到西,走了秦嶺中眾多的古道新途,無論是推行在潼洛路上時,還是沿312國道藍關去往武關再下荊楚時,心心念唸的,都是牛背梁這處地方。也許不因為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不因為它曾因某年而轟動過,只單純地想親近一下這方山水,以足印輕撫一下羚牛谷的清溪,用眼神與六尺嶺進行一次深度的交流。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昨晚,宿在了朱家灣村頭的水廠邊。抬頭,是隻能看見山腳的大山,低頭是一澗碧波,於是又在無端感慨中,多斟了半斛。但,這絲毫不影響今天早早起來,赴一場早有期約的會晤。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一餐簡單而可口的早點,解決了諸多問題。不但飽了肚腹,還從熱情的老闆那裡得知了很多山上的情況,包括哪裡值得多多駐足,哪裡需要留意野獸,哪裡的錢是不必花的等等。想必,這是一頓很值得的早餐。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先從這張導遊圖中,大體明確一下行動軌跡。圖中大致把景區大體作了劃分,其中牛羚谷是距離當前位置最近的,也是最幽靜的。再向上時,便是以看山為主的一段。當你在網路中搜索了”牛背梁“後呈現出的眾多影象時,其中大部分壯闊的山景都來自於這裡。還有一段路,這圖上沒有展現,也是景區不提倡遊客涉足的。原因眾多,走到那一步時,再作解釋。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牛背梁的山門,毫不奢華,與眾多同類別景區比起來,似乎還有些寒酸。但這似乎與景緻好壞並無關係,也影響不到收取一張最大面值的紙幣。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拿到入場券時,身邊的遊客還沒有服務人員多。一路走上來,相伴左右的是那些早聽得習慣了的鳥鳴,還有各種毛色的小鼠子不時從谷裡竄上樹頂,或從樹上竄下來。這時刻,想必大批遊客還在趕來的途中吧?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山谷間,沒有一絲風響,卻清涼異常,大致是與濃濃的樹蔭和清澈的山泉有關。進入溪谷後,不得不拉好防曬服的拉鍊,一件薄薄的防曬服,對這股直沁肺腑的涼意絲毫不起作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購票時大致看了一下關於羚牛谷的介紹,標有名稱的就有三峽、六園、八瀑、十橋、三十六潭之多。一路走下來,路過太多的橋、澗,主要的地方也都會立上一塊大石,大大地刻上它的名字。但,如此繁多,又怎麼記得住?索性不去分別它們,只記錄美就完了。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依水而建的棧道,時而與山泉並行,時而跨溪過澗。一路上又穿插了許多各式的橋樑,行走起來並不覺得腳下的路呆板,反倒在每一時刻都泛起了念頭——下一座橋,又是怎樣的呢?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是這種中規中矩的吧?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還是這種被賦予了動聽名字的吊橋?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再或是這種極力想融入大自然的倒木橋?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而這種橋上橋,就有點讓人搞不懂了。是否定了第一方案後又在上面建了另一座橋?還是我理解不了匠心?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個人覺得這種吊橋還是不錯的。既解決了行路問題,又營造出了氛圍。忍不住又來了幾句順口溜。

雲接溪水近
樹掩遠山高
不肯輕移步
怕得景動搖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對這種蘑菇狀的踏步石,甚是惶恐。那光溜溜的表面,很難讓我說明自己相信它們並不滑。第一次吃這種光滑石頭的虧,是在蜀南白沫江邊的石堰上,一腳下去,連人帶衣服(這麼表達是不是有點錯誤?)全都落入水中,引得江南塞北的大量遊人一片唏噓:你看看,年紀輕輕的,就這麼……不小心[捂臉]
今天這個,比白沫江石堰上的,還要險。白沫江的石頭,並不懸空,而這個則是立在一根石柱上的。此刻,除了抓緊旁邊的鐵索外,便是暗自祈禱建造它們的工匠是極具良心的。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也有被人為堆砌在一起,卻並沒有實用價值的石頭。它們只是憑著人們的審美而被硬生生地擺在一起。下面的託著上面的,上面的壓著下面的,這種排列很隨機,只憑工匠們的心思,並沒有大的一定在下邊的規則要遵守。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山谷中,更多的便是水了。水多的地方,會有魚。看介紹說這裡有“大鯢”,這是國家二級兩棲保護動物,俗稱娃娃魚。丹江河中,曾釣起過一次,趕緊手忙腳亂地放了回去,這東西,咱不會吃。對了,那個字讀作“泥”,不讀“妮”。所以,不能叫“大妮”,儘管旅遊旺季時,羚牛谷裡不缺大妮,但這是兩碼事兒……

水多的地方,一定是蚊蟲較多的,這是一條我奶奶告訴我的真理。如果你想時時停下來戲戲水,那麼建議你還是隨身攜帶一瓶風油精。儘管味道並不可口,但總比一身紅包要好得多。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一條本質上沒有差別的山溪水,在經過不同地形時,所呈現出的姿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使它從高崖跌落時,它是歡快的。或許它摔下來時也是知道疼的,只是它並不情願成為死水,於是只能逼著自己超脫,在一次下墜中得到涅槃,成為下一種姿態的水,去完成後面的使命。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有些水,靜靜地集結在某一處,緩慢地舒弄著身體。是在休息,也是在享受這一刻的安寧。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更多時候,它們是在不急不緩地流動著,在前面夥伴的吸引和後面夥伴的推動下。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羚牛谷,不算長。稍微有些感到體溫升高時,也差不多走出來了。沒有遇到羚牛,並不覺得遺憾,我的知識面告訴我這種海拔與這個季節,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不易見到野生羚牛的。

所以,羚牛谷中並沒有羚牛,如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心海里沒有不含血紅細胞的水,是一個道理。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終南山牛背梁:靜謐的羚牛谷,溪、潭、瀑、橋可能並不是它的全部

▲ 出谷時,已是中午時分。我的記述大約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做過功課的大概會問:為什麼這就結束了呢?我的牛背梁呢?我的六尺嶺呢?我不要只看水!

一切,源自於昨日發此文時,不明原因的,竟無法發出……
試著從多個角度進行了修改,最終在用盡了五次修改機會後,以失敗告終。今天,想著分段發出來,並沒有其他意圖,只是想借此自查。我,或者是文字,再或者是圖片,究竟在哪裡出錯了。

合著慣例,做個總結(所說這種有頭有尾的表述,會堅定條君為我增加展現量的信心):羚牛谷,真的很美,多帶一件衣服,一瓶風油精,魚竿就不要帶了,因為沒有魚,也不必期望與羚牛邂逅……

分類: 旅遊
時間: 2021-10-08

相關文章

牛背上的白鷺,傾聽動物間的交流

牛背上的白鷺,傾聽動物間的交流
攝影:滕明松 圖說:水牛臥在地上休息,一群白鷺圍繞在它的身旁轉悠,絲毫不擔心受到傷害,構成了一幅和諧美妙的圖畫. 提示:<每日一圖@湖南>欄目由紅網湖湘文化論壇版務團隊發起,資深女攝影家胡 ...

抗戰烽火中還有個“西北聯大”?

抗戰烽火中還有個“西北聯大”?
每年中央文史研究館組織的為期一週的"館員文化採風"活動,忝列館員的我總力爭參加,因為此乃自己補課學習的極好機會.今年由館文史業務司耿識博司長帶隊,率考古學家安家瑤.現代文學史家陳平 ...

「散文」“牛事兒”散記

「散文」“牛事兒”散記
魯北記憶:"牛事兒"散記 原創 李玉德 佇立故鄉西北灣甜水井臺上,背倚柳絲倒掛的垂柳,乍見夕陽西下,餘暉下西北灣冰涼的水紋也似乎有了暖意.西北灣四周掛滿餘暉的青草尖在夕陽的籠罩下, ...

老子騎牛,紫氣東來

老子騎牛,紫氣東來
北宋 晁補之<老子騎牛圖>臺北故宮藏 此畫是晁補之根據歷史典故所作.傳說老子過函谷關之前,把守的關令尹喜看見一團紫氣從東方飄來,認為必有聖人來到,趕忙迎接.果然見老子騎著青牛徐徐而來. 這 ...

舊時鄉村集市上的牛經紀,你還有印象嗎

舊時鄉村集市上的牛經紀,你還有印象嗎
過去,無論是單幹或大集體時代,牛都是莊稼人最重要的耕田和運輸的工具.農民視牛為寶,一犋耕牛常常就是一家人的全部家當.由於每個家庭的條件和需求不同,所以牛和其它大牲畜的買賣,就成為一種社會常態. 有買賣 ...

盛鳴:簡論李可染畫牛

盛鳴:簡論李可染畫牛
李可染先生是當代中國畫領域不可忽視的大家,其山水.人物在當代中國畫創作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其"李家山水"更是代表了當代山水畫現代性轉型的一個標杆,其影響甚巨.就可染先生的 ...

民間故事:怪牛送財

民間故事:怪牛送財
話說北宋年間有一農夫名叫魏鋤,他勤於耕作不誤農時,又兼妻子姜氏織得好布,數年後夫妻便攢下了數十貫閒錢. 一日姜氏與魏鋤商議道:"咱家往年都是租牛耕種,既是現在有閒錢,不如去買頭牛養在家中,也 ...

面試題:一頭牛重800公斤,一座橋承重700公斤,牛應該怎麼過橋

面試題:一頭牛重800公斤,一座橋承重700公斤,牛應該怎麼過橋
歡迎大家關注今日頭條號「JAVA前線」檢視更多精彩分享文章,主要包括原始碼分析.實際應用.架構思維.職場分享.產品思考 1 問題分析 在知乎上看到了這個有意思的問題,首先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考察建築工程學 ...

中秋節去清涼谷赴一場山水之約——好玩不累一日遊的攻略

中秋節去清涼谷赴一場山水之約——好玩不累一日遊的攻略
九月過半,秋意漸濃,"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我猜他是在清涼谷. 中秋臨近,人們都在盤算小長假去哪兒玩.我在第一時間傳來心底的呼喚:"出發吧! ...

巖塢古村

巖塢古村
來源:武義融媒體中心-武義新聞網 江南的小山村,散落在坡上.溪邊.山坳,挨在一起的算是同一個自然村,隔了一片田地菜園,或者相距有幾百步路途,亦或有幾株古樹分開,那就自成村落,另有其名了. 連那些沒有人 ...

詩詞中的農家,光景美如畫,愜意的生活在鄉村

詩詞中的農家,光景美如畫,愜意的生活在鄉村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釋出的文章,還可點選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文丨詩詞君 來源丨詩詞天地 每一個內地的人,都向往著大海. ...

四川這2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四川這20個最值得去的地方,你去過幾個
說來,四川這片土地, 彷彿總是獨得造物主寵愛. 它是國寶大熊貓的故鄉 它有稻城亞丁的純淨通透 它有光霧山的紅林楓葉 它有青城山的漫山翠綠 它有九寨溝的瑤池海子 它有四姑娘山的雪山彩林 它有色達虔誠的修 ...

四川最值得去的20處景點,推薦理由及遊玩攻略

四川最值得去的20處景點,推薦理由及遊玩攻略
成都除了市內景點像太古裡或寬窄箱子等,其實最值得去的還是市外的一些風景區,比如樂山大佛.九寨溝.黃龍.稻城.峨眉山等.四川最值得去的一些景點你去過哪些? 現在雖然不能到處去旅遊,本文帶大家進行雲旅遊, ...

國考女生如何選職位?“三取”與“三棄”你選對了嗎
2022國考公告雖然尚未開始,但想必萬千考生已經投身於火熱的備戰之中,女生如何挑選報考職位呢?在此華圖教育進行總結,整理出女生在挑選公務員職位時的 "三取"與"三棄&qu ...

第一次拜訪三姨
這次回來,搬了很多東西,借用了王先生三姨家的小貨車,理應去拜訪一下他三姨.雖然,我不太記得他三姨到底長什麼樣,但我知道我應該站在他身邊出現在他三姨家. 去的那天,天藍得似要滴下水來,一朵一朵像棉花一樣 ...

“黃金週”打卡安逸四川⑦|8條高鐵旅遊線路,帶你安逸走四川

“黃金週”打卡安逸四川⑦|8條高鐵旅遊線路,帶你安逸走四川
川觀新聞記者 郭靜雯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如今的四川,早已四川八達,高鐵縱橫.這個黃金週 ,坐著吃著火鍋唱著歌,坐著高鐵來安逸四川打卡吧! 本期"黃金週"打卡安逸四川推薦8條高鐵 ...

中國玉雕大師作品(4)

中國玉雕大師作品(4)
世界是個迴音谷,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大聲喊唱,山谷雷鳴,音傳千里,一疊一疊,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凡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因它在傳遞你心間的聲音,綿綿不絕,遂相印於心.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美國黃石的13倍!我國首批國家公園正式官宣,驚豔世界的風景來了

美國黃石的13倍!我國首批國家公園正式官宣,驚豔世界的風景來了
此刻,COP15,也就是<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正在雲南昆明召開. 10月12日,大家期待多年的好訊息終於傳來!會上官宣了中國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的訊息,首批國家公園名單 ...

三七的故事

三七的故事
三七,是人間的靈丹妙藥.許多病只要吃上一點三七,都能治好. 傳說,三七本是無價神藥.是誰帶到人間來的呢?還有一個神奇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老君山下有一間竹瓦蓋的樓房.樓下關牛,關馬:樓上住著,一家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