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1961年的1月,毛澤東主席的秘書田家英從外面十萬火急地跑回毛主席的辦公室。

毛主席看著田家英很是疑惑,以為有什麼重要的大事發生了。而田家英臉上卻表現得異常興奮。

他還顧不上說明原因,就氣喘吁吁地把一份鉛印好的小冊子遞交到了主席手裡。

毛主席定睛一看,不禁有點喜出望外,泛黃的冊子封面上印著《調查工作》四個大字。主席略微激動地開啟冊子翻閱裡面的內容。

沒錯了,這就是自己曾經寫的文稿!

毛澤東如獲至寶,感慨萬千道:“見到這本小冊子,就好像見到了30多年沒見過面的孩子。”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毛主席

打聽之下,毛主席才知道這本冊子是福建一個叫做賴茂基的農民上交過來的。

提起《調查工作》也許很多人都比較陌生,但說到《反對本本主義》想必大家都如雷貫耳了。

它的前身正是這篇毛主席在1930年5月所寫的《調查工作》。

毛主席將這本冊子稱為自己的“孩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那麼如此重要的文稿為什麼會失散了30年呢?又為何會流落到一個普通老農的手中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調查工作》這件紅色文物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吧!

革命的窘境

1928年,毛澤東與朱德在井岡山會師,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可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革命便再一次迎來了困難時期。

當時,紅軍在湘贛邊界活動時,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較為嚴重的就是給養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困難,紅軍不得不南下湘南農村,但卻又遭受嚴重損失。



(井岡山會師油畫)

此後,在井岡山根據地的紅一方面軍又了連續遭遇作戰失敗,幾路紅軍只能都集中在湘贛邊界,處境變得極為艱難。

在此危難之際,紅軍成立了前敵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書記統籌大局。面對反動派大軍的重重包圍,毛澤東當即決定放棄井岡山進行戰略轉移。

翌年初,毛澤東與朱德帶領紅一軍從井岡山上下來,一路突破各種防線,轉戰到贛南、閩西地區。

在閩西,紅軍得到暫時休養後,立刻著手在此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這是紅軍早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

此時,毛澤東吸取此前的革命經驗,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的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這就是著名的“古田會議”。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毛澤東與朱德)

會議上,毛澤東首次提出“使黨員的思想和黨內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學化”的思想,為黨的建設指明瞭正確方向。

此次“古田會議”意義重大,思想建黨、政治建軍路線確定,逐漸形成了以朱德為總司令、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的紅一方面軍。

那麼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大力發展革命力量呢?

要壯大革命隊伍就必須要發動群眾,要想發動群眾,那就只能親身到群眾中去,去傾聽每一個人的聲音。

想到此處,毛澤東決心要親自選擇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方做一次深入的調查。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古田會議)

早在讀師範學校時,青年毛澤東就經常到長沙附近的農村做社會調查。透過社會調查發現和解決問題,是毛澤東長期總結下來的一條經驗。

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毛澤東把此行要前往作調研的目的地定到了——江西贛州市的尋烏縣。

尋烏調查

尋烏在當時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縣城。它正好位於贛、粵、閩三省的交界處,還是一個商品流通的中轉站。

而且,在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來到尋烏之前,這裡已經經過了多次“紅色革命”的洗禮,建立了蘇維埃政府。

正是因為有這個特殊的地位,毛澤東才將此地作為調查的首選目標。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尋烏調查遺址)

在多方準備後,1935年5月,毛澤東在踏上了他為期20多天的尋烏社會調查。

毛澤東將調查總結為 “走馬觀花”和“下馬看花”的 兩種形式。

所謂“走馬觀花”,就是可以迅速看看當地的情況,雖然能看到事物的表面,卻不瞭解事物下更深層的原因;

而“下馬看花”就是深入到群眾中去,多問多聽,雖然會花大量功夫,但可以看到事物的內部出問題的本質原因。

在尋烏縣委書記的幫助下,毛澤東決定下馬觀花地深入到群眾中去對尋烏做大量的調查。

調查的內容十分廣泛,從尋烏的地理環境到政治區劃,還特意找來蘇維埃幹部、教師、商人、農民、工人和士兵等不同階層瞭解他們的政治經濟現狀,他問得詳詳細細,記得清清楚楚。



(毛澤東尋訪父老鄉親繪圖)

調查中,毛澤東瞭解到了百姓被壓迫到賣兒賣女等等的慘狀,也得知了大家對於土地革命的意見,以及婦女在土地鬥爭中的表現……

在調查結束後,毛澤東在尋烏又召開了十多天的調查會。在會上與同志們分享此次調查結果,聽取每個同志的建議。

在眾人的共同努力下,毛澤東整理出了《尋烏調查》。

此次尋烏調查,毛澤東真實記錄了當地老百姓的生存境遇,沒有誇大也沒有隱瞞農民被剝削的情形。而且,也認識到了之前的一些“土地改革”上的不足。

在《尋烏調查》中,毛澤東逐漸意識到,此前的土地工作中,沒有精準分析中農、僱農與流氓的區別。

此外,在關於土地分配的問題上,也沒有把富農、中農、貧農的土地分開來合理分配。



(尋烏調查繪畫)

“打地主”分土地本是為了救更多的人,可對地主一點兒土地也不分,他們喝西北風也會活不下去;

把壞田都給富農,使他們吃不飽飯,也會逼得富農造反。這完全違背了革命的初衷,貧農、僱農一定會陷入孤立。

毛澤東的這番見解,充分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他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革命鬥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瞭解中國情況和到群眾中創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線。

這個調查報告共五章39節,字數達8萬多字。

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寫了一篇重要的文章,即《調查工作》和《反對本本主義》。

這都是他多年來、特別是這次尋烏調查工作的總結。



(毛主席探訪老鄉)

有了毛澤東正確的思想路線作為指明燈,“紅色”根據地出現了市場繁榮、生意興隆的景象,人民生活逐漸好轉,紅軍給養等等難題也得到了解決。

當革命前景一片大好之時,意想不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調查工作》失而復得

調查結束後,中共閩西特委把毛澤東的兩篇短文《調查工作》和《反對本本主義》翻印成小冊子,在黨內進行了少量傳發。

可能有的朋友會奇怪,前面不是說《調查工作》就是《反對本本主義》的前身嗎?實際上這原本是兩篇不同的文章,之所以後來變成一篇,還是另有隱情的。

在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向中央蘇區發動了幾次大規模“圍剿”,紙質的資料難以儲存。

一貫重視調查研究的毛澤東,將兩篇文章視若珍寶,即使戰火連天也堅持捆好每天都帶在身邊。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石印版《調查工作》目錄)

可惜事與願違,由於敵人的進攻猛烈,毛澤東不得不多次轉戰於多個地區。終於在第五次“反圍剿”的突圍中,這兩本小冊子意外丟失了。

這可是毛澤東多年革命調查總結出來的心血啊!

這讓毛澤東十分惋惜,他後來曾多次與人談起丟失的這兩篇文章,說就像想念自己的“孩子”一樣希望能早日找回。



(《調查工作》原稿)

所幸的是,毛主席的期待沒有落空。

看著《調查工作》這個失散30多年的“孩子”失而復得,毛主席的心中難掩開心與激動。

當得知“拯救”下這件至寶的是福建農民賴茂基後,毛主席立即讓人去邀請賴茂基先生來中南海,他要當面感謝賴先生做出的貢獻。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毛主席得到的訊息是賴茂基已經在去年離世了。

賴茂基本是福建省上杭縣茶地官山村的一位農民,從小家裡就比較窮苦。直到那一年,毛澤東帶著紅軍來到了他的故鄉。

紅軍打土豪分土地,讓當地窮苦的百姓過上了有地有糧的好日子。

賴茂基為了報答紅軍的恩情,就以販牛生意作為掩護,為紅軍送信。紅軍還在他的家裡建立了地下兵工廠,生產槍支彈藥。

後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開始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征。紅軍前腳剛走,“白狗子”們後腳就進到了茶地,故鄉淪為了國民黨的統治區。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賴茂基知道紅軍走得急,有很多檔案沒有帶走。他生怕有一些機密的情報會落入敵人手中,便將家中黨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遺留下來的檔案用油紙包好,裝在一個小木盒子裡。

這些檔案當中,就有一本毛澤東編著的《調查工作》。

賴茂基深知毛主席的文稿落入敵人手中不堪設想,他爬到屋頂,將兩個夾牆頂部的樓板和瓦片拆掉,把裝有檔案的木盒子放進去,然後再復原好。

就這樣,賴茂基保護著毛主席的“孩子”在那個革命年代免受戰火的摧殘。

時光飛逝,一轉眼《調查工作》已經在小木盒裡躺了20多個年頭了。

1955年4月1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出了在全國範圍內徵集革命歷史檔案的通知。兩年後,年過花甲的賴茂基這才將那個沉睡已久的小木盒,讓兒子從牆洞中挖了出來。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毛主席)

賴茂基曾對兒子們說過,他相信總有一天,革命會勝利,毛主席的這篇文章總有機會重見天日。

現在,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賴茂基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囑託下,將盒子裡面的所有檔案當作重要文物,捐給了上杭縣委,後上交龍巖地委。

這才有了毛主席再次見到《調查工作》的場景。然而,重獲至寶的毛主席其實還是有很大的遺憾的。

無法彌補的遺憾

起初,龍巖當地相關部門並不知道這本小冊子的價值,只是按普通文物收藏的。

直到一年後,中央革命博物館(今中國革命博物館)派人到龍巖地區徵集文物時,才知道了這份寶貴檔案的存在。

又是經過一年的週轉,龍巖地區文教局才將這份寶貴文稿郵寄到北京,存入中央革命博物館。

當毛主席的秘書田家英得知這件“無價之寶”失而復得,到博物館將文稿借出交到毛主席的手上時,離賴茂基捐獻文物已經過去了將近4年。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田家英)

正因為如此,賴茂基才沒有等到毛主席手拿文稿接見他的那一天,毛主席也錯過了當面答謝他的機會。

或許這會成為他們兩人一生中一個大的遺憾吧!

值得欣慰的是,賴茂基幫毛主席保藏文稿的小木盒,也作為重要的文物收藏在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裡,以表他對革命作出的貢獻。

對毛主席來說,他的遺憾還不僅如此。正如前文所提到的,《調查工作》與《反對本本主義》原本是兩篇不同的文章,兩篇皆失,如今只找回了一篇。

毛主席後來在廣州的會議上講述了他丟失文章的事情。他說:“別的文章丟了,我不傷心,也不記得了,這兩篇文章我總是記得的。忽然找出一篇來了,我是高興的。”

這兩篇文章顧名思義,就是找回的《調查工作》與找不回傷心的《反對本本主義》。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反對本本主義》)

從收到文稿開始,毛主席便讓田家英將《調查工作》影印多份,分別送給周恩來、劉少奇、胡喬木、陳雲、鄧小平等同志共同研究分析,並親自仔細糾正文中的錯別字。

經過三個月的努力,《調查工作》重新修訂成功。

也許是找回一個“孩子”,就會對另一個丟失的“孩子”更加思念吧。

毛主席在新修的《調查工作》後批語道:“這是一篇老文章,是為了反對當時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而寫的。那時沒有用‘教條主義’這個名稱,我們叫它做‘本本主義’。”

後來,經過毛主席的首肯,《調查工作》被收錄進《毛澤東著作選讀》中發表,而毛主席也直接把它改名為《反對本本主義》。

這就是為什麼說《調查工作》是《反對本本主義》前身的由來。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反對本本主義》冊子)

實際上,我們所熟知的這篇《反對本本主義》並不是毛主席1930年的原篇,這也算是毛主席對它的一份思念吧。

不過真正的“反本本”至今下落不明,這是毛主席和全黨、以及人民的一大遺憾。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是否還會有奇蹟發生呢?

總結

毛主席在重獲至寶後對黨內的同志們說過,這篇文章確實是他喜歡的,他覺得很有道理不知道別人怎麼看,這篇文章是他當初經過一番大斗爭才寫出來的……

當年正是毛主席透過調查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一重要論斷,給革命的未來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這種敢於探索真理的精神需要一直傳承下去。

1957年,福建農民上交一本泛黃小冊子,毛主席定睛一看如獲至寶


(木盒與《調查工作》原版在博物館)

最後也由衷感謝,賴茂基冒著生命危險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保留下了重要的 “紅色”文物。

感謝你們的無畏付出,才有新中國今日的繁榮昌盛。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9-08

相關文章

如何才能贖回我輸掉的十六年?

如何才能贖回我輸掉的十六年?
在過去的十六年中,王文財夫婦每日都要翻開一本泛黃的影集看看兒子的照片. 他們一邊懷念著以前的幸福時光,一邊懊悔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但是時光一去不再回,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正自己的錯誤,請求孩子的原諒. ...

揭秘:1929年一位農民兄弟陳添裕救了毛主席的前前後後

揭秘:1929年一位農民兄弟陳添裕救了毛主席的前前後後
01 1953年,雨夜,雨水滴打在顆粒飽滿的稻穀之上,打得麥穗低垂了腦袋. 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一位農婦坐在自家的土炕上,看著眼前這個老實巴交的男人忙前忙後. 她有些粗糙的臉上浮起淡淡的微笑,&quo ...

1974年彭德懷逝世,4年後侄女去看望黃克誠:這是伯伯給你的遺物

1974年彭德懷逝世,4年後侄女去看望黃克誠:這是伯伯給你的遺物
彭德懷和黃克誠是有著深厚革命友誼的兩位湘籍將帥,在長期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生涯中,他們相處得無拘無束.十分融洽,不過有時候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各不相讓. 儘管如此,但兩人的感情還是一如既往的好,彭德懷關 ...

河南農民翻新老房:瓦片裡發現子彈,揭開了奶奶隱藏83年的身份

河南農民翻新老房:瓦片裡發現子彈,揭開了奶奶隱藏83年的身份
2007年,在河南的一個普通村莊中,一位老農終於攢夠了積蓄打算重新修繕一下自己的舊房子,但是這一修不要緊,他竟然在自己的舊房裡發現裡一枚子彈和紙條!這可讓他嚇了一跳,要知道他一直都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農 ...

1947年一農民給解放軍帶路,問及家人:我哥哥參軍18年,叫陳錫聯

1947年一農民給解放軍帶路,問及家人:我哥哥參軍18年,叫陳錫聯
1947年8月,解放戰爭由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階段,劉鄧大軍響應黨中央領導層的部署,決定揮師千里躍進大別山. 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戰士奉命支援,途徑湖北黃安一帶時,因不甚熟悉當地線路,便請了一位本地 ...

衣領發黃怎麼辦?掌握這幾個去黃小妙招,可快速將黃漬清洗掉

衣領發黃怎麼辦?掌握這幾個去黃小妙招,可快速將黃漬清洗掉
白襯衫在穿搭界一直佔有一定的地位,無論是搭配小清新款式的裙裝,還是搭配充滿職業氣息的西裝都非常合適. 不過說起穿白襯衣,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清洗,喜歡穿白襯衣的人應該知道,白襯衣不耐髒,幾乎每天都要洗,尤 ...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確認,領導大驚:是真的

10年前四川農民離世留下獎狀,子女到政府確認,領導大驚:是真的
英雄垂暮終黃土 新中國成立之後,西方侵略者的矛頭指向了我們新生的國家.頻繁的攪亂髮動周邊的戰事,試圖擾亂和顛覆我國的主權,其中最典型的戰役當屬抗美援朝.抗美援朝戰爭的殘酷是其它戰爭無法相比較的,這場戰 ...

發生了什麼?1977年,河北一農民睡著後3次“飛到”千里之外

發生了什麼?1977年,河北一農民睡著後3次“飛到”千里之外
儘管人類出現的時間和這顆星球的整體壽命比起來並不算長,但是我們也在這不長的時間裡獲得了眾多的經驗和教訓,將我們的文明建設得更加輝煌.時至今日,我們已經獲得了眾多關於這顆星球的知識,能夠按照自己的需求去 ...

“晶片之母”黃令儀:擺脫西方晶片壟斷,“龍芯3號”驚豔全球

“晶片之母”黃令儀:擺脫西方晶片壟斷,“龍芯3號”驚豔全球
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國家異常重視科學人才的培育,理科天才黃令儀憑藉在微電子領域超強的天賦成功進入中科院工作. 黃令儀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取得一個又一個研究成果,中國的晶片研製技術 ...

聊齋故事:黃耳成精

聊齋故事:黃耳成精
長安有個名叫於亥的屠夫,殺豬技術高,在此地有名.有一天,他去外村殺豬,殺完豬,收了工錢,剛要離開,主人是個熱情好客的人,留下他吃飯. 吃完飯,還送他一塊豬下水和煮熟的豬肉. 於亥吃喝的高興,主人又送了 ...

天然氣進村受阻,為何有些農民不願意裝天然氣?3個原因,無奈

天然氣進村受阻,為何有些農民不願意裝天然氣?3個原因,無奈
如今,各大城市已經普及天然氣,但在廣大農村地區,仍然只有一小部分覆蓋.那麼農村到底該不該裝天然氣?推廣普及的阻力在哪裡?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裝呢? 在新的更好的能源還沒有普及之前,天然氣依然是最清潔最環 ...

“傻姑”黃小蕾:被杜淳追求,38天閃婚閃孕,被迪士尼封殺

“傻姑”黃小蕾:被杜淳追求,38天閃婚閃孕,被迪士尼封殺
在演藝圈,黃小蕾可是有名的"瘋丫頭". 不過,這個瘋丫頭小時候的偶像,是舞蹈家楊麗萍. 1981年,黃小蕾出生在重慶. 她是早產兒,別的孩子都是懷胎十月,她七個月就出生了. 天生好 ...

110歲“傳奇女特工”黃慕蘭:電影《風聲》原型,一生4次婚姻,潛伏20多年從未暴露

110歲“傳奇女特工”黃慕蘭:電影《風聲》原型,一生4次婚姻,潛伏20多年從未暴露
作者:丹顏 編輯:李津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 ID:hunyinyujiating99 她是<旗袍>裡的關萍露,<風聲>裡的李寧玉, 她曾營救過周恩來.關嚮應和七君子重要成員, ...

黃繼光母親鄧芳芝,見毛主席3次沒掉淚:我們都是烈屬,怕他難過

黃繼光母親鄧芳芝,見毛主席3次沒掉淚:我們都是烈屬,怕他難過
1953年4月,人民英雄黃繼光的母親鄧芳芝的母親來到北京,參加全國婦女代表大會,毛主席在名單上看到了鄧芳芝的名字,一直記掛著黃繼光烈士的他連忙著人接鄧芳芝前來中南海做客. 鄧芳芝和毛主席一見面,無須多 ...

驚險故事:黃神仙奇遇記

驚險故事:黃神仙奇遇記
很久很久以前,江浙一帶有個祈福屯,祈福屯有個黃員外,其妻陳氏乃當地富商之女,兩口子和睦相處,恩愛如膠.但黃員外也有苦惱之事.原來,陳氏一連生了六個娃娃,卻一個都沒養活.幸好,在陳氏剛交四十歲時,呱呱墜 ...

長津湖一戰打勝了,為何黃朝天一直罵宋時輪:哪有這麼打仗的

長津湖一戰打勝了,為何黃朝天一直罵宋時輪:哪有這麼打仗的
前言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長津湖一戰雖然說打得非常艱難,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然而,讓人感到不解的是,這場戰役最後還是勝利了,就連敵人的北極熊團戰旗都被繳獲,成為了我軍的蒸籠布. 圖 抗美援朝資料 為何參 ...

2011年省委書記下鄉慰問,偶然發現一副畫,揭開老農隱藏50年身份

2011年省委書記下鄉慰問,偶然發現一副畫,揭開老農隱藏50年身份
2011年春節期間,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盧展工,下鄉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與退伍老兵.本來一次再尋常不過的活動,卻因為一個看起來普通無奇的老兵而蒙上了一層傳奇的色彩. 盧展工來到了一個名為李文祥的老兵家中,他 ...

1950年,四川地主家中查出一借據,朱德:那是我借的100元

1950年,四川地主家中查出一借據,朱德:那是我借的100元
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順應經濟發展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制度,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開始了,國家將土地集中重新分配,讓農民擁有了自己的土地.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勞動積極性,農業生產迅速得以恢復,極大的提高 ...

一位農村“赤腳醫生”的老賬本——“賒賬看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一位農村“赤腳醫生”的老賬本——“賒賬看病”的日子一去不返了
過去,農村人看病找得最多的是"赤腳醫生",而且手頭緊時還能賒賬.因此,每個赤腳醫生都會有一個賬本,幾乎每個家庭都有賒賬的記錄.透過那些泛黃的賬本,可以看到,隨著藥品種類越來越豐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