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全球變暖背景下青藏高原發生了哪些變化

科學顧問:

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 任國玉

中國氣象科學院青藏高原與極地氣象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任宏利

採寫: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明祿 簡菊芳 宛霞 李慧

內·自變

風險,潛藏在更暖更溼更“美”背後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中,研究人員發現,阿里地區河流、溼地周邊的綠意增多,生態總體變好,公路、湖泊周圍隨處可見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野生動物。

此前乾旱、寒冷的青藏高原正在悄然發生改變,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不那麼幹冷,湖泊面積更大,甚至曾經的戈壁上開始有了綠色。更暖、更溼的氣候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先說一下氣溫的變化。研究顯示,近60年來,青藏高原是我國氣候變暖最快的區域。

從1961年至2020年,它的年平均氣溫每10年上升0.35℃,超過全球同期增溫速率的2倍,也是我國八大區域中升溫速率最快的地區。其中,羌塘高原和柴達木盆地溫升超過0.40℃/10年。

以西藏自治區為例,資料顯示,過去50年,西藏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3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同時,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區極端低溫事件頻次下降,而極端高溫事件頻次卻顯著上升。

在氣溫不斷上升的同時,降水也呈現增多趨勢,這使得青藏高原成為我國變“溼”最為顯著的區域之一。資料顯示,1961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7.9毫米。其中,高原中部三江源等地受益最大,年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5~20毫米。特別是2016年以來,降水量持續異常偏多,2016年—2020年的平均降水量達539.6毫米,較1961年—1990年平均值(478.6毫米)增加了12.7%。過去的半個世紀裡,西藏年降水量累計增加33毫米。

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員對可可西里等高原湖泊的考察也證明了高原更加溼潤:近些年來,該區域湖泊面積明顯擴張、水量增加,多數湖泊擴張20%以上。其中,永紅-西金烏蘭湖擴張最為明顯,面積由第一次科考時的416.1平方公里,擴張到615平方公里。不少湖泊的鹽度,也隨之下降。

降水增加是高原湖泊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特別是羌塘東部和可可西里地區,降水的貢獻超過70%。青藏高原80%以上的湖泊出現擴張,近50年湖泊面積增加5676平方公里。2005年以來,青海湖水位穩定回升,至2020年達到3196.34米,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水位。

的確,氣溫上升、降水增加,高原地區更加綠色,空氣更溼潤,牧草產量增加,野生動物生存空間得到擴充套件,高原看起來“更加美麗”。但實際上,這種“美”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顯著暖溼化加劇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

研究顯示,近40年,高原大部分地區極端高溫事件、極端降水事件發生頻次顯著增加,強降水、暴雪、冰雹、雷電和大風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泥石流、滑坡、崩塌、冰湖潰決等衍生災害加劇。1983年以來,西藏共發生嚴重氣象災害1244起,發生頻次呈增多趨勢。

外·影響

高原發燒了,但被改變的遠不止氣溫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自然地理單元,也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變暖問題在青藏高原地區表現愈發突出,由此也產生了一系列顯著影響。

比如,氣候變暖引起的區域和局地氣候變化,已引發生態環境保護、水資源安全等一系列生態安全問題。近幾十年來,青藏高原出現了土壤裸露、嚴重沙化、草地生產力下降等現象,氣候變暖促使冰川持續退縮、凍土加速融化,這不僅會對水資源平衡和安全產生深遠影響,而且還可能引發衍生災害,給農牧業生產、工程質量和生命安全等帶來重大威脅。

來看青藏高原氣候變化帶來的顯著影響——很多人以為高山冰緣帶是一個非常惡劣、寸草不生的極端惡劣環境,但實際上它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多種植物都在那裡生長。

專家認為,氣候變化會給這繽紛世界帶來複雜的影響,比如低地物種的湧入,使冰緣土著物種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土著物種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甚至生態系統的網路結構發生變化,進而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變化。

這其中,高寒草地退化就是正在發生著的變化。溫度是控制或影響青藏高原地區植被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隨著氣候變暖,高原植被群落分佈界線向更高海拔遷移,高寒草原群落出現向南擴張的趨勢。高寒草地植被覆蓋度與生產力大範圍下降,群落組成發生改變,原生植被群落優勢種群減少,草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和草場退化加劇。

而草地退化可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大量物種由於不能適應新環境而遷移或消亡。草地是青藏高原畜牧業生產的前提條件,草地質量變化對青藏高原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藏區穩定和安全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未來氣候進一步變暖的背景下,草地退化趨勢若得不到有效遏制,草地生態系統的惡性迴圈風險將進一步加大。

與此同時,隨著氣候變暖加劇,過去50年,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退縮,儲量減少15%,面積由5.3萬平方公里縮減為4.5萬平方公里。其中,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念青唐古拉山和祁連山冰川面積縮小20%~30%。冰川退縮將引起冰川末端冰湖的急劇增多和水位上升,使冰湖決堤潰壩的風險加大。

同時,高原多年凍土面積由150萬平方公里縮減為126萬平方公里,減少了16%,這對青藏鐵路、青藏公路等基礎設施的安全執行極為不利。

冰川“哭泣”的同時,青藏高原的積雪也在慢慢減少,且空間分佈極不均勻。1981年至2010年,青藏高原92%的氣象臺站年積雪日數呈減少趨勢,且高寒內陸中東部和西南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等高原歷年積雪日數高值區減少最為明顯。

表面看,積雪減少、冰川退縮,將原本封存的水資源釋放出來,為河流徑流增加、生態改善增加水資源。但實際看,冰川快速退縮、凍土消融加劇了“亞洲水塔”功能的不穩定性,也引發了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

2018年10月,西藏米林縣冰崩導致雅魯藏布江堰塞湖事件,對下游居民生產生活和基礎設施造成了重大的威脅和影響。2021年2月7日,被廣泛關注的印度北部北阿肯德邦冰川斷裂事件,其本質也是由於高海拔山區的冰川退縮與凍土退化,造成冰緣地區應力條件改變,從而導致地貌失穩、巖崩發生。

青藏高原未來“何去何從”?

基於以上現狀與分析, 青藏高原所面對的未來,並不樂觀。從目前的評估來看,它仍將保持增暖趨勢,氣候與生態環境災害複合風險加大。

溫度是影響植被生長期變化的最主要驅動因子。青藏高原升溫將直接影響植被的生長變化。北半球高緯度大部分地區植被返青期主要受白天溫度變化的影響,與之不同,青藏高原植被返青期的年際變化與夜間溫度的關係更為密切,一些植物的春季物候除了受春季溫度影響外,還可能受冬季溫度的影響。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是促進青藏高原植被生長的主要原因,這與泛北極地區植被生長促進機制一致。從近30年的變化趨勢看,青藏高原植被生產力與全球大部分地區植被生產力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總體上呈顯著增加趨勢。

導致青藏高原植被生產力變化的驅動力之一是自然驅動,即氣候變化、大氣中CO2濃度升高以及氮沉降等。一直以來,青藏高原生態系統長期處於低溫環境。然而,在氣候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生長季溫度是否仍保持在植被生長最適宜溫度範圍內?這不僅取決於升溫速率,也取決於植被生長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只有更好地認識和描述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機理,才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全球變暖可能引起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結構和生態系統功能的變化。

受氣候變化的影響,另一明顯變化體現在多年凍土的變化。今年釋出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1)》明確指出,青藏高原多年凍土退化明顯。利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結果預估未來不同典型濃度路徑(RCPs)情景下高原地表層多年凍土的可能變化發現,高原地表層多年凍土呈現區域性退化趨勢,高原東部、南部及北部邊緣地區凍土帶退化較為明顯,有從外圍向西北部多年凍土區逐步退化的趨勢,RCP2.6、RCP4.5、RCP6.0和RCP8.5情景下未來50年地表層多年凍土面積分別減少約20.8%、27.7%、21.1%和35.3%。多年凍土的熱退化可能對基礎設施安全、生態系統彈性、水質及全球和區域氣候產生重要影響。

除了對凍土的評估,對於溫度和降水量也是當前評估的重點。利用地球系統模式預估2021—2100年青藏高原年均氣溫和降水量的時空變化特徵發現:從時間上看,氣溫和降水量均顯著增加;從空間上看,西部和東南部氣溫變化趨勢率大而中部小,降水量變化趨勢率的變化範圍隨模擬排放強度的增加而加大,同時年平均氣溫和年降水量都在未來10年變化趨勢率最大。氣溫和降水量變化趨勢率與排放情景有關,RCP8.5情景下氣溫和降水量的增加趨勢率最大,RCP4.5情景次之,RCP2.6情景最小。隨著排放強度的增加,冷暖季氣溫和降水量變化趨勢差異加大。青藏高原未來的增溫趨勢與外輻射強迫的強度呈正相關,高原地區對高濃度排放情景下的增溫效應比中低濃度更加劇烈,並且升溫值在21世紀末極有可能突破6.5℃。

雖然科學家已經對青藏高原做了一系列研究,但是變化著的青藏高原對於全球天氣氣候的影響、與各個天氣氣候系統之間的關係仍然有很多不確定性。不同的氣候模式模擬結果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

為進一步加強青藏高原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保障青藏高原核心地及周邊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家建議,應加強青藏高原生態氣候變化綜合立體觀測網路建設,提高資料獲取和災害風險早期預警能力;深化青藏高原敏感區氣候變化機理研究與科學評估;加強氣候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等。

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

在地球北緯30度附近,許多地方是沙漠戈壁、荒漠旱地,而有一個地方溼地遼闊、水源充沛,是目前地球上最潔淨的地區之一,這就是被稱為“世界屋脊”和“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這片區域太陽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日較差大,且乾溼季分明,多夜雨。

青藏高原以其強大的熱力和地形動力作用,深刻影響著東亞大陸、南亞次大陸與中亞廣大範圍內的天氣氣候。

青藏高原是世界同緯度地帶太陽總輻射量最大的地區,並由此形成了一個“嵌入”對流層中部大氣的巨大熱源,可以伸展到自由大氣中,顯著影響著東亞大氣環流和亞洲氣候。其熱力作用主要表現在感熱加熱和潛熱釋放,造成高原及其鄰近地區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高原熱源的強度和分佈不僅影響亞洲夏季風,也對南亞高壓等環流系統產生重要影響。

另外,青藏高原如同一堵牆一樣,擋住了西風前進的道路。由於高原地形的機械阻擋和摩擦,引起大氣動力過程發生變化,其導致的氣流分支和急流影響東亞大氣環流。西風氣流在流動過程中遇到高原,一部分被迫抬升穿越高原,另一部分在水平方向發生偏轉並繞高原南北邊緣而過。青藏高原還能引導熱帶季風轉變方向,侵襲藏東南、雲貴高原,以及緬甸、寮國等地,形成山地和高原雨季。

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被稱作“世界上最後一塊淨土”的青藏高原,目前也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預警區、敏感區,其主要表現為溫度顯著升高、冰川退縮、凍土融化、降水增加、湖泊擴張等。

受全球變暖影響,過去30年內青藏高原積雪變化明顯,年積雪日數、年降雪日數和雪深呈減少趨勢。研究發現,近30年來,青藏高原地區的變暖趨勢明顯大於中國及全球其他地區。

分類: 科學
時間: 2021-08-23

相關文章

新知 | “亞洲水塔”變化對青藏高原河流水系的影響知幾何?丨觀天測地

新知 | “亞洲水塔”變化對青藏高原河流水系的影響知幾何?丨觀天測地
編者按: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未知世界的腳步,認知世界的能力和手段與日俱增.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聯合開設"觀天測地"專欄,為大家介紹天上地上探索的那些事兒 ...

首套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綜合觀測資料集正式釋出
中新社西寧9月18日電 (孫睿)記者18日從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範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高科院")獲悉,首套青藏高原多年凍土綜合觀測資料集正式釋出. 據介紹, ...

黃曉芳等-JGR:不同幅度增溫背景下亞洲夏季風的變化

黃曉芳等-JGR:不同幅度增溫背景下亞洲夏季風的變化
黃曉芳等-JGR:不同幅度增溫背景下亞洲夏季風的變化 近年來全球變暖對夏季風北邊緣的影響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然而,亞洲夏季風對未來不同幅度增溫的響應還存在很大爭議.因此,古增溫對亞洲夏季風的影響 ...

專家視點①丁一匯:青藏高原暖溼化明顯 印度洋持續增溫作用不容忽視
高原的氣候變化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近60年來,青藏高原溫度上升近2.3℃,西北地區上升1.8℃.西北地區溫度上升幅度較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略高,但青藏高原升溫幅度是全球平均升溫的兩倍.西北地區降水距 ...

EG&RS:青藏高原構造內動力作用下淺地表巖體破裂規律與區域滑坡驅動機制

EG&RS:青藏高原構造內動力作用下淺地表巖體破裂規律與區域滑坡驅動機制
王學良等-EG&RS:青藏高原構造內動力作用下淺地表巖體破裂規律與區域滑坡驅動機制 巖體強度是工程地質學中淺層地表巖體穩定性和地質災害時空預測的核心內容之一.基於巖體結構控制理論,巖體強度受巖 ...

青藏高原正在釋放有毒物質?印度學者警告:“毒水”將流入印度

青藏高原正在釋放有毒物質?印度學者警告:“毒水”將流入印度
從人類誕生到建立文明,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大自然面前都是"被動"大於"主動"的,我們只能夠在遵守自然給我們定下的各種"規則". 但是在後來 ...

陸地上出現過的最大哺乳動物有多大?體重超過四頭大象,還曾穿越青藏高原
作者 劉森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展覽部主任 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劃過天際撞向地球,結束了恐龍對陸地的統治. 災難之後,廢土之上,劫後餘生的動物們開始了漫長的恢復.其中,哺乳動物憑藉自身 ...

魚類適應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研究取得進展

魚類適應青藏高原極端環境研究取得進展
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寒冷.低氧和強紫外線的環境條件給土著生物的生存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於魚類來說,青藏高 ...

青藏高原發現22.6萬年前的手印,堅硬石板上清晰可見,是誰留下的

青藏高原發現22.6萬年前的手印,堅硬石板上清晰可見,是誰留下的
綜述 人類一直在試圖尋找到世界的真相,比如生命的起源.地球的誕生.宇宙的發展等等,然而由於科技的發展速度有限,人類本身也被"禁錮"在地球之上,對於大多數事物的發現和研究同樣是經過了 ...

是誰,翻開青藏高原地層天書的扉頁?

是誰,翻開青藏高原地層天書的扉頁?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古明地戀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何物巖上作圖畫?恰如天書留世間. 青藏高原的地層,是一本讀不完的天書.那裡幅員遼闊,群山聳立,地殼運動強烈,海陸變遷頻繁,填海造陸只 ...

GRL: 密集地震臺陣噪聲成像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流通道前緣

GRL: 密集地震臺陣噪聲成像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流通道前緣
趙盼盼等-GRL: 密集地震臺陣噪聲成像揭示青藏高原東北緣地殼流通道前緣 新生代以來,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形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隆升.擴充套件和垮塌的地球動力學機制一直存在認識和 ...

青藏高原考古新發現,22萬年前兒童史前塗鴉,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

青藏高原考古新發現,22萬年前兒童史前塗鴉,顛覆了科學家的認知
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發現的新的人類手印和腳印,讓全球的科學家都為之震驚.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印記出現的時間很久,可以追溯到22.6萬年前. 其次,這些印記不是偶然觸碰上去的,而是人類有意識完成的一 ...

大資料背景下檔案資訊傳播面臨的挑戰與發展對策
趙春莊 河南理工大學檔案館 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增強了人類自身的資訊傳播能力,社會資訊 交流活動也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檔案資訊傳播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伴隨大資料技術在檔 案資 ...

青藏高原上的羊,能在垂直的懸崖上跳躍奔跑,為什麼不能回頭?

青藏高原上的羊,能在垂直的懸崖上跳躍奔跑,為什麼不能回頭?
文|整點科普 在我國的青藏高原以及西部的一些地區,生活著一群"峭壁精靈". 它們的日常,就是在懸崖峭壁上奔跑.旋轉跳躍 ,堪稱是"反地心引力的證明". 它們是世 ...

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業機械化管理與服務的問題與對策 —— 以湖北省縣域農業機械化的管理服務為例

鄉村振興背景下縣域農業機械化管理與服務的問題與對策 —— 以湖北省縣域農業機械化的管理服務為例
摘要 提升農機機構管理服務能力是實現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湖北省縣域農業機械化發展保持了良好態勢,各縣(市)農機化管理服務建設情況尚可,且逐步朝專業性.社會性.經營性一體化趨勢邁進,但 ...

高原鼠兔氾濫是好事?不冬眠不遷徙,青藏高原生態平衡全靠它

高原鼠兔氾濫是好事?不冬眠不遷徙,青藏高原生態平衡全靠它
在我國青藏高原有一種特有物種,高原鼠兔,長相十分可愛,渾圓的身材.灰褐色的體色,加之沒有尾巴,看起來十分呆萌,甚至有則草原精靈之稱,由於體型很迷你,體長只有一百二十到一百九十毫米,一百七十八克重,人類 ...

20萬年前,12歲小孩在青藏高原“塗鴉”

20萬年前,12歲小孩在青藏高原“塗鴉”
圖片來源:網易網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團隊在青藏高原西藏班戈縣那曲市的卻桑溫泉附近發現了遠古的手足印化石.這些化石印痕可以追溯到16.9萬至22.6萬年前,而且是有意創造的,這可能代表了已知的同類藝術中 ...

碳中和背景下隱藏機遇,環保產業迎來大利好!低估值環保概念股名單出爐,7股市盈率不到15倍

碳中和背景下隱藏機遇,環保產業迎來大利好!低估值環保概念股名單出爐,7股市盈率不到15倍
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意見出臺,環保產業迎來罕見新機遇. 近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關於公開徵求<"十四五"時期深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 ...

中科院“人工澱粉”火爆全網 碳中和背景下 合成生物學催生千億美元市場

中科院“人工澱粉”火爆全網 碳中和背景下 合成生物學催生千億美元市場
<科創板日報>(上海,研究員 宋子喬)訊,9月2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本年度首場新聞釋出會,介紹該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在人工合成澱粉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 該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顛覆性的澱 ...